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回都登殿 ...

  •   大路不远处有一河道,却露出了干枯的河床,大地皲裂,裂纹一条条张牙舞爪地向四周延伸,吞噬了大部分草木的生机。
      不光是苑川,整个西北的水都匮乏。
      又走了一会儿,看到了一片胡杨林,长得稀疏。
      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
      生于荒漠,长于荒漠,但肆虐的风沙不能将其击败,贫瘠的土地不能让其退缩,成了西北的一道风景线。
      沐云边驭马边两旁看,看着看着,他忧郁起来,一言不发。
      走了良久,途经驿站,三人停下歇脚。
      “你说……这个世上有没有神仙啊?”
      “应该有吧。”榆桑心里憋着笑。
      不光有,还有一个正在你面前呢!
      沐云长叹一声,西北望去。
      “如果有的话,那么就有司水的水神,他为什么让倾祈西北滴水不降呢?”
      “万事皆有因果,或许这也是对世人的考验吧。什么事都风调雨顺,倒使人安于现状。”
      “姑娘说的在理。”
      沂春不知什么时候站到远处去了。
      沐云便道:“先前在朝歌,为了便于行事,胡诌了个名字。”
      “我知道。第一次看你就觉得你与你口中所说不符。野岭里遇到便猜出来了。”
      “那你当时说的名讳是真的吗?”
      “真的,我又没什么不便人知的秘密。”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好多诗文里都有‘桑榆’的意象,姑娘的名字正好颠过来。”
      “如果依我看,‘桑榆’是日落的地方,日落余霞虽美,终不及东方即白那般带给人希
      望。‘桑榆’变成‘榆桑’,虽不能将日落变为日不落,但我可以是破晓前的萤光。哪怕指引一个人,也是极好的。”
      “姑娘心地善良,令我赞叹不已。那依姑娘看,我的名讳呢?”
      榆桑想了一会儿,道:“不知贴不贴切,沐春风膏泽斯民,携青绿云翳桑间。你是倾祈的君王,将福泽四方。”
      二人小聊一会儿,大家便再次启程。

      …………
      近日朝堂上众说纷纭,君上已有月余未归,朝政无人代理,君上也杳无音信。
      不知从哪里传出君上在国遭忧的消息,竟有些朝臣私下商榷予以谥号,还有些人担心君上并无子嗣,无人即位,准备改立太子为君。
      “口无遮拦,言语僭越。”沐怀瑾道,“‘苑川贫而远,今将数百人,无益于强,如有不虞,多益为累耳。’谁说的?”
      “太子殿下,话不能这么说,我们也是担忧无人理政。”
      “王君易替寻常的很。君上先前并非太子,受命登基。年岁过小,无法亲政,是皇太后掌权。年岁渐长,君上便常年在边陲征战,战功赫赫,君上的政绩比不得他的军功。”
      “您为太子,殿下在宫里的时日远比君上多。如今皇太后重病缠身,太子殿下不妨摄政。”
      “不做。”沐怀瑾道。

      朝中旧事:
      当年先帝圆寂,并无子嗣,皇后从宗亲中立沐云为君,登基时方六岁。
      皇后成为太后,以君主年幼不能理政为由,亲自执政。架空君主实权,沐云一直处于被控制的境地,怒不敢言。
      先是害怕,逆来顺受,至十岁看清局势,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傀儡,面上对太后百依百顺,暗地里想着怎么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于是他佯装沉溺练武,朝堂之上将太后的意思一字不落的发号,至十三岁自请前往边疆,临兵出征。
      太后算盘一打,盘算着若是让他去,太后便可名正言顺干涉朝政。并且沙场白骨累累,他若战无不胜,可稳倾祈边锤,他若战死,便可再立新君。
      如此大权还是在她手上,百益无弊,何乐而不为?
      太后允诺,但没有将中央兵权交给他。只给了他边陲之地的军令牌。沐云咬牙接受,自此征战四方。
      沐云出征前些年,朝中老臣日益发觉太后权力过大,为削太后大权,推沐怀瑾为太子,时沐怀瑾九岁。
      太后权力虽受牵制,沐怀瑾同样手无实权。部分权力在忠臣手中,另一部分却在宦官手中。几方势力明争暗斗,朝堂纷乱。
      沐怀瑾自幼身子弱,无法效仿沐云,无路请缨,久在宫中,只得忍气吞声。
      三年之后,沐云方十六,朝中忽传太后暴病,卧床不起,恐时日无多。
      外加三年之中沐云大大小小战役几十上百,从无败绩。虽手无实权,名声却不胫而走,百姓不知朝中之事,只知道君主年少御驾亲征,守护一方之地数年,英姿飒爽。
      听闻太后卧床不起,沐云决定回宫。太后手里的部分权力回到沐云手中,而更多的,则在朝臣手里。
      先前无法过问政事,回来后沐云秉烛夜读,效法先贤治国理政,但因其根基不稳,大部分政策仍靠朝臣决定。苦恼依旧,如今便是他回朝接政的第七个月。
      谁料小人贼心不死,借苑川想杀掉他,这朝中的积病,该治一治了。
      刚开始沐云在堂上时,朝臣也都各执一词,却有甚者对沐云旁敲侧击,暗讽其提议,因其手中权力大而无可奈何。
      最后不过是借沐云之口下旨,得个顺应君义的名号罢了。

      第五日,沐云一行人已至朝歌,进了城,却看民众兴致不如先前高,倒有些紧张与压迫的气息混杂其中。
      榆桑路上问道:“大娘,城中怎么有些压抑?”
      妇人看三人牵马,道:“你们刚回来吧,这几日有消息流于市井,说是君上……”
      她压低了声音,“在国遭忧了。”
      三人相顾,妇人接着道:“百姓恐慌,害怕国家动荡,流离失所。”
      她又赶忙说:“大家口口相传,不知真假,你们听了就记在心里,这种大不敬的话,还是不说的好。”
      “先前听说那位君主十三岁便亲征边陲从无败绩,如今回到朝中,我们还盼着他能够兴国除弊……唉,愿君好运。”
      三人谢过妇人,与之告别。
      沂春道:“真是太猖狂了,有朝一日,定要将这些佞臣除个干净!”
      榆桑看了沐云一眼,这个当事人倒是镇定自若,没什么反应,自顾自地往前走。
      先是遭埋伏差点身死人手,再是圆寂的消息流传于世,原来他这个君主当的这么艰难。那往后,还会发生什么?
      现下,三人站在登向大殿的台阶前,榆桑道:“我就不进去了吧。”
      沐云却让她跟着,来到大殿前,殿门关着,里面传来谈论的声音,殿前的侍卫礼毕,要先进去宣告,被沐云拦下了。
      “待会儿你跟在沂春旁。”沐云对她说道。
      看到榆桑点头,沐云忽地用力推大殿双侧的门。门哗然大开,众人扭头回望,声音戛然而止,却见为首之人面无表情,步履生风,身后跟着的,除了侍卫外,还有个正悄悄四下打量的姑娘。
      君主沐云回来了。
      沂春带着榆桑在朝臣之前站定了,沐云走上阶,不紧不慢地坐上龙椅,左手肘撑案,头微侧,轻轻靠在握拳状的左手上。
      “刚刚进了城内,听说本君圆寂了?”
      缄默。
      “谥号都定好了?叫什么……北愍王【1】?”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面上是没有愠色的,甚至语气轻快,还饶有兴致地想参与一下谥号的讨论。
      群臣面面相觑,沐云的话让气氛微妙到了极点。
      榆桑在阶下看他,说来也怪,他剑眉星目,鼻根高挺,未着龙袍,在这龙椅之上,极美的面容下却透露出不怒自威。
      那是平野上骑骏马驰骋,手执长剑倚天的将领才有的英气,与宫里含苞滋养的皇室宗亲之子们不同。
      众臣还是有点惧怕的。榆桑推测,大抵是因为他虽大权拿在手里的不多,但他征战何其英勇,在这宫中近身杀掉他显然有些困难。行刺失败倒刚好给了沐云铲除其党羽的好理由。
      而沐云没有动手的原因,一是还没摸清忠良奸佞,二是正在慢慢收权,三就是理由。
      君主没有正当名义的灭口或贬谪,不光会使忠臣或多或少的不敢直言进谏,怕触怒龙颜引来杀身之祸,若流传于世,也会让人觉得君主暴虐无常,民心不稳,这些都是灭国的祸因。
      沐怀瑾打破了这个僵局,拱手天揖【2】,口念:“君上无恙而归,是倾祈大幸。”
      于是身后的朝臣跟着跪下顿首【3】,也都说了些“君上……”之类的话。
      沐云让其免礼。
      “谥号本君暂且用不上,苑川外野岭遇袭,幸得榆桑姑娘相救。”
      群臣看着榆桑,一袭青楸衣裳衬着姑娘窈窕的身形。
      头上插着一根金簪,簪头则是一对鹿角的形状,分支众多,鹿角之中有一颗球状翡翠宝石。
      眼睛透亮清澈,看着年纪不大,透露出机灵,但又不失沉稳。白皙的肌肤真真容颜极美,像话本里的天仙下凡,叫人移不开眼。
      一臣道:“野岭遇袭?何人如此大胆,竟敢弑君?”
      “这本君就不知道了,毕竟,预先知道本君未带兵马前往苑川的人,都在殿里了。”
      言外之意,人人都懂。但佞臣又不会自己跳出来坦白一番后痛改前非,不必多费口舌。
      “姑娘想要什么,尽管开口。”沐云岔开话题。
      榆桑摇摇头。
      “珠宝美玉,良丝柔绸,没有想要的?”
      这些东西她挥手一变就出来了,于是她还是说:“没有。”
      “那本君封你为国之御医,居华清殿,可乎?”
      榆桑还未开口,已有人抢先一步道:“君上,此女子来历不明,草率封赏,独居一殿,是否不妥?”
      此话一出,多了些附和的声音。
      “榆桑姑娘不求回报,不留音容。施救至痊愈后就先离去了,是本君寻她回来的,此为其一。”
      “姑娘医术高超,枯木逢春,濒死竟愈。封国之御医当之无愧。可佑我倾祈少受病疫之难,此为其二。”
      “宫中太医皆为男子,不可同处,而姑娘于本君为性命之恩,因而赐居华清殿,此为其三。合情合理,众卿还有顾虑吗?”
      沐云抬头正视,放下撑着的左肘,挺背而坐。
      噤若寒蝉,没有人再出来说个一二三来质疑、阻挠。
      沐云便道:“榆桑姑娘,你可愿意?”

      【1】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按性质分为三类。其中表示同情的:在国遭忧曰愍。
      【2】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往下,叫土揖。对异姓,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用时揖,平推手,对同姓,是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3】跪拜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即抬起,所以叫顿首。
note作者有话说
第6章 回都登殿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