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你爱我吗? ...


  •   你爱我吗?

      相信恋人第一次问的时候,总是会温情脉脉的回答“当然”。但是,这句话频繁出现时,就会变成一个不知所措,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连男女都失去了大信,这人与人之间就只剩下:求证,而我们自己就变成了:求证者。

      其实,人类的历史也就是不断向大自然求证的结果。在科学上要精益求精,数学上也是要证明了,亦是革命也是如此,无论多么高深莫测的理论,总要经得住实践的证明。其实,大自然的许多事物都有自证,比如树木的年轮,也就是数学上的“横截面”,我们看一个人也是如此,不能听一面之词,一家之谈,可以看一个人的“横截面”,比如我家小主看先生就是看他人生的“横截面”,历史和社会的变迁亦是如此。在相机还没有发明以前,要记下人物的脸部特征,除了画师画画以外,还有一种剪纸,叫“侧面剪影”,用纸剪下人的侧面,便可知道是某人。

      禅宗五祖弘忍在为自己挑选法嗣,让座下弟子各作一偈来表达自己对佛法的领悟。他的大弟子神秀呈上来的偈语是: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有尘埃。
      当时,正在东山寺碓房忙着舂米的惠能听说神秀所作,便回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到这首偈语后,就把禅宗法嗣传给了惠能。另外,纠正之前一个发音的错误,偈语,梵语“颂”,即佛经中的唱词。无我是佛教的基本主张,而说一切有部虽然亦同意无我,却不能彻底放弃构成“我”的诸法,有部七十五法中,与“我”有关的法包括: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心不相应行法十四——既然“我”被分析为若干组成部分,便会有圆满与残缺,也就是增多和减少的分别。而观自在菩萨也一再向舍利子说明,“我”不仅空幻,而且不可分,分者亦空,所以本无所谓增减。

      慧净法师说:“如果诸法有其来源,那么也就必有尽头。但事实上,诸法是无所谓来源,也无所谓断灭。这就好比自己眼中有翳障,却错以为看见了天上的花朵,正是这种错觉妄见遮蔽了我们的慧眼。世俗之人烦恼太多,贪婪嗔怒之心常见,又执著于内心的欲望,这是心性的污染,是名为垢;若能放下执著,清除烦恼,便可名为净。然而,如果污染与清净可以相互转化,则说明无论垢、净,本来自性皆为空。真如的法理即使不为人知,也不会因而减少,为人所知也不会因而增多。真如法性如果被烦恼所束缚纠缠,就名之曰‘如来藏’,如果超脱了烦恼束缚,就名之曰‘法身’。名称虽异,实际本无差别。”

      法藏法师说:“生死是世俗之人的现象与烦恼,世俗之人通过修行,证得空性,进入不生不灭之境,是修行之始的阶位;染净是菩萨乘弟子的现象与烦恼,菩萨道修净行,但尚未断尽一切烦恼,证得空性,进入不垢不净之境,是修行中途的阶位;增减是学佛修行最后阶段的现象与烦恼,断尽业障,是为减少,修行圆满,是为增加,证得空性,方能入不增不减之境,证得佛果。这三种境界是从不同的修行阶段说明空性。”

      南阳慧忠禅师说:“诸法无非源于一心,而心没有身体四肢,何来生灭、垢净、增减?”

      净觉禅师说:“从无到有叫做生,从有到无叫做灭。人之生死,无非因缘聚散,如果意识到虽有聚散,因缘仍在,就会明白本无所谓生灭;染污清净,都是心念所生,如果意识到心的自性是空,就会明白本无所谓清净污染。譬如有人梦见明月宝珠掉落淤泥之中,试图用水洗净,醒来之后才意识到宝珠从不曾掉落淤泥,并不曾有垢,也不曾以水洗净。”

      大颠宝通禅师说:“无论四大还是五蕴,任它生灭变幻,对于我们的自性法身都不会有任何影响。诗云: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海水无痕。众生的法身本来清净,无可染污,不会损坏,如莲花不着水。这清净虚空的心之自性,不因为圣贤之心或凡俗之心而有增减。”

      我家小主说:“石头本无芯,火神亦非神,文字来修行,渡人更渡己。”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