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1、第 51 章 ...

  •   刘震去打电话汇报工作,出于礼貌和避嫌,姜荀干脆回去了,没听他打电话。
      陈秀兰有些担忧,瞪姜荀:“你咋一股脑的就把主意说了?也不知道留一点。人家都知道了,就不会给你涨价了。”
      姜荀笑着安抚她:“妈妈,不用担心。”
      印刷这些周边,才是最浅显的一环,无关紧要。要玩周边,玩法还有很多,那些才是赚钱的大头。卡牌、玩偶才能赚几个钱。
      印象里,《故事大王》可没出过什么爆款书,被某萌叔的《童话大王》压得抬不起头。以她在外面遇到的书迷推,自她的故事在上面连载后,局面应该有所改变,不然,刘震也不至于跑这么大老远只为了签约。
      刘震能来,代表的是编辑部对她的重视。
      姜荀心里思索着。
      编辑部在临时召开会议,让刘震一个小时后再打电话。等了一个多小时后,编辑部终于商量出结果,同意姜荀的条件,但再版的版税不能和第一版一样高,再版降到10%。
      姜荀考虑了一下,答应了。于是,刘震拿出提前打印好的合同,在税率的地方用手写填上。全部写好后,姜荀在监护人代理下,签下合同。
      刘震:“姜同学,我这边回去,编辑部会给你汇2000的签约金,然后书就会进入出版流程。第一版我们计划首印五万册。版税到时候公司的会计从银行用汇票给你汇过来。”
      “好。”
      拉拉杂杂的说了一堆,正事基本全在一天之内搞定。晚上,把刘震送回宾馆,姜荀一家人坐在铺子里,谁都没说话。
      姜荀昨天已经教会他们怎么用版税计算稿费。以姜荀12%的版税,首印五万册,随便算一下,最少都大几万的稿费。
      三个大人,这辈子活到现在,还没见过这么多钱。而这是姜荀挣得,她才……嗯,过年完,十一岁了。她才十一岁就挣到了许多大人苦半辈子都挣不到的钱。
      三人的感觉……非常复杂。
      姜荀无辜的看着她们:“第一部的篇幅不长,集结出版的话,三册不够,只能印两册。但字数可能比一般的稍微多一点,所以,定价会更贵一点,我看合同上写着两册定价41元。”
      陈秀兰:“……”
      姜财兴:“……”
      他俩属于计算能力强的,心里已经大概估算出数字。陈信学渣,还没算出来:“姐,姐夫,大约能拿到多少?”
      陈秀兰声音都是抖的:“二……二十多万吧。”
      “多少?!”
      陈信不敢置信的跳了起来,声音都惊骇得变了调:“姜荀才这么点大,就赚到二十多万了?!”
      陈秀兰:“……我也不敢相信。”
      姜财兴满脸复杂。
      姜荀在心里默默说,再版还可再抽一回。
      “妈妈,我们搬去市区,做别的生意吧。”
      “啊?”
      迎着陈秀兰疑惑的目光,姜荀笃定:“本钱少有本钱少的生意,本钱多又有本钱多的生意,投入不一样,收益自然也不同。不急,稿费先到手再说。”
      其实现在最稳赚不赔的投资是买房。但这是第一笔大额的稿费,姜荀想用来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给她爸妈一个稳定的能赚钱的事情做,减少一点辛苦。
      买房的投资期太长,见不到现钱的情况下,她爸妈肯定还要为养家糊口奔波。她们都还年轻,喊他们现在就闲下来不现实,她们那一代人也不是能闲的性格。
      姜荀不想她们那么辛苦,年老后累出一身病。那就干脆先给她们找一个稳定有收益的出路。这样,她们才能安下心来。
      赚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是为了家人,不是为了赚钱而赚钱,不能本末倒置。姜荀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赚钱,面对金钱的安排,她格外的清醒和坚定。
      姜荀:“爸,明天早上起来,你去联系一下,包辆面包车,我们招待刘编辑出去市区周边的景点逛逛吧。正好咱家下来后,也还没去逛过,一起去转转,庆祝一下,放松一下。”
      陈秀兰恍然:“确实,刘编辑那么大老远来一趟,舟车劳顿的,是该带人去玩一下。老姜?”
      姜财兴:“行,我去联系包车。”
      姜荀:“妈,把我之前做的泡酒和蜂蜜包一下,明天刘编辑跟我们出去玩,玩完应该不会再下来边城了,收拾好,给他带上。”
      “好。还是阿荀想得周到,我还在头疼要送刘编辑什么特产,怕拿不出手。现在就不用烦恼了。”
      一人家人压抑着兴奋,忙碌起来。姜财兴用木条子订了一个小木箱子,把姜荀准备送人的泡酒、蜂蜜放进去,缝隙里塞上许多干草,防止途中碰撞破损。
      第二天,也不说开门做生意了,一早起来,陈秀兰煮早餐,姜财兴去联系车,包一辆车,带着刘震去市区周围的景点逛逛。
      这里现在是国内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与沪上、与京城截然不同的景色与气候,还是值得逛一逛的。
      等刘震过来吃早餐,姜财兴在姜荀暗示下,说已经包好车,等吃了早餐,带刘编辑去景区转转。刘震欣然同意。
      这在这个年代也是约定成俗的规矩。到一地出差,去当地风景区逛一逛,是人之常情。公司在时间上也不会太苛责。
      刘震往车上放旅行袋的时候,姜财兴把木箱子拎出来:“编辑老师,这是我们自家做的一点特产,泡酒、野蜂蜜,已经封装好了,你拿回去尝尝,希望你不要嫌弃。”
      刘震惊讶了一下,:“这怎么好意思?”
      姜财兴:“你大老远跑来,我们条件有限,也没什么好招待的,也就只有一点土特产了。泡酒是今年刚泡的,回去先别急着喝,建议回去再等个两三个月再喝。有两种,一种是胡蜂泡的,对关节、肌肉疼痛有好处;还有一种是拐枣酒,止咳平喘的,长期咳嗽、咳痰,喝了有效果,不过一次不要喝太多……”
      姜财兴谨记姜荀的叮嘱,把泡酒的功效和适宜量详细说给刘震听。刘震听得很用心,甚至翻出纸笔来记。
      姜财兴:“……还有蜂蜜。是边城这边的野蜂蜜,采的花种类比较繁杂,跟北方单一品种的蜂蜜不一样,氨基酸含量不同吧,颜色有些深,也没那么甜,但营养价值不差。这些都是冬蜜,花的种类少一些,产量低,但味道好。”
      边城四季常青,与别的地方春蜜最好不同,这边冬天的蜂蜜质量才是最好的。因为这个季节开花的野花少,出来的蜜口味最好。
      曾经,姜荀给北方的网友送边城的蜂蜜。那人上来就一个问题,是什么蜜。姜荀直接被她给干沉默了,蜂蜜自己到处飞着采野花蜜,还能知道采的是哪种吗?然后,她听着人家如数家珍的,椴树蜜、槐花蜜的给她说了一通。那人从蜂蜜的色泽、种类,噼里啪啦给她讲了一大堆。
      ……对不起,边城的蜂蜜没那么高大上的叫法,都是土生的小土蜜蜂飞去野外采集不知名的小野花酿造成的。
      姜荀当场就默了,被人科普了那么一大通,送她一点野蜂蜜尝尝,搞得好像她随便拿垃圾东西糊弄人似的。明明已经挑选了最好时节产的好蜜。
      从那以后,姜荀再没说给北方朋友送蜂蜜的话。夏虫不可语冰,两地气候相差太多,谁也理解不了谁。
      刘震很高兴:“本来是不好意思要的,但姜爸爸这些特产准备的,在沪上都是稀罕东西,我都不舍得推拒了,那我就厚着脸皮收下了。”
      姜财兴很高兴:“本来就该收下,收下我们就开心,你不收,我们才会难过。”
      “好,哈哈,那谢谢姜爸爸。”
      收好东西,把刘震的行李装车,一行人上了车。姜荀:“刘老师,我们今天先去口岸逛一下。逛完了晚上去市区住,明天再去市区周边的景区……”
      姜荀说着安排,刘震:“行,都听姜荀同学的安排。”

      去口岸要路过姜财旺所在的小镇。姜财兴特意让车拐进去,跟姜财旺说了几句话,告知他后面姜荀家要搬去市区的事情,顺手把姜城兄弟俩捎上,一起带去口岸玩。
      现在也没超载的概念,都是小孩儿。除了姜荀晕车昏昏沉睡外,剩余的三个小孩儿跟陈信挤在面包车的最后一排,也不显得拥挤。
      口岸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好的风景,不过就是有界碑,有两国人民聚在一起而成的集市。带着刘震去界碑处拍了个照片,承诺照片洗出来给他寄去。
      然后就是去逛两国集市。刘震看着对面摊位上摆放的老虎皮和豹皮,目瞪口呆:“这也能卖?”
      这在国内是犯法的,但在对面,并没有人管。在国内明令禁止猎杀的保护动物,那边就是可以光明正大的猎杀贩卖。国情不同。
      姜荀提醒他:“刘老师,你可别买,回去要过检查站的,检查出来会被没收的。”
      刘震的心动戛然而止:“好,我不买,我就看看。”
      姜荀眼睛余光看到玉石,压低声音又交代一句:“珠宝玉器也别买。”
      刘震疑惑。
      姜荀:“几十块的平安扣一类的,可以买两个做纪念品,但上千上万的,最好别买,无法确认真假。”
      刘震懂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51章 第 51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