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是药三分毒 ...

  •   好在小吴虽然年轻没经验,工作热情是真的很足,也挺细心,教他的东西都知道找个笔记本记下来。

      我教了他一段时间,他还真的把考勤社保公积金以及员工关系办理这一类事务性工作给接过去了。

      其他诸如薪酬绩效招聘这些工作,虽然他暂时还不能承接,但是也愿意积极了解,还会主动打扫办公室卫生,以及帮我做一些基础资料的整理工作。

      我喝着他给我带的奶茶,不由内心大加赞赏:小吴可真是个好小伙儿!

      我甚至真心的反省了一下我自己当初刚来的时候,对王姐有没有这么贴心。以及终于明白王总监为啥总是用你太不会来事儿了的表情看着我了……

      但是我带入自己想象了一下我自己笑着给王总监倒酒递烟的画面,浑身不由一个激灵。

      一旁的吴小棉袄忙道:“张姐!你冷吗?是不是感冒了?我这有药!”

      我冲他摆摆手:“没有没有。我……只是想到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吴小棉袄爽朗一笑:“哦,你是不是昨天晚上熬夜看恐怖电影了啊!张姐你太可爱了。”

      “你才可爱!注意一下工作场合的发言用词,我可是你前辈啊,别没大没小。”我紧了紧身上的外套,又吸了一口奶茶。

      这小子,明明最开始慌得像个菜鸟,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熟练啊!

      午休的时候我翻了翻群里的聊天记录,发现他们今天在讨论中成药的话题。

      上周有个小伙伴发了个舌象出来给我们辨证,主要就是舌面从根部到舌尖有长长的一道裂纹,舌苔白厚腻,两侧有齿痕,舌尖边缘薄红。当时我们辨来辨去,纷纷觉得是个脾肾阳虚证,宜用桂附理中汤加减。

      今天就是这位来汇报好消息。

      修:“同志们,我桂附理中丸吃了一周,裂纹消得差不多了!”接着又发了一张舌象过来,整个舌头的颜色、状态、舌苔全都发生了变化,要不是还有一点浅浅的印子,和舌尖的红色稍微加深了一点,简直会认成另一个人。

      豆公子:“不信谣不传谣,中成药有这么快?中医很好,可不能捧杀哦!”

      辰羊:“是有点太快了。我自己就在药厂干,我感觉中成药的剂量药效都比正常汤剂要慢不少,吃半个月和吃5天汤药差不多,可能怕太强了辨证不对吃出事吧。”

      违法乱纪:“@修,这个跟附子理中丸有什么区别?我也脾胃不好来着。”

      右右:“@违法乱纪别自己瞎吃,是药三分毒,另外一个群被治死一个。”

      豆公子:“真的假的,中成药还能吃死人,那得吃多少啊,当糖豆吃啊!”

      暂停时间:“额,我也在那个群,严格来讲不是吃药吃死的,是药没有效果又不去医院,拖死的。做人不能太死心眼啊,也不面诊全靠微信问,症状还是他人转述,怎么可能看得准。慢病还有机会调整,急病压根不赶趟。”

      修:“@豆公子@辰羊 对症了就很快,相信咱们群友的实力。@违法乱纪这是升阳,祛寒的,湿热可不敢吃。附子理中丸吃了上火,这个有肉桂,引火归元,还有补肾阳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一盒才8块,之前开过几千块钱的汤药都没好使。”

      摇摇乐:“那只能夸你小子得病得的比较标准了。”

      修:“叉腰大笑 .Jpg”

      我看完也挺高兴,其实我对中成药还蛮认可的。我单方面认定的入门老师潘毅讲的那门课:《中成药应对家庭常见病》,这个定位我认为恰如其分。因为对于一些家庭常见病,只要能够辨证准确,使用中成药的确是非常方便快捷而且费用很低。

      但也有的人觉得用中成药是在偷懒。中医讲究一人一方,一病一方,自己都不开方怕是学的假中医。

      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看水平在哪里。比如我学习了中诊、中药学、方剂学我还是坚持认为我不会开方,而且我认为我就算学完神农本草经、学完伤寒和金匮我也不会开。

      跟有没有证没关系,因为我没有机会实践。

      诚然网上、教材上、医书上的药方都有标准剂量,但是为什么标准剂量是这些,同样一个证,如果症状有差异,病情有缓急,应该怎么加减调整?没有充足实践经验积累,没有大量的相似医案做参考,加减之后对病人身体的影响,服药之后的表现会是什么,从何而知?

      中医本来就是带着经验主义色彩的,它自来没有体外药理实验没有动物实验,就是千百年来实实在在从人身上不断尝试得出的有效答案。你说它正确吗?科学是不承认的。你说它不科学,效果就是最好的证据。

      甚至有这么一种说法,剂量才是中医的不传之秘。

      也许在东汉以前,对于剂量该如何制定是存在过某种标准答案和理论支持的。因为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药材的配伍和剂量配比实在是太过精准,以至于几千年后的日本用其中的白虎人参汤反复对小白鼠做实验,无论是拆成单方还是再用不同配比不断尝试和验证都无法达到原方的降血糖效果。但是伤寒杂病论本身都险些散失,就更别提其理论依据了。

      所以我觉得,对于像我这样的新手中医爱好者来说,既然无法参透剂量的奥秘,照本宣科地采用标准方和直接使用按标准方的配比制成的中成药,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当然,如果熟知药材的性味归经,能够在标准方上做一些配伍的加减,水平肯定更高一些,但也有限。还是那句话,你加减之后,方子就不再是原来的方子,那么它真正的效力以及在病人身上会发生的变化,也不在你的掌控了。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愈加理解木大夫的严苛。

      虽然我自以为的认真对待,终究还是小看了中医,刚学个皮毛就敢在自己爸妈身上试身手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再说回到中成药。

      黄帝内经讲,平人者,不病也。就是说,正常人的体内阴阳平衡是不会生病的。但人吃五谷杂粮又在大自然的环境中生存,面对风寒署湿燥火的侵袭,阴阳难免有失去平衡的时候,这时人就要生病。那么中药材都是取自在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环境,它们同样也因此带上不同的偏性。所以中医用药治病的根本原理就是以药的偏性来调整人的偏性,把人重新恢复到一个“阴平阳秘”的状态。

      所以说,家庭常见病,我认为就是一个人的内在阴阳刚开始失去平衡的时候,症状相对比较轻微,所能产生的偏差类型、偏差方向都比较常见,只是程度深浅的差异,因此只要辨证准确,选对最适合的中成药,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这有点像是用钥匙开锁。

      一般我们都说,我们常说一把钥匙配一把锁。钥匙之所以能打开锁,是因为其上面的锯齿能够和锁芯里面的卡槽吻合。有的锁芯复杂,对锯齿的精度要求就高,有的锁芯简单,对锯齿的精度要求就低。比如有的电动车车锁,换一把其他车的钥匙也能启动,有些老式防盗门的门锁,摘一根女生头上发卡也能打开。

      所以用中成药去应对一些常见病症,就像是难度不太高的锁遇到了一枚形状接近的钥匙,要打开是一件没有难度的事情。

      当然,如果总使用不吻合的钥匙去开锁,长此以往可能会对锁芯造成损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是药三分毒”,因为药中的偏性和人体的需求是不匹配的,累积起来就会带来伤害。而在抢救危重病人,人体真正需要回阳救逆的时候,就算是公认有剧毒,药典指导用量为3-15g的附子,在李可老先生的破格救心汤里,150g都只算个常规剂量。

      想到这里,我突然愣住了。

      我想到了一个人。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