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2、五十二 ...
-
一过黄河,项泉等人即感北国的气候明显不同,冷风如刀,刮在脸上生疼。对于生长于南方,习惯温湿的他们是个极大考验。但甩掉了追击的敌人,可以稍松口气。董兴将随身带的地图展于项泉面前,两人商量了北上的路线。取道邯郸,进入太行山区,出雁门关隘。他们虽然孤陷汉军之地,但刘邦大部分兵力都在南边。黄河已开始上冻,若派兵来追也要十几天以后。形势虽然有利,但他们苦于道路不熟,行进速度不快。虽然有意避开邯郸,但终究被赵王发现。
赵王张耳亲率大军两万围追。董兴打算自带一小队人马将赵兵引开,让项泉带澜儿继续前行。项泉觉得不妥,“敌人尚不知我们真正目的何为,若被他看出有去匈奴的打算,只怕会先一步挡在太行山前!到时前有大山阻挡,后有赵兵围堵,我们就困死于此地了。”
“世子的意思我明白了,只有迂回迷惑他们,让他们以为我们无处可去,只会在这里转圈。”
“没错,不可操之过急,慢慢转到太行山中,然后出其不意翻山而去!”
于是,项泉佯装不识路,折回上党,又奔太原方向而去。
在赵王张耳眼中,这一小路西楚残兵直如丧家之犬,只顾在自己地盘上没头股脑地瞎撞。既然汉王有意将功劳让与他,他便想着若能活捉了项泉,亲自押赴定陶,于己于汉王都是脸上有光的事。
在抱定抓活口的目的后,他对项泉的队伍并不穷追猛打。只在后边不紧不慢地布口袋。以他的想法,“你跑到哪不重要,我倾全部兵力,把赵国防得严严实实,看你还能往哪跑!”
但是几天下来,虽有小的交锋,西楚军也减员不少,可是找不到他们行进的规律。忽左忽右,看似无序,可是动作迅速,张耳渐渐看出不对来,“这不像一帮散兵游勇!”
这日,属下来报,“西楚军突然向北急驰,已进唐家岭!”
张耳心叫不好,唐家岭已属太行山系,西楚以马上骑兵见长,可他们这一行人放弃平原不走,进山做何?而且一旦进山,他赵国大军无处施展!
刘邦与几位心腹大臣于定陶商议改元登基一事,十几日后,大事基本已定。只是没见来自赵国的捷报,似乎尚欠完美。一天深夜,张良急急来见,刘邦已经睡下,张良愣是让人将他唤起,说有要事禀报。
刘邦无奈,披了件袍子,趿着鞋走出来。一见张良,也不让坐,先打个老大的哈欠,“子房,什么要紧事?扰了寡人的好梦。”
“大王恕罪,臣刚得了赵王张耳密报:西楚项泉的人马进了太行山!”
“噢?想当山贼?好哇,我看这大雪封山的,他们能支持多久!”
“臣觉得以项泉之谋,似乎不会这样打算!”
“是吗?”刘邦不以为然,“一群丧家之犬,还有心思想‘谋略’二字?”挥挥手就往房里走。
“不然,大王。”张良急了提高嗓门:“赵王军报中写到,敌人虽在逃亡,但行进有度,动如闪电,每走一处都像是有计划而行的。”
“那你看他们怎么打算的?”刘邦回身看着他。
“臣这几日一直有个问题不解。项泉正值年少,火气鼎盛,按说项羽一死,他能甘于失败,领着这帮残兵败将毫无章法的逃命吗?就算他能,项羽的女儿干吗?臣听说那可是个炒豆的脾气。竟也跟着她哥哥被人撵得东奔西跑?”
“嗯,听着有点道理。”刘邦往榻上一坐,示意张良也坐下。
张良谢过,边坐边道:“再说,西楚军马上功夫个个了得,如今进了山,一没吃二没喝,马匹也用不上,何为?”
刘邦心急,不想听他这大套分析,直截了当道:“你少罗嗦了,就说你是怎么想的吧。”
“是,臣是这样想的,臣担心项泉会绕太行,进韩国,走雁门,过云中,去匈奴!”
“什么?”刘邦大惊,“匈奴?这可能吗?匈奴多年与我们为敌,会收留他们吗?”
“大王,可能的,楚汉两家打了这么久,项泉是熟悉我们的。匈奴屡屡犯境,是敌非友,会接纳他们的。臣怕他们引匈奴兵来打我们!”
“这么说,从他们过黄河那时起,就没打算在赵地久留?”
“何止,臣估计他们一见鲁国不能进,就动了这个心思,咱们都上当了。”
“妈的!”刘邦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气得将牙咬得“咯咯”做响,“寡人打了这么多年仗,还没让个娃娃这么耍过!”
“大王,他们行动迅速,我们耽搁不起,是不是让韩王回师封国,携同赵王一齐剿寇?”
刘邦一拍几案,“嚯”的站起,“来不及了,一事不烦二主,赶快拟旨给赵王张耳,别他妈在人家后面观风看景了,带着他的赵国兵,赶快给我进韩国,增兵雁门!项泉他们上哪遛达寡人都不放在眼里,只要他们敢走雁门,就给我拿下,死活不论!”
“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