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封城 ...

  •   鲍冕话音已落,屋里二人却都不吭声。

      楼外凄风阵阵吹来。

      胡宝生仰头望去,见水势浩瀚,沿河村落阅无人烟,惟有瓜舟点点,他眸光微动,看向鲍明府,只见明府斜倚太师椅上,泰然自若。

      此人若真有法子,既能挽救延平府生民,又能助他们部院一臂之力,倒不妨听他一试。

      杨育宽摩挲着茶盏,盏中的茶早已不温。

      想那鲍冕言辞笃定,可若真有什么大谋略,他自己为何不施行?
      既唤他们来做,可见这法子要落到实处,多半要靠漕运部院手中权柄。

      那办法,无非就是借调漕粮救济饥民,或是借调漕军肃清盗匪。

      他鲍知府救万民于水火,传出去自是流芳百世的美名。
      那美名由他担了,罪名又由谁来担?

      无论是挪用漕粮给延平,还是调拨漕军到延平府,未上书得顺天府应允,哪个不是丢乌纱帽的大罪?

      沉默良久,楼外暮色沉沉,江风大凉。

      书办关上了东西窗,留了一扇北窗。

      那火盆只余下点点星子,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

      鲍冕环顾两人神情,见各人各有所虑。

      他直起身子,忽而长嗟一声,声音悲悯而沉痛,“他年芹茂而樨香兮,拜公卿以相酬。”

      这诗句仿的是《离骚》体,诗文的意思说得再直白些,即是“事成之后,功名利禄官爵皆与胡、杨二位,而他鲍知府一概不沾染”。

      杨育宽微微一怔,隐隐有些佩服。

      ——目下仕人大都汲汲营营,不想鲍冕有如此风骨,竟能将官爵视作身外之物,不由地多看了他一眼,目光更显敬重。

      北窗嗡嗡作响,宛如山野竹林中嵇康的低语。

      这个时候的杨育宽还不明白,凡功名之士,多非纯正之徒。

      须臾间,窗振得愈发猛烈。

      西风摇落间,鲍冕站起来。

      远望北窗外,湖水甚大,曹山如笑,好似迎仙人鹤首。

      他叹息一声,正走到那堵挂着山水字画的墙下,呢喃楚音。

      此番情景,恍惚又是,“大夫行吟泽畔”时。

      想到屈子,杨育宽有些许动容。

      既然是为着延平百姓,他便也不求什么官名爵位,只要此事不妨害漕运部院,豁出命去,插一手也无妨。

      胡宝生虽听不懂那诗的意思,可他已见了这洪水滔天的延平府,没道理不出力。

      鲍冕抚摸着字画下的香案,转过头,笑容如春风和煦。

      “二位,意下如何?”

      胡宝生目光炯炯,拱手作揖,“既然为民请命,那如何行事,还劳烦明府将说个明白!”

      杨育宽微微皱眉,作出犹疑神色,捧起茶来,“部院要寻的人,已经遣了兵备道去,不知明府所说的办法,如何与寻人扯上关系?”

      鲍冕轻笑一声,眉头却皱起,“二位有所不知。这些日子难民往来,不计其数,如今在崇安找人,无异于大海捞针。兵备道腿脚再麻利,成百上千的人头,一时也顾不过来。”

      “如若不然,二位在船上这么久,兵备道何至于迟迟没有消息?”

      听了这话,胡、杨二人对视一眼,又不约而同地沉默。

      江风萧萧吹起,撩人愁绪乱如丝。

      杨育宽抿了一口茶,接着问:“那依明府之见,此事该如何收场?”

      鲍冕笑了笑,转头直直看向两人,目光犀利,话音掷地有声,“崇安四处漏风,一个个人头算不过来。可若是将出去的路封上,那部院想抓的人,自然飞不出手掌心。”

      听了这话,两人皆是一惊。

      延平受灾严重,哀鸿遍野,他俩原先以为,鲍冕既然来求,多半是想漕运部院调粮来接济延平府,不料他竟然是要封城!

      可仔细一想也明白过来,救灾不但要粮,更要人。

      把城一封,难民出不去,大都要返回故地,彼时,百废待兴的延平府也就有了重建城庄的民力。

      杨育宽微微抬眸,不想他竟然是这个主意。

      他撇过脸,看向北窗外。

      夜来,云气四塞,疾风吹尘,寒风止不住地涌进来,堵得胸腔满是郁气。

      一边的胡宝生低下头。

      心想这鲍知府行事实在大胆,封住延平北上的去路,可现在难民都已经到了建宁,那必然要连带着建宁府一块儿封。

      可这么一大片州府一下子都给封住,朝廷那边要如何交代,建宁知府答不答应?

      想到这里,胡宝生犹疑地看向鲍冕,“这件事实在太大,可否容我二人再思量几日?”

      鲍冕并未答话,目光越过火盆上空的蒙蒙水气,深深看了他一眼。

      只一个眼神,胡宝生沉默着低下了头。

      ——这件事,只能快,不能慢。

      楼外,风声动地,大雨瓢泼,檐水滴落。

      听着“哗啦啦”的雨声,楼里更显静谧。

      鲍冕软下了语调,扫过两人退避的神情,温和一笑,“二位,莫要多虑,此事倒也没那么为难。”

      他抿了一口茶,面上笑意款款,“想当初,市舶司独揽贡舶大权,白花花的银子都往那里流,不想后来闹出了那样的祸事,一落千丈。”

      “这市舶司一向由宫里内官把持,贡舶大权也只有落在内官手里才能让陛下安心,如今陛下将贡舶之事分权与部院,足见对漕台衙门的倚重。今时再造海船,也全指望部院。时过境迁,部院早已今非昔比,所谓顺天移文住俸,不过前朝故事。”

      鲍冕这一番话听着像是大放厥词,可胡、杨二人身在东南官场,自然知道他说的是实情。

      本朝,总河一职式微,漕运部院大权独揽,将漕运与修河之事近乎揽于一身。

      后来市舶司闹出事端,部院又平白得了贡舶的分权。

      如今的漕运部院,恍若一个庞然大物,盘踞于江北。

      而其能有如今的规制,并非仰仗于争权夺利,实多赖于“时无英雄”。

      所以,胡杨二人久在部院,明明眼前风高浪急,他二人却从不闻金戈之声。

      但是,没有远处的金戈,未必没有近处的狭刀。

      “此事,还是要问过漕台。”杨育宽忽然出声,转过头,递给了胡宝生一个眼神。

      胡宝生回过神来,想起这几年来陆东楼坐镇江北,每每自诩“常行涧中,无一步平地”,今年就连官船不够、调拨几十艘民船的事,他也向内阁递了条子。

      封疆大吏做到这个份上,也是没谁了。

      听了这话,鲍冕微微一笑,神情温和许多,“这个,二位就更不必担心。”

      他摩挲着手腕上深绿色的珠串,坐下来,惬意地靠着椅背,“我与放篱是多年的交情,此事他必会答应。”

      “我二人先是同乡同科,后是同僚,昔年,他在福州做参政,我在建宁做知州,书信往来从不间断。几年前他阿母去世,我也是去坟前拜过的。”

      听了他这话,胡、杨二人对视一眼,安心不少。

      杨育宽放下了茶盏,看向鲍知府,“既然如此,那依明府之见,这北上的路要如何封?”

      观两人态度,鲍冕徐徐露出一个笑容,和盘托出,“建宁府群山耸峙,要从那里北上,高山是越不过的,仅有三条支流——松河、崇阳河、南浦河。”

      “只要将这三条河的河口都堵上,难民就出不了建宁。”

      胡宝生瞳孔一缩,没想到是这样的办法。

      河口堵住,虽说难民的船就过不去了,可东南那些商人总是要吃饭的,过路的商船又该如何是好?

      杨育宽不想这些“后话”,只单单一件“堵河口”的事,就是一座大难关。

      当初黄河改道修筑堤坝,工部便鼓捣了好几年,如今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三条河都堵上,那便要筑起三座大坝,这怎么可能来得及?

      他鲍冕嘴皮子一碰,说得倒是容易。

      杨育宽轻嗤一声,“依明府之见,河口要怎么堵?”

      鲍冕放下茶盏,看着杨郎中阴沉的脸色,兀自低头一笑,“我说过,请二位来,自然是二位力所能及之事,绝不会教人犯难。”

      他长舒了一口气,站了起来,走到北窗前。

      窗外正传来霹雳一声,万顷波涛激荡而起。

      鲍冕眸光一暗,“河口自然不是靠土石来堵,土石或立或塌,对建宁还是延平,都没有好处。”

      “惟有船,方能有堵、有疏。”

      “轰隆隆!”

      楼外大雨轰然落下。

      天地间骤然一暗,东风吹雨过青山,远望浓烟暗雨,心也猛地揪起。

      杨育宽微微一怔,抬起头直直看向鲍明府,“非得用漕船?”

      鲍冕撑着窗柩,脸上似有愁容,叹了一口气,“水势太大,原是想调拨民船来,一来船不够,二来,民船最大的不过两百料,只怕还没到河口,就被风浪掀翻了。”

      他转过身,靠着墙,凝望着面前两人,“浙江是有漕大省,依照那江中丞的脾气秉性,如今只怕仍未将漕粮悉数奉上,那部院的船多半还停在浙江。”

      言外之意,这些船停着也是无用,不如用来堵河口。

      杨育宽笑了笑,“你想得倒是周全。”

      鲍冕回以微笑,眸光中却划过一丝厉色。

      “凡事想有什么用,要做了,才会有结果。”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6章 封城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