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8、重生第六十八天 ...

  •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3.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
      4.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5.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条件方式。这种行为规范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强制的规范,主要不是被颁布,制定或规定出来的。
      6.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道德,立足现实而追求理想,并以理想来改造和提升现实。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1.道德的认识功能。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2.道德的规范功能。只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引导并促进人们崇德向善。
      3.道德的调节功能。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
      4.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5.社会主义道德具有显著的先进性特征。
      6.道德不是更古不变的,但道德的总发展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三、社会主义道德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2.为人民服务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共产党践行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要求。
      3.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4.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已成为调节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5.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6.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7.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8.集体主义要求个人为国家社会做出牺牲,并不是随意的,只有在不牺牲个人利益,就不能保全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情况下,才会要求个人利益的牺牲。
      9.集体主义具有层次性,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三是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以正当合法手段保障个人利益,这是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四、优秀道德成果
      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注重人伦关系,重视道德义务。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2.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在对待传统道德问题上,要反对复古论和虚无论两种错误观点。
      3.中国革命道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贯穿中国革命道德始终的一个红线。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5.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形成的优秀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对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五四运动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伟大工人运动和农□□动,经过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
      革命传统特别是革命道德传统是克服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战胜千难万险的重要力量源泉。
      6.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革命道德的渊源之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中华传统美德的长期发展和丰厚积淀,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摒弃了传统道德的糟粕。是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延续和发展,是超越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局限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道德。

      五、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1. 公共生活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一是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二是活动内容的开放性,三是交往对象的复杂性,四是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3.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文明礼貌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爱护公物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遵纪守法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4.网络道德:大学生应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同时加强网络道德自律,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加强网络文明自律,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
      5. 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准则。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个人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
      6.家庭美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道德养成的起点。良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产生着重要的作用,也对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7.个人品德:个人品德集中体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
      个人品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的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个体人格完整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在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过程中,道德意识和道德信念是关键环节。
      8.道德修养重在践行:
      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向道德模范学习。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其中奉献精神是精髓。
      9.良好的社会风尚是人们在社会道德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