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血液 ...

  •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1.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可以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红细胞所占数量最多。

      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血浆:血浆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小分子有机物,无机盐和一些气体。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其中分子质量最小的白蛋白含量最多。(白蛋白/球蛋白A/G,肝病时引起比值下降。)

      血浆蛋白的主要具有运输物质,缓冲血浆PH值,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参与凝血,抗凝,纤溶,参与免疫防御等多种生理功能。血浆蛋白被细胞吞噬后,可分解成氨基酸用于组织蛋白的合成。

      4.血量: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包括循环血量和存储血量。

      5.血液的密度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的密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6.血液的黏滞性:血液具有一定的黏滞性,由于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形成的。全血黏滞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含红细胞数量,血液黏滞性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血脂高,血浆蛋白运输的脂类增多,血小板黏在血管壁上,容易形成栓塞。)

      7.血液渗透压

      (1)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一侧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一侧扩散。(单位:毫渗)

      (2)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由溶解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99.6%有钠离子,葡萄糖,尿素,各种无机盐小分子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0.4%

      (3)如果血液晶体渗透(维持细胞膜内外水平衡)压升高,可因细胞内水移出细胞而致细胞皱缩,如果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可因水移向细胞内导致细胞肿胀。

      毛细血管(只允许水和离子通过)内水平衡通过胶体渗透压维持。如果血浆蛋白质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会导致组织液回流减少,液体滞留在血管外,从而引起组织水肿,相反在大量呕吐或腹泻时,因水分子丢失过多而导致胶体渗透压升高,组织间隙的水会移向血浆,则引起组织脱水。

      (4)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0.9%氯化钠,5%葡萄糖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如0.9%氯化钠,5%葡萄糖溶液既是等张溶液也是等渗溶液,但是1.9%尿素溶液虽然是等渗溶液,但是尿素能自由通过细胞膜你,会导致溶血。

      (5)正常人血浆呈若碱性。PH值相对稳定是因为血浆中存在一系列具有缓冲酸碱作用的缓冲对,主要是碳酸氢钠/碳酸钠(20:1),蛋白质钠盐/蛋白质。肺和肾脏能不断地排出体内过多的酸或碱,正常情况下PH值波动范围极小。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
      1.红细胞的形态:双面凹的圆饼状。

      2.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可塑变形性:在血液循环中,红细胞通过直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或者血窦孔隙是,可发生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装。这种可塑变形能力与红细胞的弹性,流动性,表面积呈正比,与红细胞的粘滞度呈反比。(2)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易发生膨胀,破裂,甚至溶血的特性。可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抵抗能力。渗透脆性越小,表示抵抗能力越强,渗透脆性越大表示抵抗能力越小。正常人的红细胞在0.42%的氯化钠溶液中开始溶血,在0.35%的氯化钠完全溶血。初生的红细胞渗透脆性小,抵抗能力大,不易破裂,相反,衰老的红细胞渗透脆性大,易破裂。(3)悬浮稳定性:将抗凝的血液置于竖直的血沉管内,红细胞因相对密度大于血浆而下沉,但正常时下沉速度缓慢,故红细胞能相对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通常以第一小时末血沉管中血浆柱的高度表示红细胞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4)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原因: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檫力以及红细胞彼此之间的相同膜电荷所产生的排斥力阻碍了红细胞的下沉。某些疾病如肺结核,风湿热等因为红细胞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形成红细胞叠连。

      *血浆成分变化是影响红细胞叠连和沉降率的原因。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增多,红细胞叠连减少,血沉减慢,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可加速红细胞叠连使血沉加快。

      3.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1)红细胞的形成过程: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胚胎发育初期,造血器官主要是由卵黄囊,继而由肝脾(含铁量高),骨髓造血。

      红细胞形成过程包括:造血干细胞——》多系造血组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之前的红细胞有细胞核,“网”粗面内质网合成血红蛋白,之后细胞器都会消失。)

      (2)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物质:红细胞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是蛋白质和铁。人体所需要的铁5%来自食物,95%来自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无论何种原因造成体内缺铁或铁新陈代谢紊乱,均可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体积变小。产生“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叶酸缺乏可使红细胞DNA合成障碍,而出现与维生素B12缺乏相似的巨幼红细胞贫血。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两种造血调节因子,调节不同发育阶段红系祖细胞的生长:一种是由白蛋白为主要糖蛋白爆式促进因子(BPA),加强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值活动,另一种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发育,增殖,启动珠蛋白合成,使血红蛋白合成增加,加速红细胞各阶段分化以及网织红细胞释放。EPO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肾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细胞合成,肝脏也能合成少量的EPO,当细胞低氧时,肾脏合成的EPO增加,EPO刺激骨髓的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红细胞生成增加,从而缓解低氧状况。

      4.白细胞:一种无色有核的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5.白细胞生理功能和特征:除淋巴细胞外,其他白细胞均有一定的变形能力,白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这一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白细胞向某些化学物质(趋化因子)游走的特征,称为趋化性。

      白细胞的功能是参与机体防御和免疫能力,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1)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最多的一种,游走速度最快,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一半随血液循环,称为循环池,通常白皙吧计数反应这部分中兴粒细胞的数目,另一部分分布在血管壁上,称为边缘池,这两部分细胞可相互交换,保持动态平衡。中性粒细胞的变形能力,趋化性以及吞噬能力都很强,在血液的非特异性免疫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特别是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2)嗜酸性粒细胞:有微弱的吞噬能力,但因为缺乏溶菌酶,基本无杀菌作用。主要功能有:(1)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2)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3)嗜性粒细胞:是数量最少的一类白细胞,内含肝素,组胺,白三烯以及超慢敏反应物质,其中组胺,超敏性慢反应物质可使毛细血管透过性增加,支气管,消化道处的平滑肌收缩,出现荨麻疹,哮喘,腹痛,腹泻等超敏反应。

      (4)单核细胞:是血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进入周围组织,转化为巨噬细胞。含有更多非特异性酯酶,有更强的吞噬能力。单核细胞在组织中还能发育成树突状细胞,不直接参与宿主的防御功能,但具有强大的抗原提呈能力,为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渗出最弱,最晚出现在病造处。)

      (5)淋巴细胞,白细胞中具有免疫功能的是淋巴细胞,执行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在免疫应答中起到关键作用。淋巴细胞主要分为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三大类,各类又可进一步分为各种亚型。T细胞主要执行细胞免疫的功能(在胸腺形成),当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可通过直接接触,产生淋巴因子或与B细胞协同的方式杀死靶细胞:B细胞主要执行□□免疫(在骨髓或肠道淋巴发育),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免疫活性细胞之后,可转变成浆细胞,产生各种抗体,通过□□运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达到消除抗原的目的:NK细胞是先天免疫中一类重要的淋巴,通过释放细胞毒和淋巴因子,在抗肿瘤,抗感染,免疫调节,和造血调控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白细胞生成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6.血小板: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细胞质脱落形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质小片,无细胞核,有完整质膜。未激活的血小板双凹扁盘形,血管损伤时被激活黏附的血小板,伸出细丝状伪足而呈不规则形。血小板过少,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紫癜,血小板过多会使血黏度升高,易形成血栓,导致心肌梗死,脑血管栓塞等血栓性疾病。(血小板数量对维持血管完整性有重要作用。)

      7.血小板的生理特征:(1)黏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黏着称为血小板黏附。血管受损血小板才黏附在露出的胶原纤维上,黏附时血小板发挥凝血作用的起始步骤,黏附桥梁是抗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如果黏附功能收缩,可能产生出血倾向。

      (2)聚集:血小板发生黏附后,又相互黏着聚合在一起,称为血小板聚集。有ADP途径和血栓烷A2(TXA2)途径。

      (3)释放:当血小板黏附,聚集在血管壁的同时,将储存在a-颗粒,致密体,和溶酶体中的活性物质释放出来的过程,称为血小板释放,释放ADP,钙离子,儿茶酚胺,5-HT,纤维蛋白原等,血小板也可能临时合成即时释放一些物质,如TXA2,5-HT可使小动脉收缩,血栓烷A2可降低血小板内CAMP的浓度,促进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具有减少血栓烷A2的生成,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每日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对预防冠心病和脑血栓有一定的作用。)

      (4)吸附:血小板有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于其表面的特性,可使受损血管局部的凝血因子浓度升高,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

      (5)收缩:血凝块形成后,在钙离子的参与下,通过血小板收缩纤维蛋白的作用,使血凝块,收缩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封闭创口,加强凝血。

      8.血小板的功能: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对血管壁的修复支持作用(释放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当血小板到50*10的九次方/L以下时,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微小创伤,便可引起皮肤和黏膜下出血,临床上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生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经历巨核系祖细胞,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最后发育成成熟的巨核细胞,成熟的巨核细胞质伸向骨髓并脱落成血小板进入血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