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0、中国橘子之谜 ...
-
[“它们的字首都有一个大写的‘O’,”埃勒里说,“我是指那张橘红色的邮票。”]
*
看完了《中国橘子之谜》
这么说吧,在经历了《暹罗连体人之谜》的恐怖故事和《美国枪之谜》的无聊故事之后,这本终于回到了我心目中奎因的基础水平,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所以我为什么给了四星?
因为他妈我当初为何给那两本三星?
这么扯下去根本没完没了,反正是主观评价,我还是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了吧
说真的,如果不是对奎因的溺爱,《暹罗连体人之谜》只有两星,不能更多了!
——可恶,我怎么能溺爱阿婆之外的作家,可恶!
*
说实话,我觉得本次的作品不太逻辑流
究其原因是最后的诡计用到了物理手法创造“密室”,而我之前也说过,文字载体在处理需要图像理解的诡计时实在劣势,那一大段的解释可能画成柯南更合适
但是,我个人认为,“密室”手法完全不是本作的核心——因为本作根本不是标准密室!
或者说,直到最后解密前,你都不会把这个案件当做密室来考虑,从而误导嫌疑人范围;另一方面,案发现场过度强调“倒转”,从而让人容易忽略两根长矛的作用,这也是一重误导;更别说标题里的中国橘子,好在我早已习惯奎因国名系列的噱头起名
这么说来,这种轻重焦点不同的叙事究竟算不算欺骗读者呢?毕竟,本作再次写出了“挑战读者”来信,而创作终归有倾向性,这一“挑战”究竟公不公平,沾不沾叙诡的边……我想,在意这个的读者大概不会给本作高分吧
但我不介意就是了
毕竟,回想《希腊棺材之谜》和《法国粉末之谜》,你早就该习惯奎因的创作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公平,因为这是一个故事,详略得当才有趣,否则不就变成一篇分析论文了?
感谢阿婆,阿婆是典型的用叙事“误导”读者的推理创作者,因此尽管本作的凶手在绝大部分的故事中隐身,我也完全没法忽视他,更何况《希腊棺材之谜》已经让我深刻吸取教训了,所有登场角色都有嫌疑!
而且说实话,我觉得本作在支线任务的处理上,过于,嗯,过于直白了,烟雾弹角色们的背景故事在解谜篇(挑战读者)之前就已经说明完毕,从读者的上帝视角来看,这不就是这些人都已经完成被创造出来的任务,可以下场了吗?那么嫌疑人一一排除,就只剩没有解谜的他了啊(挠头)
当然,神父不打领带这个中国人完全无法理解的知识和最后玩的orange“谐音梗”(可以算谐音梗?),对非本土读者确实不太友好
而颠倒的诡计嘛……你知道我想到什么了吗,柯南里有一集也是这个啊!因为有一个颠倒所以只能把所有都颠倒,藏木于林无火不生烟……真的,这本比起逻辑流果然更像阿婆的叙事流
但和阿婆同样是死者身份不明最后才揭露的《命案目睹记》不同,本作的“噱头”又太多了,好像啥都写了点又啥都没写精,何况命案目睹记的cp戏码实在太有趣,本作的登场人物嘛……至少埃勒里和卢埃斯的那段对手戏足够有趣(“你已经三十五岁了”“是三十一岁!”),最后奥斯本一跃而下,回想起戴弗西小姐开篇的独白中那骤然窘迫的脸,我确实为她所遇非人感到忧伤
哦,当然还有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他真名,死在“异乡”的传教士,拥有那张橘色的邮票的他何其无辜
*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这次的故事离不开中国,还是1934年背景下美国人眼中的中国……
单是这么形容就能理解我的微妙感了吧,有种在边缘线上疯狂试探的感觉
考虑到本作正常出版,所以应该也没什么大问题吧?——但是阿婆的《天涯过客》都能正常出版啊喂,我觉得国内在推理小说的审核上根本不会有敏感的弦!反正推理迷在小说读者中是小众,埃勒里奎因更是小众中的小众,橘子,中国橘子确实好吃啊(震声)
通篇看下来吧,我觉得奎因在自己不了解的地方确实是有收手的,故事里形容中国的部分,并不会让你感觉到作者是高高在上自以为了解,而是借角色之口表达我知道自己知道的不多所以只是写写我知道的刻板印象……总归是有点刻板印象的,处在可以介意也可以不介意的含糊地带
另外就是,1934年美国佬就知道中国在被日本侵略,怎么欧美佬教科书还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的时间设置那么后啊,给我从1931年开始算起你们这些混账
不行,突然想起以前看过的批评,说古典推理就是上流阶级的自娱自乐,故事必须发生在有钱人家里……
太犀利以致好心酸(苦笑)
不过,对我来说阅读的本质是娱乐,不管是古典派还是社会派都没有拉踩的必要
无需高大上,有趣即正义
下一本我要看《西班牙披肩之谜》!
(然后来总结一下九本国名系列的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