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岐州 ...

  •   见了皇上之后的第二天,任命书便递到了他手中;书上说了,他必须五日之内启程前往岐州,八日之内抵达岐州州府会见刺史。委任来得太匆忙,他甚至无法完成手头的工作,只得一一托付同僚。他与御史台大多同僚都相处融洽,但这不过数月,也还未与谁有何深交。那日听得皇帝一席话后,他终究还是登门拜访刘思立。既然如今身处这诡谲的政局之中,他也不能一味直着脾气来;该结党划派却也只能照着做了。好在和刘思立这种才德人士“结党”也算不上勉强;他曾与刘思立共理高通叛军一案,深觉此人品性纯良,处事周密谨慎,自可交心。

      他将手上的工作几乎全部托付给了刘思立,而刘思立也在他临行前的前夜来到他府上为他送行。除了与他最后商议了一下两河旱灾之事,刘思立还为他带来了右相刘仁轨的几句话。

      “今日见过刘相,他有几句话托我转告你。岐州为关中重地,西京门户,更是通西域商道之要塞;而如今听闻岐州却有流寇作乱,久不能平,以至于商道阻塞。这等时机,圣上遣怀英使岐州,对怀英的倚重之心自是不言而喻。这其中还有一层:若在岐州能有些政绩,将来升迁途中也可顺畅些,早些让怀英入两省门下。圣人一番深意,刘相望怀英莫要辜负了。”

      他们二人一直谈到二更过半刘思立这才告辞离去。送走了刘思立,又最后检查了一遍行装,诸葛亮却仍是没有睡意。于是干脆拿出地图县志,琢磨着商道漕运,盘算到了岐州当致力于何些事宜。这一世他未曾去过岐州,连地图也是几日前皇帝刚刚送的。只是虽然多年未曾回忆,但展开地图之后,那满目的熟悉却又叫他心头突然多了一丝莫名的沉重。曾经,他用生命的最后六年熟读图中的这些地方,将岐州的每一寸山水都牢牢地刻在了心中。散关,斜谷,陈仓,郿县,渭水滨的五丈原——这是当初他至死无法攻克的战场。他本不该多想;世事变迁,王朝来往,旧日的烽烟已经消散了四五百年,他又何必执念于当时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的岐州不是战略要冲,亦非两国对弈场所,最紧迫的问题不过是商道漕运是否通畅。他叹了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感慨,只是专心研读岐州诸县县志记载的漕运情况。

      长安到岐州治所岐山也不过就三天的路程,一转眼便过去了。待到了岐山城中,他只随便用了午膳,然后便开始忙碌着抽调旧案卷宗,州府账目查阅,又在州府中设专人接受一州上下的告发按劾。岐州刺史云弘嗣乃恪尽职守之人,账目卷宗一律清晰明了,有条不紊,查点账目自是容易;来申诉的状子中也未有什么重大冤情,不过是说些因为州府一时疏忽造成的小差错。几日核对下来也并无其他,只唯独当初刘仁轨提点过的这流寇不断之事颇是让他忧心。岐州入凤州、洋州两处的渭南官道上盗贼猖獗,劫道频频,年初至今才四月余,竟已有近二十起事故记录在案。虽捕获了二三十歹徒,但劫道之事却未有好转的迹象,反倒这几日中又有商人来他这御史处哭诉岐州府平贼不力,以至商家损失甚巨。

      那一天结了其余诸事,他便带着相关卷宗,拜访云弘嗣请教个中情由。王刺史听了他的一席话之后,忧心忡忡地叹了一声,道,“我已着渭南一代官吏严加搜捕,仔细问讯,但官道临近秦岭崇山,捕贼难,彻底剿除匪徒便更是难了,余党纷纷难以制服。秦岭大山夹于岐、凤、洋三州辖区之间,远离县城,难以追捕匪徒;若要派大部前往山中,又唯恐难以传书增援。遭劫道以来,各县城都在严查是否有记录在簿,却不在家中居住的人士,却也无甚收获。想来这些匪徒多为三州脱户之人,才叫州府查无可查。就依眼下所知,匪徒有数百上千人!不想岐州竟有如此多的脱户,倒是我失职了。不过我本想书于凤、洋两州刺史,或许可令三州兵马共事,由三面入秦岭剿匪。”

      云弘嗣一席话甚是坦然,不由叫诸葛亮心下暗自钦佩。州县失察以致多有脱户,这并非小过,云弘嗣却也也是一口认下了;便是如此他也未曾为自身担忧,一心剿匪大计。只是云弘嗣提出的这个方法,听着却并不妥当。就算如今散关、斜谷一带修成了宽敞平坦的道路,就算钱粮货物可通行无阻,但若遭围捕,匪徒岂能滞留在官道上?他对秦岭的地形再熟悉不过,深知若要在秦岭荒山老林中搜捕几百流寇,却是太强人所难。

      他思索片刻,便道,“云老,以下官看来,若要在绵绵数百里秦岭中搜捕流寇,却是难以有所获取。不知可否请州府派兵巡守官道?至少可保得道路无阻,钱粮来往无碍。若有所震慑,匪徒不能有所收获,或许便会就此降服。”

      云弘嗣却说,“我也曾派人把守官道要塞,不过狄御史自是知道,岐州为关中要地,兵府多设,而州府所掌不过几百兵;诸县的法曹捕卫等人也不能撤空了。人手太少,于是终究守不过来。更何况,一味巡守也不是长久办法。”

      诸葛亮缓缓点头,琢磨片刻又道,“下官还有一议,只是有些不合章法,不知云老可愿一听?”云弘嗣愣了一愣,但仍是做了一个“请”的手势。于是诸葛亮说,“此间流寇,多是其计穷且为患。方才云老说,他们是些脱户,想来也未有田地。听闻岐州前两年大旱,又有瘟疫,所以如今岐州也还有些荒芜的田地?”见云弘嗣点头称是,他便接道,“若是明言布告自首后刑罚,承诺量情减刑,并允其按制均田,或许可教匪徒自主来投。岐州既还有荒芜田地,均田也不困难。又及,如今为使匪徒知州府之意,可释放在押匪徒数人,教其为党人晓明情由。”

      “这…”云弘嗣显得颇是吃惊,半晌方才犹豫道,“如此行事,却是有违律法啊!”

      “云老但想,这些人若入了户,按制均田怎是违背律法?”诸葛亮说,“至于量情减刑之事,既时认罪,告发同党本可抵罪;再者流寇众多,难以寻得领头人,最后尽可判从犯之罪,便可从轻发落。岐州前两年旱灾瘟疫,更需要农户安定,商运无阻,田无荒弃;既如此,自当从宽入流,尽快安抚。便是有所违律之处,也是不得已而行之。”

      云弘嗣听他说着,也正频频点头,但最后似乎突然想到什么,忙道,“狄御史此言甚好,只还有一条:这些流寇即为脱户,居无定所,藏蔽于秦岭山中,在县城中设公文布告他们也瞧不见,自是无用。至于释放在押犯人,令其劝慰同党,这或许可行;只是看几次案情的卷宗,这流寇有诸多团伙,互不相知,亦或是互相敌对,便是释放收押的几名犯人,却也难将州府之意传遍。释放犯人可为,但似乎当再寻个什么方法一并行事。”

      云弘嗣所言倒当真是个难处,诸葛亮不由微微蹙眉。最后他问,“却不知在渭水南滨这一代,周遭可有什么来往行人甚多的场所?可否有一处香火旺盛的佛寺或是道观,或是某地的大族宗祠,亦或是官道上的客栈?若有这么一处场所,或可将布告张贴于此,并另专人在此候着,传话于民,解说州府用意。”

      “此法甚妙!” 云弘嗣叹道。静了片刻他竟笑了,说,“至于这场所,我方才倒想到一处好地方。斜谷水西去不足十里,这陈仓与郿县之间,就是古战场五丈原。那里有座诸葛庙,是贞观末年所建;虽年头不久,但门庭若市,每日进进出出有数百人,自是最适合张贴布告,传话于民。其实那一带也正是流寇出没的地方,但据说便是匪徒也敬畏先贤神明,从不在诸葛庙方圆二十里之内行事,还时不时地托人带着香烛前往诸葛庙中拜祭。如今选这般去处自是最好的,更何况还有诸葛武侯在天之灵护佑。”

      五丈原的诸葛庙?诸葛亮忍不住心底长叹一声,又有些好笑。他静了许久,最后突然说道,“即已定计,吾等当尽快行事。云老,不如便由下官亲自去一趟五丈原,如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