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第五天(1) ...

  •   鸦雀无声。

      沈长京讪讪放下手,尴尬地咳了咳:“那个……我们俩情况就这样,谢谢大家的好意,你们的祝福我们收到了。”

      众人欲言又止,无话可说,纷纷散去。

      沈长京长舒一口气,攥着手掌松开,使劲在裤子上摩擦,掌心全都是汗。他心虚得很,不敢看谢阑生,脚底抹油就想跑。

      谢阑生眼疾手快拽住他的后衣领,语气危险:“跑什么?”

      沈长京誓死不回头,大声嚷嚷道:“赶着回去睡觉。”

      “我也没骂你,你怕什么?”

      “谁怕了!”沈长京理直气壮,扭头瞪他,“明明是我帮了你。”

      谢阑生老神在在道:“那你还跑。”

      “都说了要回去睡觉!松手!领子都被你揪宽了,快赔我一件。”沈长京虚张声势,硬生生从谢阑生手中扯回了他的衣服。

      谢阑生揉了一把沈长京的头发,平静道:“你今晚有点暴躁。”

      “跳舞跳嗨了。”沈长京视线飘忽,他刚才就不应该口不择言,想要咬烂自己的舌头。

      谢阑生见他炸毛,没再继续逗他:“走吧。”

      “去哪?”沈长京懵了一瞬。

      “你不是要回去睡觉吗?”

      “哦哦哦。”

      滚滚的折多河翻涌着城市的灯火,广场上欢快的音乐渐远,沈长京落后谢阑生半步,双手插进衣兜,闷头闷脑地解释:“我刚刚没有不尊重你的意思。”

      谢阑生伸长手臂将人捞到身旁,语气无奈:“我又没怪你,委屈给谁看呀。”

      搁在沈长京颈侧的手掐了一把他的脸:“我还要谢谢小沈导给我解围呢。”

      沈长京一扫阴霾:“有什么奖励吗?”

      谢阑生说:“哥哥给你买根棒棒糖?”

      沈长京:“嘁~”

      翌日早,去参观甘孜自治州博物馆。博物馆位于新城,还是坐公交车过去,背靠大山,红色平顶极其显眼,民族建筑高碉与梯步相辅相成。

      一进大门,一尊着藏族传统服饰的男女石雕迎接四方游人的到来。

      大厅内有一块显示屏,沈长京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描绘着路线:“成都,雅安,泸定,海螺沟,现在在康定,好快呀,不知不觉已经到过那么多地方了。雅江,理塘,过几天我们就要去理塘了,然后是稻城,亚丁,一路到西藏。其实从广州出发前,我想象过这次的旅行。”

      谢阑生的视线顺着沈长京的指尖移动,面容映照着柔和的蓝光,投下阴影绰绰,五官深邃,闻言问道:“是什么样的?”

      沈长京笑了笑:“冒险,激情,自由,迎着风一边开车一边唱歌,在雪山之巅大喊。可惜,车不是敞篷的,雪山山顶不一定上得去,就算上去了,估计也不能喊,会雪崩。”

      谢阑生:“失望了?”

      沈长京摇头:“不,我真的有那种‘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的感觉,该怎么形容呢,大概是等我七老八十的时候回忆起来,仍然会觉得我还是二十几岁的年纪。”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和我一起旅行的人是你。”沈长京目光澄澈,倒映着谢阑生微愣的面容。

      谢阑生疑惑:“我?”

      沈长京“嗯”了一声,却没有多说。

      谢阑生扬笑:“感谢认可。”

      沈长京老成地拍了拍谢阑生的肩,眉飞色舞:“同志仍需努力。”

      谢阑生无声纵容了他的行为侵犯。

      一楼展厅名叫“圣境”,左侧展厅展示的是甘孜州的自然生态资源,分区域介绍了甘孜地区的生态资源,如雪山、草原、冰川、山脉、湖泊,右侧是一个邀请展。

      展厅内的模型真实还原了野外动物们的生活场景,豹追羚羊,鹿喝水,牦牛散步,黑熊龇牙吼叫,熊猫吃竹……

      “小时候可爱看《动物世界》了。”沈长京说,“但是轮到我去拍纪录片时,我才知道那有多难。”

      拍纪录片的金钱成本相对较低,但时间成本高,拍摄对象和过程具有随机性,后期剪辑难度大,对导演的现场调度能力、个人审美和镜头意识要求也极高。他之前做作业就拍摄过以“广东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在某视频网站小火了一段时间,天天有人催更,后来陆续更了一系列就停了,因为一个视频从意向沟通到后期合成前前后后得花费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中途遇到点困难,甚至可能两个月以上,他那时又忙着与老师同学合作拍摄一部微电影参赛,没时间总是广州北京来回跑。不过他把其中一个片子投了“中国国际纪录片节大学生纪录片大赛”,还拿了一个不错的名次。这也为他积攒了大批原始粉丝。

      “你知道在科技没那么发达的年代,天文学家是如何观测星空的吗?”他们上着楼梯,谢阑生问。

      在遇到谢阑生之前,沈长京只有对星空和宇宙的好奇,根本不了解天文学家的工作,当然是不知道了。

      “当时摄影技术不普及,早期记录和保存数据都用目测和手绘,后来又流行起了照相底片,但是要观测者自己根据相机的大小裁切底片,操作过程极其复杂,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导致功亏一篑。而且要拍下观测图像,还要爬上一个安装在主焦支撑结构或镜筒顶部的笼子,简称观测笼,至少两层楼高,直到曝光完成或者夜晚结束才下来。特别是导星的时候,连续好几个小时不能移动。冬天不能开暖气,夏天不能开冷气。曾经在主焦观测里发生了很多危险又啼笑皆非的事件。”

      “如果要上厕所怎么办?”

      “男生的话,用瓶子解决就可以了。”

      沈长京想象了一下那个画面,沉默了。

      二楼展厅“印迹”,主要展示的是甘孜州的历史遗产和红色文化,按时间顺序划分了六个单元,左右侧展厅分别从原始时代到古代再到近代。

      第一单元,祖先的遗迹。石棺葬最为瞩目,陈设了从石棺葬出土的陶器、青铜戈、青铜剑和青铜镜等。有一个饰羊头双耳罐,好像张着嘴巴在“哦哦”大叫。还有一个四足提梁羊壶,像一只羊在做瑜伽。

      沈长京学着他,嘴型张成o,无声尖叫:“像不像?”

      谢阑生面无表情地夸赞:“简直一模一样。”

      沈长京皱眉:“怎么听起来不像好话呢。”

      谢阑生及时补救:“你的表演水平不错。”

      沈长京眼神质疑,十分确定谢阑生就是在敷衍他。

      第二单元,岁月留痕。展示的是甘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高碉,这也是组合成博物馆的建筑之一,还没走近博物馆就可以看到,犹如一座高耸入云的宝塔。

      沈长京按窗口数了有多少层:“没有电梯,爬楼梯得多辛苦呀,我爬三楼就不想爬了。”

      谢阑生凝视着玻璃橱窗内的建筑:“比起生活起居,他们建造这样的建筑更难。”

      沈长京深以为然:“说得对。”

      古人兼具智慧、勤奋和刻苦,造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让后人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去创造更多的奇迹和辉煌,更让如今的我们得以享受累累硕果。

      第三单元,展示的是藏传佛教的文物,陈设了许多佛教文化里的供器和法器。如跳神法衣,绸缎蟒袍,喇叭袖口,配予全面具和伴面具,有牛头、鹿头、狮子头和凤头等形象,大多面目狰狞,用来吓小孩,一吓一个准。

      挂在上的藏族药泥面具,本土泥土加秘制的甘露丸混合而成,会散发奇特的香味,可以防腐,也可以预防疾病。不过隔着玻璃,闻不到。它大张着嘴、横眉怒目,有三只眼睛,牙齿像吸血鬼的面具时,沈长京的第一反应:药丸=要完。

      忍不住噗嗤笑出了声,接受到了来自周围的异样视线,他捂着嘴偷偷将这个想法告诉了谢阑生。

      谢阑生显然也经常冲浪,立马get到了沈长京的点,眉目舒展,唇角微翘。

      还有一个颇具笑点的文物,一个人骑着小马驹搔首弄姿,坐姿妖娆,还翘着兰花指。

      接下来是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文物——藏族内颅供器。简称人头碗,由人的头盖骨做成,藏传佛教常用法器之一,用于在佛堂上放置各种供品。内颅供器必须取自修行有成的僧人,然后用金银玉器加以修饰。

      它表面干净,实则给人的印象鲜血淋漓。很难去想象把一个人的内颅挖出来做成碗,对于非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来说,非常残忍和恐怖,充满了邪性。

      不过,即使接受不了,也要尊重文化的差异。

      第四单元,土司文化,陈设着历代中原王朝在甘孜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以来的文物,镇馆之宝虎皮帐篷就放置在这个展厅,除此之外还有两张圣旨、瓷器、玉器、玻璃器等,是汉藏文化交流的见证。

      逛博物馆可以涨知识,但并不是参观一次,就能获得所有知识的,普通人一时间无法消化那么多,有些文物展品一眼而过,有个印象就差不多了。

      他们来到虎皮帐篷前。

      虎皮帐篷的样式像蒙古包,由108张虎皮制成,底边嵌着水獭皮、熊皮和豹皮以及一万多颗海贝镶串成吉祥图案,有“世界最纯正珍贵的虎皮帐篷”之誉。

      “不敢想象,我要是出生在那个年代,住在这样的帐篷里,我该有多开心。”

      谢阑生一句话就打破了他美好的想象:“土司作为中央任命的地方官职,工作多,职责重大。而且能成为土司的基本上都是当地部族的首领。”

      沈长京果断道:“我觉得其实我住在泥房子里也是不错的。”

      “懒得你。”

      三楼展厅主要展示甘孜州民俗文化,主要有宗教、服饰、民俗、建筑。特别是服饰方面,女生的腰饰、头饰、手镯、项链、戒指、耳环琳琅满目,既质朴又华贵,花样百出。展厅内有两个电子屏幕,可以在屏幕上体验穿戴不同的藏族服饰。

      有点像女生玩的装扮小游戏。

      墙上嵌着的一首康巴服饰民谣生,刻道出了不同生活环境下,康巴人民的不同穿着风格。

      “德格服饰头顶珊瑚,巴塘服饰银丝,理塘服饰头戴大小银盘,康定服饰红丝发辫。”

      甘孜是康巴文化的发源地,拥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旋木技艺,是制作酥油茶碗、吉祥八宝等生活器具的手艺,还有阿西土陶烧制技艺,制作藏陶,噶玛嘎孜画派唐卡、藏文书法,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等。

      有一面康定情歌音乐墙,可以用触控笔弹奏。

      这里居然有一墙的甘孜蝴蝶标本。沈长京想起了之前爆火的一部电视剧,不,准确来说是男二和男二一家爆火的一部电视剧,紧接着又想到了一部电影。

      “你看过《Le papillon》吗?”沈长京扭头问谢阑生。

      谢阑生说:“没。”

      “那我倾情推荐,简单来说就是关于寻找一只蝴蝶过程中发生的温情故事,主人公是老人和小孩,他们之间的相处相处非常治愈,类似于《海蒂和爷爷》。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出片尾曲。”沈长京强调,“一定要去看。”

      “要不要我用备忘录记下来。”谢阑生开玩笑道。

      沈长京居然当真了,点点头:“也不是不可以,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谢阑生不好拒绝他,当着他的面把“看《Le papillon》”记在了手机备忘录里,得到了沈长京的高度赞扬。

      “我拍过一只蝴蝶,用我的第一台相机,记录了它从生到死,破茧成蝶,在花中飞舞,又迅速死亡,短短两周的时间。”沈长京面对着一墙的蝴蝶标本发出由衷地感叹,“蝴蝶的一生短暂而璀璨。”

      “蝴蝶的寿命通常只有几个小时到几个星期,可它们的眼睛由上万只小眼睛组成,可以识别五种基础色,它们眼中的世界比人类所看到的更加广阔、绚烂和斑斓。”谢阑生谈起他在墨西哥谷看到的亿蝶齐飞景观,那是生命的沸腾和群涌,“帝王蝶从美国北部迁移而来,四千多公里的路程需要好几代蝴蝶来完成,而到了第二年春天,新一代蝴蝶又将北迁。周而复始,它们用极其短暂的生命完成纂刻在基因里的使命。”

      沈长京似乎看到眼前的蝴蝶标本重获了新生,冲破禁锢它们的相框和玻璃,扇动翅膀,扑棱着飞向外面,在阳光下轻盈且自由。

      他轻声说:“这大概就是它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吧。”语气中含着不可名状的惋惜。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0章 第五天(1)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