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政聂】鸿台遥望 ...
-
【政聂】鸿台遥望,欲问故人何时归
帝履至尊,命将作少府于渭南兴乐宫筑高台四十丈,以祀天地。
时天下初分三十六郡,人心未定,二十七年,帝出巡陇西、北地二郡,督查吏治,安抚民心,震慑不服。
陇西、北地原为义渠方国故地,秦人与戎狄,在这片土地上征战了五百多年,各有胜负。昭襄王时,宣太后设下美人计,先怀柔笼络,后斩义渠戎王于甘泉宫,起兵灭义渠残部,秦人方有陇西、北地二郡,遂在陇西、北地、上郡修长城以拒胡,至今不过五十载。
帝出咸阳,入陇西,走的是关陇道。这是秦人五百年来的东进之路,亦是秦人西出之路。
昔年戎狄侵夺岐、丰,周室东迁,襄公带兵护送,周平王论功封爵,赐岐西之地,命攻伐戎狄夺其地,秦始为诸侯国。
自襄公始,历代秦王东猎西狩,浴血征战,一代代拓展封地,秦王都亦从西陲故居步步东迁,先徙千渭之会,再迁平阳,又至雍,后定都咸阳,虎踞关中而平天下。
这关陇道上皆是秦人祖地,而今帝一统六合,并吞八荒,御极宇内,四方宾服,自当祭祀皇天后土,告慰先王之灵,敬天法祖,佑我大秦。
不日,帝至雍城,驻跸蕲年宫,以备郊礼。
雍城距咸阳数百里,乃水上秦都,秦人定都于此近三百年,十九位国君在此执政,宫殿王庭至今完备。
当日赵太后因嫪毐事被囚居于雍城,后有大臣劝帝以天下为重,帝才将太后接回咸阳,奉养晚年,以全孝义。
雍城南郊有四畤原,祭祀四方天帝,蕲年宫是历代秦王郊礼前沐浴戒斋之地。
那夜,帝沐浴完毕,端坐殿前,注视着夜色,沉默不语。
明月依旧,斯人安在。
那年那夜,他冠礼前夕,嫪毐作乱,蕲年宫之变,恍若就在眼前,当日誓死捍卫他的身影,如今漂泊何处?
他沉默了半晌,慢慢起身,一点点抚平衣袖,仿若就此拂去心头的尘埃。
哼!
道不同不相为谋吗?
好极了,朕倒要看看,这天下之大,是否有你容身之处!
他转身挥袖,疾步前行,很快,隐于重重楼台殿阁中,不复踪影。
帝戒斋三日,率群臣行郊礼。
“皇天后土,佑我大秦!”
群臣共礼,苍天共贺,威振四海,一统宇内。
是岁,赐天下臣民爵一级,普天同庆。
御驾沿关陇道前行,每至一地,帝必会召集官吏乡老,考察民情,安抚黎民百姓。
先至陇西郡治所狄道,沿着边关转固原,再到北地郡治所义渠。
这一路上,帝除了考察民情,还巡视了长城的修建情况。
“陛下,再有半日,就到鸡头山了!”途中,有一日,侍从向帝禀报。
“在鸡头山停驻几日,祭祀黄帝。”帝下令。
“是。”
昔日黄帝巡视天下时,曾登临鸡头山,俯瞰极西之地的胜景,如今大秦则在鸡头山上修建长城以拒胡。
帝这一路巡视长城,正好经过鸡头山,顺便祭祀黄帝。
这日,御驾到了山下,帝下了车,就看到了这座雄踞西川的名山。
此山观之如雄鸡报晓,昂首挺立,果然不负其名。
“陛下,臣已命人在山上垒土为台,择了吉时即可祭祀黄帝。”随侍帝此次西巡的御史大夫冯劫前来向帝禀报。
“今明两日先查看长城,命太史令择了吉时,第三日再行祭祀。”帝回道。
“是。”
头两日,帝带着随侍的众臣,登上了长城,查看各处关卡哨口,到了第三日凌晨时分,他又率领众臣,祭祀黄帝。
祭祀完毕,正是旭日东升之时。
帝站在高处,注视着金乌一点点跃升至半空,霞光铺满天空,遍洒大地,山川河流,草木百谷,同沐光辉,此般胜景,美不胜收。
帝不知上古时,黄帝在此居高俯瞰,是何心情,想来与他类似。
这万里江山美如画,大丈夫当囊括掌中方为雄。
出了鸡头山,经回中道,帝回到了咸阳。
秦人旧地的道路,久经修葺,帝却不甚满意,回到咸阳,他与群臣廷议驰道之事。
驰道不单单方便他出巡,秦军的调动,粮草的转运,甚至各地货物的流通,都会更便捷迅速,对于大秦帝国,当然很有好处。
众臣争论的是该设多少驰道,途经何处,最后几经讨论,定下了九条驰道,沟通大秦帝国各郡。
这年秋日,将作少府禀报,兴乐宫高台竣工,求帝赐名。
帝驾临兴乐宫,登临高台远眺。
此台高四十丈,共有百层,高入云霄,上有观宇。
登临高台,咸阳尽在眼底,江山就在脚下。
这至高之处,固然孤寒,风光却是甚好。
忽有孤鸿飞过。
帝命左右送上弓箭,欲射孤鸿。
他弯弓搭箭,凝视片刻,蓦然松手,这箭却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侍从们正等着喝彩,看到这一幕,瞬间失语。
“算了,上天有好生之德。”
帝没有再射第二箭,只是伫立高台,目送孤鸿越飞越远,倏忽消失在云间。
“陛下仁德。”
侍从们齐声赞颂。
“赐名鸿台吧。”
帝默默东眺远方,出了函谷关就是六国旧地。
六国旧地这么好吗,让你至今不愿踏上归途?
鸿台遥望,欲问故人何时归?故人却道,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共沐星光晨辉,昨夜又梦旧时青梅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