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九先生说“春去秋来又一春” ...

  •   九先生说“春夏秋冬又一春”

      (上)

      这部电影一直拖到现在才来说,每次提笔总是被现实世界的事情打断,而且一开始连影片的题目都写成“春去秋来又一春”,后面找到的版本又只写“春”。现在打开的这个版本是“春夏秋冬又一春”,这是金基德导演的一部关于:春天里的罪恶和救赎的故事。故事有点长,九先生分上下集来说:

      影片的开头,一扇门打开了一个世界。九先生来给你讲春天的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不过影片的寺庙不在山中,而是在水中。老和尚和小和尚出行,靠一条小船,四面山清水秀,远离城市的喧闹。平日里师徒两人划着小船去采药,果然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自然从不吝啬给予人类,反而是人类一次又一次伤害大自然,以及大自然中的生灵。

      一条小蛇正向小和尚爬过来,我开始紧张起来,想不到小和尚直接用手抓起蛇扔出去。小和尚爬到佛像背后,一个佛头都比小和尚身体还高,从佛像背后看着,眺望寺庙,四周群山环绕,薄薄的雾笼罩在山间,好似仙境一般。

      师徒两人各自采完药后,又划着小船回到寺庙。影片没有太多的对白,却像是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如我们的生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语言,而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师徒俩坐在寺庙前的石台阶上分药草,小和尚分不清一种有白色线的是毒药,老和尚让小和尚下次不要采这种药,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一起和妈妈捡菜。小和尚还有一只小狗玩伴,这让他的童年又多了一份美好。我相信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儿时的记忆不仅仅是味道,还有儿时的玩伴,亲人的呵护,那种来自亲人的安全感是任何物质所不能弥补的。

      童年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也是截然不同的,有些小孩才出生就遇到父母离异,这也还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伤痛。小孩子总是喜欢恶作剧,特别是小男孩。爬树、上屋顶、炸牛屎、挖坑等,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我相信大多数小孩都喜欢下河摸鱼,却很少有像唐僧那样,宁愿用自己仅有的食物去换鱼儿的生命。

      当老和尚看到小和尚把抓到的鱼儿用线捆绑,并用一块石头拖住鱼儿时,他在一旁悄悄观察。只见小和尚又抓了一只青蛙,用同样的方法绑住青蛙,看到青蛙在水里艰难地行走,小和尚在一旁开心地笑了。小和尚又徒手抓了一条蛇,并用同样的方法把线绕在蛇的脖子上,线的另一头系着一块石头,看到蛇爬不动,小和尚又开心地笑了。俗话说三岁看老,此言不虚。比如有些熊孩子在家长眼里觉得而作剧是聪明,又或是觉得孩子还小,调皮捣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其实还有一句俗话,小时不捂,大来不弯。意思是孩子除了天性,后天的耳濡目染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一个好的社会里,孩子是可以保持童心,就算是人性中的恶,也会被一个美好的世界化解。

      人们常常把小男孩定义成地球上危险动物之一,我曾经听说过,朋友家的小男孩在美术课上把二十四色水彩笔全试吃了一遍,害得妈妈去挂急诊。也许小和尚的行为在大多数家长眼里只是调皮捣蛋而已,但是,他的师傅却不这样认为,他观察了小和尚一系列恶作剧后。老和尚在河边捡了一块大石头,抱回寺庙。玩了一整天的小和尚沉沉睡去,老和尚抱着一块大石头进到房里,看着熟睡中的小和尚,我想到此刻的老和尚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疼爱孩子。
      老和尚用麻绳把一块大石头捆绑在熟睡的小和尚背上,就像他把石头捆绑在鱼儿、青蛙和蛇身上一样。

      第二天一大早,老和尚用毛笔清理佛像,等小和尚起床,小和尚从美梦中醒来发现身体不能动弹,移动很困难。原来自己被绑在一块大石头上,他愣起身告诉师傅,自己身上背着一块大石头,央求师傅把石头拿掉。

      老和尚问:你难受吗?
      小和尚委屈地回答道:难受。
      老和尚又反问:你不是也这样对待鱼、青蛙和蛇吗?

      在如今的教育中,很少有家长能让孩子们做到“共情”,其实,人要感同身受并非易事。如今的教育也很少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艰苦,反而是更多的贪图享受,而让人变得越来越自私自利,比如不能体会父母的艰辛,只因父母包办代替,让孩子们失去了很多去体悟生活的机会。老和尚不但反问小和尚,你不也是这样对待青蛙,对待蛇的么,还让小和尚自己背着石头站起来走路。小和尚没走几步,一屁股坐在地上。我也相信有些父母觉得到这里够了,孩子还太小。万一石头砸到孩子该如何是好,但是,老和尚不依不饶,又问小和尚:那青蛙和蛇又如何受得了?小和尚痛苦的央求师傅并说自己知错了。相信到了这一般程度,绝大部分的父母觉得太够了,孩子知错了,到此为止。可是老和尚并非慈母,他要求小和尚自己把自己捆绑的动物全找出来并放生,才答应放了小和尚。前提条件是有任何一只动物死了,这块石头全压在他的心上,直到死为止。相信看到这里,慈母们快要纷纷跳出来说:“过分了呀,过分了呀,你这老和尚,没经过十月怀胎,不晓得孩子是心头肉”,又看到小和尚背着石块、划着船去找被他捆绑的动物们。慈母们看到这一幕,怕是要纷纷上前给小和尚解绑,并把石头捆绑在老和尚的背上,他们会有一百个捆绑老和尚的理由,比如你看孩子还那么小,自己划船身上还绑着一块石头,要是不小心掉到水里,这该如何是好。在孩子的教育中,说和做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会说并不代表会做,会做更不代表就可以让孩子明白。而禅宗的教育方式与如今的所谓现代教育截然不同。老和尚目送小和尚划船离去,小和尚背着大石头艰难地爬上山,寻找昨天被绑的小动物,其实师傅的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

      如今的教育,师徒之间没有了师徒之间的亲,老师与学生也变成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种所谓服务业也是失去了师承而变得薄情寡义。学生也变成你无论给他传授多少的知识,亦对师没有半点的情义。要是像影片这样,师傅让徒弟背着石块,怕是要遭到学生的投诉了。
      小和尚背着石块在水中寻找昨天被他绑的鱼,我相信此刻他是能感同身受的。终于小和尚在水里找到了被他捆绑的鱼,但他抓起鱼儿一看,鱼早已死了,他把鱼埋进了土里,师傅蹲在岩石上一直看着。我相信如今的教育者能看到这一幕,心灵定会为之一振。原来,我们如今的教育与共情相去甚远,只是染上了金钱和名利的味道。老和尚一句话不说,只是在观察,这让我非常佩服。也许刚才还要把石头往老和尚身上绑的慈母们,可能此刻在脑海里已经脑补了自己河东狮吼的一幕。

      小和尚又找到了那只昨天被捆绑的青蛙,把它拆开,青蛙游走了。但是,接下来要找蛇并非那么容易,因为要爬上岩石,小和尚背着石头艰难地爬上岩石,看到蛇血淋淋的死在水塘里。他捡起蛇哭了,鼻涕和眼泪一起流下,放声大哭。我相信此刻的小和尚是从心里哭泣了。他不但为死去的蛇哭,还为生命的逝去而哭。我相信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刻骨铭心的,也相信师徒之间是有情分的,更相信这份情是留得住的,并刻入灵魂深处。

      九先生来说“春夏秋冬又一春”的下半部,亦如半生缘:
      无论小和尚哭得有多么伤心。春天走了,夏天就要来到,小和尚也成长成一个帅小伙子,划着船去采药,他又看见了几条蛇缠绕在一起,他微笑着离开。这次当他站在佛像背后眺望寺庙时,他已经有足足有一个佛头高。真的是一个大小伙子了,我常常惊喜于生命的成长过程。那些儿时的记忆会常常出现在梦里,远处依然是烟雾缭绕。不同的是山间的小路上出现了两个人,虽然很远,还是能看清是两位女子。小和尚在回去的路上与她们正面相遇,从年轻女子的咳嗽声可以判断她身体不好,小和尚长成了小伙子。原来这对母女是来寺庙疗伤的,小和尚划着小船送他们去寺庙。年轻的和尚伸手拉她们上船的那一刻,我相信他平生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碰到女人,还拉了手。由于船在水中摇摆,女子没有站稳,他还伸手扶了一把。
      虽然看似平常的举动,此刻在年轻的和尚心里泛起涟漪。

      这是一对母女,女儿生病了,妈妈带着女儿来寺庙养病,在船上年轻的和尚望着一棵大树,对女孩说:这棵树有三百多岁了,你会变得像这棵树一样健康。想起冰冰说过,她死后想变成一棵树,自由自在地生长。师傅出门迎接两位女施主,母亲虔诚地跪在佛像前祈祷,女儿则虚弱地瘫倒在地上。夜里,母女俩就住在俩和尚隔壁,母亲还在不停祈祷,女儿睡着了。年轻的和尚偷看熟睡的女孩,母女俩就算睡在隔壁,老和尚清到一夜无梦,然而年轻的和尚却是一夜无眠。

      可怜天下父母心,女孩的妈妈担心女儿的身体,受伤的灵魂,只有心灵平静了,身体也才会自然康复。可见,女孩受过心伤,而且很重。母亲离开了,留下女儿在寺庙。下雨了,女孩坐在船边,年轻的和尚用竹箩筐给女孩挡雨,两人相视一笑。如果这样的笑容定格在时空里倒也是一种美好,可是事情总是恰好发生了又在意料之中。女孩换衣服被年轻的和尚撞见,两人尴尬地缩了回去。

      这是一个漫长的雨季,雨不是眼泪,却比眼泪还要悲伤。女孩在佛像前睡着了。清晨,年轻的和尚发现熟睡的女孩,拿了一条毯子给女孩盖,他看着熟睡的女孩,忍不住伸手去摸,女孩醒来打了她一个耳光。年轻的和尚双手合十,跪在佛像前忏悔,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师傅开门进来,似乎觉察出异样,因为徒弟从来不在这里念经。年轻的和尚划船带着女孩去,去童年常去的地方摸鱼,和尚还是忍不住摸了女孩,女孩一把推开她跌进水里。

      夜晚,女孩依旧睡在隔壁。和尚从小跟师傅睡,这样的夜晚对他是一种煎熬。年轻的和尚采药回来倒药,并把药汁拎到茶碗里给女孩治病。那种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心痒痒像一只猫一样在抓和尚的心,让他心烦意乱,他在水里划船。船桨拍起浪花,船在水里打转,他跳入水中。女孩眼见不见踪影,急忙起身,忽然被拽到水中。于是,两人顺利成章上了船,划到童年捉鱼的岩石旁与女孩发生了关系,小和尚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鱼水之欢。而这样的欢愉就是男女之间的分水岭,也是一些不能说的秘密,也只有两个人能感觉。

      师傅用毛笔蘸水在瓦片上写字,两人划船回来,其实师傅早已心知肚明。年轻的和尚在慌乱中忘记系船。夜晚,徒弟从师父身上爬过去,悄悄钻进女孩的被窝里,两人就像恋人一样相爱了,一起嬉戏打闹,把两条鱼放入同一只鞋里。到了夜晚等师傅,师傅睡着了,两人划着小船出去约会,一直睡在船上。早晨师傅看见了两人赤条条地熟睡在船上,师傅把船上的塞子打开,让水灌进船里。两人从睡梦中醒来,徒弟跪在师傅面前认错,师傅问女孩病是否痊愈,女孩说病好了,这就意味着要离开了。老和尚划着小船送女孩离开,年轻的和尚痛苦万分,不能忍受这样的离别的心伤。事情万物本就是缘起缘灭,情亦是如此。所有的离开都是能离开,缘分已尽,有情情,要离都离不开,亦是缘分未尽。和尚在夜里辗转反侧,还是在师傅睡熟时背着佛像,也带走了公鸡,离开了那个从小生活的寺庙,离开了师傅,离开了过去,去追求心中的自由和爱。

      又到了秋天,夏天也要收拾行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树上的枫叶又染成红黄色,这就是秋天的颜色。师傅背了一只白猫回到寺庙,打开包裹这米糕的报纸,无意中看见自己的徒弟杀妻在逃。多年过去了,师傅的头发白了。他心里知道徒弟一定会回来,提前用针线缝补了一下旧衣服,又不动声色地等待徒弟的归来。并亲自划船来接徒弟,此刻的徒弟已经不是昔日的那个年轻的和尚了,更不是那个站在佛像后面眺望远方的小和尚了,准确的说他变成了一个男子,目露凶相,目光躲闪,只因他爱的人背叛了自己,没法接受,于是杀了她,他变成了一个杀人犯。我没法去评价他的行为,因为在当时当下,我也并不能去感同身受,我只是觉得,在我们的生命中,无论是相爱还是背叛,该来的终究还是回来,而我们亦要接受自己爱的人并不爱自己,只是在往后余生,就算是最糟糕的结局亦只是爱情的离去,然而,生命还在,只要生命还在就可以重塑自己。小鸡只有一次破壳的机会,人却不同,在我们的一生中会有无数次化茧成蝶的机会,唯一不同的是,你是否会用心去体悟,并接受。

      清晨,他划着小船去到儿时摸鱼的地方,痛苦的在水中拍打,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何如此相爱的两个人会背叛。亦如师傅所说,人生本就无常,人世间的事情皆是如此。你认为的永恒也只是你眼中的世界,而天边的彩霞并不会因为你的悲伤而停止云卷云舒,秋风也不会因为你的叹息而不去扫落叶,万物都朝着自己的轨迹奔向一个时空的尽头。一切皆幻,一切无常。
      无论生命有多大的神通力,却如勇士举不起自己的身体,人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生命,而阿赖耶识则是连这生命都有可能超越的一种参悟。

      如果生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那么,一切有限都可以能意识摧毁,包括生命。生死轮回的不渝,只是在寺庙古老的钟声里,对无常的卑微,并带着心中的念想继续行走在这人世间。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本就是万物的自然规律。我相信相爱的两个人在当时当下是美好的,但是,这并不能代表这份美好会永恒不变。恰恰相反,美好总是稍纵即逝。而在我们的一生中,所发生的事情,无论好与坏都是来告诉我们什么的,而且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当时当下去体悟。

      师傅用猫儿的尾巴当作毛笔,在寺庙前的木板上写下“般若心经”,然后让徒弟用杀死妻子的刀雕刻心经。在雕刻的过程中,他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完成最后一个字时,沉沉睡去。当他醒来看到已经上了色的心经时,知道自己该走了。心经亦无色,而是我们让其染上了五颜六色,是故空中无色。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若达到空,就没有眼界乃至意识界的界限。

      就在师徒两个离别划船到河中心的时候,师傅用意念定住了船,徒弟回头看了一眼师傅,此别亦是永绝。师徒两人在尘世的缘分已尽,缘起缘灭,我们都逃不出,亦如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多年后,徒弟服刑回到了寺庙,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推开门,白雪皑皑,徒弟找到了师傅的舍利子,并用雕刻并用并雕刻了佛像,把舍利子投入佛像中。他在师傅的柜子里找到了一本武功秘籍,在冰天雪地里赤裸上身,开始练习武功,开始了修行。

      《维摩诘经》说,“佛说法已,天女散花,飘着诸众身上,惟不着佛与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及维摩诘居士身上。”和尚亦恰如佛说法已,修行就像天女散花一样可喜,惟不飘着师傅身上,而飘着于徒弟身上因而成了“业”。成为“业”则无法避免生死轮回。但是,冰冰告诉我,原版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天女散花亦是飘在了师傅身上,老和尚也是看了女子的裸体后才离去,听过后,我为之一振,难怪我觉得老和尚的离去有一些唐突,也惊叹于金基德导演多人性有如此深的解读。

      难道人生是一场空的修行,我们每一人都是在行空,而同样的行也因人而异,不应简单粗暴用善恶是否来定义。若是人之行不落罪福,超越赏罚。素盏呜尊之行,不是孰善孰恶这种小格局判断所能定义,而难以立刻分清真诚与戏弄的才是好的修行。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寺庙里来了一个用纱巾裹头的女人,他把孩子留在寺庙里,在回去的路上掉进了冰窟窿里。从此,徒弟穿上师傅留下的衣服和鞋子,一个轮回又开始了。和尚把石头绑在身上,亦如童年,他把绳子绑在鱼、青蛙和蛇的身上一样,拖着石块把一尊佛像供奉到山顶,这是一个救赎的过程,也是一个轮回的故事,他与被抛弃的女子的孩子又开始了重复师徒的故事。而九先生还可以给你再讲一个故事,一个猫儿救的救不得的故事:

      南泉禅师复举前话问弟子赵州从谂,赵州便脱草鞋于头上戴出,南泉云:子若在恰救得猫儿。

      一代又一代的轮回,看似又在重复师徒二人的故事,但是,每一段当下却有着各自的不同,亦如我们的人生,像是父辈们走过,却觉得当下的自己还是迷惘,也还是像春天的枝丫,一节一节生出来,才晓得花儿是否会开放。而世间的万物,若是像南泉禅师讲天道,可以不分是非曲直,若是如赵州应之以人事,则是要讲是非曲直。他杀了妻子,就是不对,就应该受到人事的惩罚,而从天道轮回来看的话,一切都是写好的剧本,都是天注定。
      但是,九先生今天要讲的禅意便是:

      我们不依南泉禅师,不依弟子赵州。不是依于天意,不是依于人事。而是立于天意与人事之际。立于天意与人事之际,即那孩儿,要救亦可,不救亦可,就要看你了。比如最近曝出的小学生教材事件,如果把小学生比喻成影片里的小鱼、青蛙和小蛇,那么,这用线捆绑,又或是用石头喂鱼、喂青蛙和喂蛇的“小和尚”又是谁?那又是谁来救赎谁?这样的轮回又何时才会停止?

      雪窦禅师的颂:

      公案圆来问赵州长安城里任闲游
      草鞋头戴无人识归到家山即便休

      无论是用线捆绑小鱼的小孩,还是用石头喂鱼的小孩,在影片的每一次出现都改变了原来的容颜。相由心生,在经历人生的磨难找到修行的工具后,相貌亦有庄严的一面。而影片中出现的《般若心经》亦是修练的法门,你的人生,乃至家庭都是你修炼的法门。

      掌门偈语:空相法门中。

      画离弦

      在这个世界上
      有一种灵魂
      曾经与佛很近
      却像流星一样
      坠落在无尽的黑夜里
      百千万劫
      谁解如来真实义
      画师分布诸颜色
      色本无差异
      墨亦可以有五色
      心中无彩色
      何处得颜色
      不是要成佛
      而是知自心
      能画诸世间
      亦能画离弦
      谁来救赎谁

      九先生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