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余年 ...
-
余年第一次看到古清平是在西安的一所大学里,古清平比余年来得早,一个人坐在右边靠窗的铺位上看书。
余年看到那本书的名字叫《纯粹理性批判》>,很晦涩难懂的一本书,作者康德,余年没有耐心看。宿舍里只有古清平一个人,余年指着旁边一张空着的床位问,这张床有人吗?
古清平抬起头来,看着眼前这个穿着白色亚麻裙子的女孩,她有着骄傲而美丽的容颜,眼睛清亮,宛若秋日里的天高云淡,真实却不可攀登。
那个瘦弱的女孩,有着长长的浓密的黑发,神情冷漠,眼睛直愣地打量着自己,毫无遮挡。余年心里有惊觉,但不愿有多余的表示。
古清平显然察觉到了余年心里的惊觉,笑了笑,柔声说道:”我叫古清平。清平盛世之义。”
她总是很在瞬间,拔开重重的迷雾,找到一个人最真实的本质。人的天性中,有寻求同类的本能。而她的触觉亦是异常灵敏。
余年说,我叫余年。我不知道这个名字是否有特殊的含义,只是在我没有出生之前,它就属于我了。
古清平不再说话。余年开始整理自己的铺位,右边靠窗的第二个铺位。她铺上了白色的床单,然后开始挂蚊帐,洁白的纱线织成的蚊帐,有厚实的感觉。
十三岁,余年喜欢的颜色,除了白色,再无其它。
挂好了蚊帐,已经接近中午时分了,宿舍里开始有别的女孩住进,余年去饭堂吃饭。问古清平要不要一起去。
古清平说,不用了。便又不再理她了。余年一个人去饭堂。这是她大学新生的新一天,但毫无感觉。生活只是一天一天地过,只有时间流逝。
从十三岁时,她就开始过这样的生活,生活中除了太阳升起,落下。或者阴雨的天气外,再没有多余的感慨。
最后一次看到那个女人的时候,她穿着白色的长裙,推着行李箱头也不回的往检票口走过去。余年在后面,始终站着,不发一言。女人的身影即将消失的时候,余年突然疯了似地往前面追过去,声音嘶歇而绝望。
她叫着,妈,你不要走!身边的男孩子紧紧地把她拖住了。
他说,余年,你不要这样。要乖,要听话。
余年什么也听不进去,只是拼命地挣扎,女人回过了头,看着她。眼里闪过一丝慌乱,然后,她伸出手,整了整头发。对着余年身边的男孩子挥了挥手,叫他带余年回去。
男孩几乎是用尽了所有的力气,才把余年抱住。他说,余年,要乖,要听话。
女人的身影终于消失了,余年不再挣扎了。那一刻,她明白,有些东西,就算是你用尽全身力气,也是徒劳。
陆远看着安静下来的余年,她的眼角,还有细碎的眼泪,神情却是决然而坚定了。如果生命,注定是要用离别来诠释,那么,这个女孩,她的生命有了太多的伤口。
余年,要乖,不要哭。这是年幼的他,唯一能够对身边的女孩所说的话。
余年记得陆远最后一次这样跟她说的时候,是在机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舍弃了她,奔赴大洋彼岸的爱情而去。
关于这个女人,余年的记忆并不清晰。只知道,她曾留过洋,又中途中断了学业,回到家里。三个月后,生下了余年。在余年三个月的时候,又去了英国。
她的家世甚好,生活得无忧无虑。所以,她可以任意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只是,余年的出生,却是她给这个家带来的耻辱。
在家人冷酷而痛心地逼问下,关于余年的父亲。她始终不发一言。仿佛这个孩子,根本就没有父亲,只是她身上的一个细胞分裂而成。
余年三个月大的时候,她把余年交给了自己的姐姐。只身去了英国。再无音信。再后来,余年十二岁的时候,她又回来了。仍然只是一个人。
十二岁的余年,已经开始会在一旁沉默地打量着一个人了。她看着那个女人朝自己走来,她的眼神坦然而恬静,表情坚毅。头发很长,披散在肩上,穿着普通的黑色裤子,衣服是明亮的淡黄。她的脸上,有着风尘中的沧桑。
十几年的国外生活,已经把她身上的那份富家女的骄傲神情抹去了。只是,她仍然是独特的,走在人群中,轻易地就会把别人的眼光吸引过来。
余年看着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很明亮,仿佛一个稚嫩的孩童般地明亮。她伸出手,摸了摸余年的头发,说,余年,乖,长得这么大了。
陆远在一旁叫着:姨。女人回过头,看着站在一旁长相斯文的英俊少年,脸上如花般笑了起来:陆远,长得真帅!说着走过来,抱了抱陆远。
余年冷冷地看着这一切,转身冲出了门去。她听见姨在后面说:这孩子,是有点惯坏了。莘莘,你回来就好了。
余年跑出去,陆远在后面跟着。她一直往前走,路过了这个城市的中心广场,有人在空地上放风筝。余年坐了下来,陆远问,要不要放风筝。
她点了点头,陆远便跑到旁边一个卖风筝的老人那里去了。然后回过头,大声地对余年喊道:余年,你快过来挑一个你喜欢的。
余年看着前面的一个女孩子,手里拿着的风筝,是一朵大大的莲花,鲜艳的色彩,很明丽。便指给陆远看。卖风筝的手上已经没有了莲花图案的,陆远便拉着余年的手去别家找。但是,那天,她们找遍了所有在广场上卖风筝的摊点,也没有找到余年想要的风筝。
余年坚持不要别的图案。一直到天黑了,他们才找到一个有卖莲花图案风筝的地方。后来,那个风筝被余年放在书架顶上,未曾放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