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四月维“夏” ...

  •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在她的名作《声声慢》中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2010年的春天便是如此,因为总是伴随着“乍暖还寒”的天气,让人们并不能感觉到浓郁的春日气息,只是当我们身穿厚重的衣物看着夭桃和海棠竞相绽放的时候,它却已经快要结束了。再过几天便是立夏节气,这也就意味着一年中告别春天,迎接“夏”日的序幕即将徐徐拉开。
      “夏”这个字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不但拥有丰富多彩的含义和用法,而且还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意义。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是这样解释“夏”字的:“中国之人也,从夊(sui)从页(xie)从臼(ju),𦥑,两手;夊,两足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夏”字是一个会意字,在这里面,“页”读作古音xie,它是人头的意思;臼是指人的两只手;而夊则是指人的两只脚,这三个部分和在一起便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夏”的本义就是所谓的中国人,也就是古代汉族人对自己的自称,现在我们常说的“华夏儿女”这个词语中“夏”的意思便是由本义衍生而来的。夏除了可以用来表示汉民族的自称之外,还可以用来泛指中国。《春秋公羊传•成公十五年》中写到:“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春秋》这部书中,是以鲁国为内而以当时中国其他的诸侯国为外的;而当遇到夷狄异邦的时候,就会变成把当时中国其他的诸侯国看成是内,而将夷狄看做是外了。因为《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史书《鲁春秋》所修订的,所以便有了以上的这种政治外交评价准则。除此之外,“夏”还可以用来指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夏朝,《史记•货殖列传》一篇中说:“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之荣使。”此处的“夏”正是用来指称夏朝的。
      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籍《尔雅》中写有:“夏,大也”这样的释义,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形容词,“夏”是大的意思。《诗经•秦风•权舆》一篇中写到:“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馀。”哎呀,我呀我呀,从前都是用大的盛器吃着丰盛的饭菜,而现在所吃的每一顿饭却都不再有剩余了。《权舆》是一首描写一个没落贵族的生活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以及表达他对往日生活之留恋和对今日生活之不满的诗歌,这首诗歌中“夏”的意思就是“大”。作为通假字,“夏”常通“厦”来使用,用来指称大屋,《礼记•檀弓上》篇中说:“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若斧者矣。”这里的“夏”便使用了它的通假用法。
      《礼记•月令》篇在解释“立夏”这一时令时写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从立夏十分开始,青蛙就会聒噪个不停,而蚯蚓则忙着帮忙翻松泥土,乡野田埂间的瓜果和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起来。如此一幅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风景在经历了短暂的春日后,便会悄然地跃然于纸上,映入你我的眼帘。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