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贰·一战成名玉将军(一) ...

  •   十几日眨眼而过,在易清晏一日复一日的期待中,出征的日子终于到了。
      八月三十日,慕容清正在自己府上的小院中读书弹琴,一旁碧桃正帮她烹茶。小小的院落中,书香、琴音、茶香,闲适清雅得如同世外桃源。
      “小姐,茶烹好了,您来试试吧!”碧桃将茶递给慕容清,“这可是大少爷前几日派人送来的,说是从茶商那儿得来的上好的红袍——您小心烫!”
      慕容清放下了手里的书,接过茶碗轻抿一口:“的确不错,你烹茶的水平涨了不少,很好。”听她如此说,碧桃浅浅一笑,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你最近似乎殷勤了不少,可是有事要说?”慕容清问道,嘴角似乎还残留着茶的余香,氤氲出一个淡雅的笑容。
      碧桃双颊泛了红,似乎是小心思被看穿了,道:“小姐,奴婢确实是有一事相求,可不可以……请小姐明日准奴婢一日假?”
      “你可有事?”慕容清问道。
      “明日不是易将军带易公子和二十万将士出征嘛,奴婢的哥哥如今在易将军麾下的先锋营中,听说明日会跟着易将军从城中出去,奴婢想去看看。听说他们先锋营可神气了,银剑黑甲红缨枪呢!”碧桃兴奋地说道。
      “易将军和易公子?”慕容清蹙了蹙眉,“可是易中元将军和易清晏公子?”
      “正是!”碧桃道,“易公子还被誉为‘楚京第一美少年’呢,也不知是何等的风华绝代。”
      慕容清忽然想到了半个月前南水桥头追着马车跑了一路的少年,有些不好意思地递给自己一方皱巴巴的手帕。他的明朗笑容在柔美的夜色中闪着光,那样的赤诚无瑕,令人想起中秋夜清澈如水的满月,街边迎风招展的酒旗,星南河上轻荡的画舫,以及画舫中传出的悠长琵琶与笙歌。
      “明日我也去,你与我一道吧。”慕容清说道。她忽然很想再见他一面,看看那个干净的少年穿上铠甲、意气风发的模样。
      第二日清晨,易府一片喧嚷与忙碌,仆僮来来往往,都在为易中元此次出征做最后的准备,生怕有什么遗漏之处。
      而此时,易中元与易夫人正在房中,边收拾边谈话。易夫人站在易中元身前,垂着头为他整理身上闪闪发亮的银甲,一边轻声地叮咛:“到了边关记得每月来一份家书,冷了记得添衣,平日莫要太辛苦了,多休息休息,战场上刀剑无眼,一定要多加小心。还有清晏,他第一次去边关,把他照顾好……”她的声音如柳絮,轻轻柔柔地飘进易中元耳中。
      “儿子都这么大了,不用我照顾。”易中元笑着亲吻她的额角,“若是还要人照顾,还去边关作甚。”
      “他年少气盛得很,你少跟他计较。”易夫人也笑了,最后叮嘱了一句。
      待两人一切收拾妥当,到易府门口时,却发现易清晏一声黑袍银冠玉带,已经牵着马等着他们了。他的袍角绣了两只遨游天际的白鹤,似乎要鸣叫着一飞冲天。
      易夫人又叮嘱了易清晏好些话,易清晏一一点头应下,末了,他笑着道:“娘,您就放心吧,我在边关跟着爹,不会有事的,待我再学些本事,把八州九城夺回来给您瞧瞧!”
      八州九城是失陷的十七个城池的统称。前朝末年,皇帝荒淫无道,侵略者夺了其中十二城去。到了大楚,历经百年,又割了五城,总计十七城。而易家世代为将,世代的目标便是有朝一日为国效力,夺回八州九城。
      易中元听后,在儿子后脑勺拍了一巴掌:“小子又说大话!”
      易清晏不服气地扬起头:“爹,我没说大话,早晚有一日会实现的。”
      “将军,该出发了。”易中元的一名下属出声提醒。他们还要带领五千人了的先锋营去校场点兵,再参加出征仪式,时间紧张,不能耽误。
      “那便出发吧。”易中元说着,翻身上马。他虽已至中年,上马的动作依然干脆利落,爽快得如少年。易清晏也紧随其后,跨上了他的雪影。
      “夫人,我走了,今年年关不回了,明年再回。”易中元道,“你自己在京城多保重。”
      “好。”易夫人眼里有了泪花闪闪。
      “娘,儿子也走了。”易清晏向母亲招了招手,“届时把八州九城带回来给您瞧瞧!”
      “建功是次要的,一定要注意安全,知道么?”易夫人抹了抹泪,“照顾好自己。”
      最后的话别也结束了,一行人策马扬鞭,向城门走去。易夫人在身后看着,眼泪不自觉得连成串落下。她惊觉失态,吸了一口气,用帕子擦了擦,直到两个身影渐远,才转身回府。
      易中元的人马走在街上,清脆的铠甲碰撞声中夹杂着轻快的马蹄声,全都被两旁欢呼的人声淹没了。
      “看见没,这些人们可都等着我们凯旋。”易中元说道,“儿子,这次不夺回八州九城中的几座,可对不起这些对我等寄予厚望的人。”
      “知道了,爹。”易清晏撇撇嘴,“我跟娘说的可不是开玩笑,早晚有一日,我会将八州九城夺回来,而且不是一两座,而是全部!”
      易中元的目光中充满了欣赏:“既如此,为父拭目以待。”
      易清晏笑笑,转过头不再看父亲,目光落在夹道欢呼的人群中,却意外看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是慕容清。
      见他看过来,慕容清有一瞬的惊讶,随后莞尔一笑,轻声说道:“保重。”
      她的声音很轻,被淹没在喧闹的人群里,犹如石子丢进了大海,找寻不见。易清晏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她的口型,扬起一抹笑容,颔首示意。
      他的雪影踩着清脆的马蹄声,随大军渐渐远去了,只余地平线上一个白色的小点。慕容清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忽然感觉空了一块儿。他这一走,京中再上哪儿找这样赤诚无邪的少年郎呢?
      当浩浩荡荡的军队彻底消失在视线中,慕容清才转身向家走去,眼中似乎又多了一抹颜色。
      ——————————————
      出征仪式上,宫里的黄门宣读圣旨,封易中元为兵马大元帅,统领二十万大军,驻守边关。
      经过几个月的行军,大军终于到达了边塞的安匀。这里是距离风月关最近的城池,也是最为危险的,时常有附近的游牧民族前来骚扰,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乌戎人。他们常在风月关附近的小城烧杀掠夺,欺男霸女,无恶不作,令当地百姓苦不堪言。而八州九城,也尽数割给了乌戎。
      风月关正是大楚边关,出了风月关,便是出了大楚国境。
      其实风月关原名并不叫风月关,如此温柔多情的名字,似乎并不适合西北苦寒之地。只是几朝前的守关将领与其夫人均是文武全才,伉俪情深,一同守护边关多年。两人在此地分别留下了绝句《风》与《月》,为当地百姓所传唱。又因二人鹣鲽情深,受百姓爱戴,此地便改名作“风月关”。
      如今正是严冬,西北边疆风月关一带更是飞雪不停。安匀的太守一看见易中元和他身后的兵马,仿佛看见了天降神兵,激动地老泪纵横,易大帅长易大帅短地跟在易中元身后。
      “易大帅此番来,不走了吧?”高太守小心地问道,“老百姓们可都盼着您留下。”
      “短时间内不走。”易中元回道,“先把安匀城一带的乌戎平定了。”
      “那可太好了,大家伙日后再也不用受乌戎欺负了!”高太守话音未落,人群中便爆发出一阵欢呼。
      易清晏走在易中元与高太守身后,看着夹道欢迎的人群,欢呼庆贺的百姓,忽然感觉身上的寒冷尽数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涌上心头脑门的满腔热血。
      ——————————————
      踩过安匀冬日的积雪,嗅过安匀春日的山花,吞过安匀盛夏的烈风,饮过安匀中秋的美酒,平安的一年转瞬即逝,又一个冬日即将到来。
      这一年里,易清晏跟着易中元和他帐下的将领学了不少东西,越发出落成稳重的小将军了。他一点一滴的变化,都无声地昭示着他未来的光明。
      或许是听说了易中元率军驻守安匀,这一年的乌戎安分了许多,几乎未曾再来过安匀,城中的百姓都过了一段安宁日子。
      十月的一天,易中元对易清晏道:“为父今年要回京述职,还要陪你娘过年,你可回去?”
      易清晏犹豫了片刻,摇头拒绝了:“不了爹,我就留在这儿,明年再回吧。”
      易中元也没说什么,由着他了。
      易中元带领几位大将及先锋营回京的消息并不是什么秘密,很快便传到了乌戎的耳朵里。年过五旬的乌戎王喀吉听闻这个消息,高兴地抚掌:“好,好!趁着安匀城内空虚,我们将它一举拿下!则烈,好好筹此事,届时由你带兵攻城。”
      被称作“则烈”的是一名二十余岁的年轻人,他正是喀吉的长子,乌戎的王储。
      “儿子知道了。”则烈拱了拱手,领命退下了。
      喀吉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笑意一点点从眼角晕开,好像是看见安匀城正在对他们敞开怀抱,恭候乌戎大军的光临。
      毕竟,丰饶的土地、喧闹的街市、憨厚的臣民匍匐在他的脚下,娇羞的美人成群结队来做他的温柔乡,这样的情形,便是想一想也很令人兴奋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章 贰·一战成名玉将军(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