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学校管理 ...
-
概述
学校管理:M3(三要素管理者、被管理者、中介系统)学校的管理者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对学校的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资源整合提升,卓有成效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学校管理以育人为中心,具有教育性。学校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服务性学校管理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具有文化性学校管理是对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具有创造性。
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
①管理者:主导
②管理对象:教师、学生、财、物、时间、空间、信息
③管理手段:组织机构、规章制度
相互关系
管理者——主体
被管理者——客体
管理手段——媒介
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管理体制即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综合。
校长负责制M2:1985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了我国中小学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校长受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在党支部和教代会的监督下,对学校进行全面领导和负责的制度。
实施校长负责制应注意:明确校长的权力与义务;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
学校管理的目标和过程
学校管理的目标
学校管理的目标指学校管理主体对管理活动的要求和期望,即通过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状态和结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
学校管理的基本环节M1(PDCA计划-实施-检查-改进)
要求:
①保持各种目标协调一致;
②建立高效率的管理组织系统
③建立高水平的学校管理队伍
④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学校的管理内容和要求JL3
学校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
教学管理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必须把教学管理放在学校管理的首位,切实抓好下述教学管理工作:
①教学思想管理:先进的教学思想能够促进和引导教学工作的发展,反之落后的教学思想会阻碍教学工作的发展。因此,教学管理首先应该抓教学思想管理。
②教学组织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组织系统,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是教学组织管理的基本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可以通过加强教导处的建设,领导好教研组工作实现。
③教学质量管理:内容上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对教学质量进行定期的检查和分析,对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其基本要求为:坚持全面、全过程、全员、全因素教学质量管理。
教师管理
①教师管理的性质: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脑力劳动者,工作复杂艰巨,需要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教师管理的内容:教师的选拔、任用、培养、考评。
③教师管理的发展趋势:逐步实现职务聘任制;趋向科学化、人性化和服务化;注重发挥教师组织的效应。
学生管理
①学生管理的内容:学生管理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管理、学习管理、健康管理、组织管理、课外活动管理等方面。
②学生管理的要求主要有:依照国家法律对学生进行管理;依据学生身心规律和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总务管理
①总务管理的内容:总务管理服务于教学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事项多、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包括财务管理、生活管理和环境管理。
②总务管理的要求: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把教学服务放在首位,想方设法为教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备。坚持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原则。
学校管理的趋势
学校管理法治化:依法治教是党和政府教育的基本方针,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及教育部门依法管理学校行为;二是学校管理者依法管理学校的内部事物。这要求: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做服务型管理机构;加强制度、民主、法制建设;维护教师和学生权益。
学校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关注人的情感,崇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人格和地位。这要求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做到:一切从人的实际出发;分配工作任务时考虑到人的差异,考虑到人的思想、情感、兴趣爱好;强调人的内在价值,构建尊重、理解、信任的人际环境;加强校园建设;转变管理观念,贯彻管理即育人,管理即服务的思想。
学校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校开发和使用信息技术,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提高管理效率;二是管理方式和内容的信息化,由过去人对物的管理,人对人的管理,转变为人-机管理。这要求:加强硬件投入和软件开发;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教职工的信息管理素养;完善学校管理的政策和规章制度,防止信息泄露。
学校管理民主化:(校本化)民主管理以对个体价值的肯定为基础,积极吸引全员参与管理活动。要求学校管理者充分肯定个体价值,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广大教职工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民主管理;管理体制上要保证员工的民主参与权利。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理论性和实践性。
2、教育心理学M: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局限于学校情境,而非家庭、社会等其他教育情境。在学校情景中,研究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相互影响,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探讨教学因素的最佳匹配,揭示教学的心理规律,实现因材施教。并且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通过实验不断地验证相关理论。其研究任务指向理论探讨任务和实践指导任务,涉及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四个领域。(两个主体、两种行为)
3、教育心理学化M: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即教育科学化必须与心理学相结合,教育遵循心理学规律,教育方法、内容、目标、原则心理学化和自我教育化。教育目的和理论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从他律走向自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J
1、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的纵向发展:不再局限于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向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发展,更加宽广细化。
2、研究方法多元化:从单一的思辩的方法向观察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等多元化发展。
3、研究视角向综合化和跨学科方向发展:不仅关注教育心理学本身,还结合教育学、哲学、数学等进行研究。
4、学科体系由零散、庞杂逐渐发展为完善的、系统的体系。
5、学习观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发展。
6、强调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从全盘地接受西方的研究成果到关注本国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应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心理发展M:心理发展指个体从胚胎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相应年龄阶段持续、稳定、内在的心理特征发展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①认知发展的内涵
认知是个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注意等心理活动,认识发展指儿童发展过程中,心理上的,表征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的发展。
②认知发展的规律
认知活动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发展。
认知活动从无意识向有意识发展。
认知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
认知活动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整体性等规律。
③认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认识规律、促进认知)
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认识发展的规律,并且顺应认知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认识发展理论揭示了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教育只有顺应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人的认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MJ
①人格内涵:
在心理学上,人格指个人所区别于其他人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具体来说,人格体现在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人格具有稳定性、独特性、复杂性、功能性等特征。
②人格发展的规律
连续性与阶段并存
发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
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
发展具有共同性又具有个别差异性
③人格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a教育必须以人格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b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人格发展
社会性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MJ
①社会性发展的内涵
个体在其生物特性的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社会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发展的实质即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社会性发展包括自我意志、情绪情感、社会行为和社会道德的发展。(知情意行)
②社会性发展的规律
从整体上看,个体从生物人发展为文化人,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
从自我意识上看,个体从无意识发展到有意识,再发展到可以控制的自我意识。
从情绪情感上,个体从习得外在情绪发展到情绪的社会成分不断增多,再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
从社会行为上,个体从模仿性的行为发展到自主自动的社会行为。
从社会道德上,个体从无律发展到他律,再发展为自律的道德行为。
③社会性发展规律与教育
必须顺应社会性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揭示了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教育只有顺应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教育也能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有效地教育教学活动,对人的社会性发展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