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第二十三章  植树造林 ...

  •   第二十三章  植树造林
      送走了王守仁,朱厚熜没有了最大的臂助,自然忙起来了。因为黄河洪水的原因,他的休息时间也不再进行娱乐休闲活动,而是开始琢磨怎么治理黄河水患。
      黄河,这不是个小问题。多少代中国人都在为她发愁,但是多少代中国人也都没办法解决黄河的问题。
      这次说起来,还算是小水灾,要是黄河真的发起威来,那可就不是信阳和驻马店的问题了,整个河南都保不住。
      黄河的流量不如长江大,但是经常决口,比长江洪水的频率高多了。要问为什么,在现代一个小孩子都能说个七七八八,但是现在明朝的人们,却很少有思考为什么黄河总是发大水的——或者说他们思考了,却不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归根结底不还是水里含沙量大,淤泥堆积,河床抬高,运输量下降。遇到连日暴雨,就崩溃了。而解决的办法,说起来也是很简单的几个字:植树造林。
      朱厚熜在安陆的时候就很注意环保这个问题。或许是他的大学专业的原因,他对于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比较敏感。
      安陆县政府曾经有一阵子号召乡民们围湖造田,改造湿地,朱厚熜硬是让朱祐杬压下来了这个计划。湿地的意义,在中国基本上要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才会有人意识到,现在说什么大道理,生态平衡之类的,没有经历过自然的报复的人是不会理解的,也只能用强制性的手段压制住这些人改造世界的野心。
      而在他做了王爷之后,也曾经计划过要植树造林。不过安陆的植被覆盖本来就是很不错的,南方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又比较好,这个时代还没有污染这么一说,朱厚熜也就慢慢歇了下来。至于黄河流域,那时候离得太远,他还没有那个闲心关心北方的绿化工作。
      到了北京之后,朱厚熜算是见识了北方的气候。上辈子他的家乡在中部,比较靠北,也不是很靠北。春天多风,但是沙尘暴却不多见。虽然那年月污染严重,但是苏沉照的家乡是个旅游业很发达的城市,城市环境还是不错的。所以在这个时代第一次见识了北京的沙尘暴之后,朱厚熜傻眼了:怎么这个时候就已经有沙尘暴了吗?
      明代的沙尘暴和二十一世纪的隔着几百年呢,威力还远远没有后世的那么大。朱厚熜无聊的想着会不会沙尘暴也在跟随着时间进化,几百年的时间让它厉害起来了。
      但是这也让朱厚熜警觉了起来:现在就已经有沙尘暴了,荒漠化的治理必须要从现在就开始,才能挽救几百年后脆弱的环境。
      所以因为贪污案件拿下的那些人,凡是长流的,朱厚熜都让他们去西北种树了。蒙古新疆现在还不是中国的辖区,再说那边的环境恶化也是大致从建国后才开始的,不用担心。只要能在他的任期内治理好黄土高原和宁夏甘肃,朱厚熜就心满意足了。
      连带着流放途经地的所有判刑长流的犯人,一律都被派往西北种树去了。朱厚熜还计划着以后所有的流放,目的地都设定为需要劳动力支持建设的地方。

      因为流放这个词让朱厚熜联想到的是廉价劳动力。
      那些犯人们,基本上只要让他们吃饭就可以了,工钱是一分都不要的。这些人到了流放地,不也是干活吗?干脆,就留着做苦力吧!
      让他们呆在京城,没有多少活可干,而且皇家的工程,要求技术含量和手工艺水平,也不是这些人能做得来的。要是去南方,朱厚熜又觉得这是便宜了他们,所以朱厚熜给这些人找了个好地方。黄土高原,陕北地区,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这是从汉末时期就开始了的。也正是因为水土流失,黄河才变成了黄色的。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上优质耕地面积就因此而减小了。在这个时候或许量还要少一点,但是,也已经颇为严重了。可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后果。
      原本的耕地被河水冲刷带走,黄河水携带泥沙量于是激增。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朱厚熜记得,在上辈子的时候,黄河的河南段是地上悬河,有些地方河床甚至比地表还要高出二十多米。如果没有堤坝的禁锢,那就是直冲下来,像瀑布一样了,简直就让人不敢想象。
      泥沙多了,影响到河水底层的作用力,河水就容易改道。这对于下游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灾难。再者,河床蓄水量也会因为河床的抬高而减少许多。加上两岸植被稀少,土壤涵水量下降,雨季时如果暴雨连降,基本上就可以预报洪水爆发了。
      朱厚熜自打来到这个时代,未登基前的十四年,黄河发洪水就有十一次,轻的不说,有一次特别严重的,河南的灾民都跑到位于湖北的安陆来了。
      洪水影响最大的地方,莫过于河南河北和山东了。而河南河北和山东,又是现在最主要的小麦主产区,全国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都指望着这三省的粮食来养活呢。河北还好,河南却是基本没有一年不遭灾的。而只要有灾,十之八九就和黄河有关。
      所以治理黄河,基本上一直都是朱厚熜的每一个规划书上最要紧的一条。
      如何治理黄河,这是一个很学术,但是又和现实联系紧密的问题。对于朱厚熜来说,在他思考了很久之后,所有的措施当然还是离不开简简单单的这三个字:多种树。
      植被覆盖率上去了,水土流失问题也就解决了,那么,黄河淤积的泥沙就断了来源,慢慢地挖淤泥,慢慢地治理,总有一天,黄河会变清的。
      这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需要时间和钱。朱厚熜让那些长流的犯人去植树,其实也算是个比较好的办法,有了人力,也比较省钱。但是时间上仍旧是需要积累作用的,这就不是他能够改变的了。
      之前明朝没有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概念,从朱厚熜下令开始,黄河沿岸才开始植树。但是毕竟是从年初才开始种,现在还都是些树苗呢。或者还有些囚犯仍旧在路上,铁锨还没摸到。植树造林,说起来的确是个好办法,但是,见效太慢了。
      另外,长流的犯人毕竟人数有限,就算每个人都是种树劳模,一年下来也种不了太多。算一算,要求成活率的话,一个人一天最多也就是种十五棵树,这还是熟练工。一年下来,也就是八万两千一百二十五棵,这是全年无休的情况。朱厚熜送去种树的,人数上算是比较多的了,加上一路上插队的,大约也有将近一千人,这么算来,一年就算八千万棵。
      可是实际上哪能种得了那么多?有一半就不错了。还得算上折损和不成活的,这些小树大约都要十年成材,才有防风固沙涵养水土的基本能力,十年间又会因为各种原因死掉多少?能有一千万棵,那就是最好的情况了。
      一千万棵,听起来很多,但是算成面积,也就是不到两千平方公里,全中国可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算上缓冲年限,朱厚熜再活一辈子,这树也是种不完的。
      这还是最理想的情况,如果按实际计算,基本上祖国绿化的工作是遥遥无期的。就算现在朱厚熜只是想要改造西北,这样的方式还是太慢了。
      朱厚熜指望着能够在他活着的时候治理好黄河,就不能只靠着那些流放的犯人或者是戍边的兵卒去植树。他们毕竟没有为祖国做绿化的动力,到底会不会好好干还要另说。人数上也是不够的,劳动力不足。所以朱厚熜的打算还是,让当地人自主治理,当然,前期大约需要军队去进行一些普及型的教育工作——或者可以说,用军队去威胁这些百姓们。
      因此归根结底,就是两方面:钱,和人。

      钱的问题,夏言已经开始着手改革税制了。估计等王守仁从河南赈灾回来,户部就要开始普查天下田亩了。到时候能够按地亩征收课税,起码那些大地主们不会像现在这样嚣张,偷税漏税这么多。
      而人,如果王守仁能够调教好团营,那么团营就会成为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一支队伍。先让他们在北京周遭种上防风林好了,朱厚熜还准备开始开发京郊,沙尘暴实在是讨厌。也顺便教育一下北京周遭的百姓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先从首都开始,就算是上行下效,也会有些效果的。
      但是说到种树,必定会有砍树的。现在大家日常烧的还都是柴火和炭(由木材烧成),煤并不常见,煤气或者是天然气就更不用说了。
      或许有这样的想法,砍一棵树种一棵树,正好不耽误,。起来似乎效果会很好,但是这并不现实。需要砍柴为生的乡民们,哪里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和钱去种树。再说了,种上了,不足一年龄的小树对于水土的涵养根本就不能跟大树相提并论。种上了,也不一定能活。
      除了日常生活要烧了做饭之外,树木的砍伐还有别的原因。朱厚熜记得上辈子在杂志上看过报道,西北有些民族习俗是火葬,每次葬礼都要烧掉成千上万的木材,越是身份高贵,越是浪费。据说榆林从森林变成沙漠,就是这种丧葬习俗造成的。只是不知道现在的榆林是什么样,有没有已经沙漠化了。
      或许现在对于森林的砍伐,最大的用处除了做家具,也就是作燃料了。要想保持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除了种树以外,或许应该先把煤和石油弄出来?
      朱厚熜有些犹豫,煤和石油,中国的储量的确还算不少,但是那都是一次性能源,现在就开采了,后人要用什么?总不能学小日本,从国外买回来煤,然后埋在地底下,等着让子孙后代开采着用吧。再者,化石燃料污染很严重,没有成熟的技术,贸然的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危害比多砍几棵树要严重多了。
      至于其他清洁能源……核能就不说了,朱厚熜上辈子不过是大学毕业,学的又是地理,这么尖端的技术他还没有那个本事知道。风能太阳能包括水,那都是发电用的。现在电有什么用?连电灯泡都没有的时代,会造发电机也是白搭。
      不过倒是有一个可以应用的,沼气。只是没有经过试验,还是有些危险的。农村沼气池有时候不小心也会发生爆炸,朱厚熜还不敢让他的子民们冒这个险。先记录下来好了,让工部和大作们去摆弄好了。
      朱厚熜想了想,还是先把沼气记了下来。有这样的想法,总要比一点想法都没有的好。科学技术总是一点一点的进步的嘛,或许实验一下,经过一段时间也就有成果了呢。

      说到沼气,朱厚熜忽然又想起来蒸汽机。汽车发动机用的汽缸是蒸汽机的改良版和进化版,朱厚熜对于高中课本上讲过的汽缸的原理一直到现在还都是很清楚的,要是说起来蒸汽机,那的确也能说出来个一二三。西方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由蒸汽机的发明开始的,那么现在有没有必要把蒸汽机推出来,对大明朝的工业水平进行一下改造?
      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系不是很正常和完善,社会阶层普遍轻视工匠和手工业者,科学家和发明家现在还是被归类在百工之中的。如果皇帝支持发展科技,那么可能会造成一时的科学兴盛,但是这个爱好科学的皇帝死了以后呢?
      就算是现在蒸汽机被朱厚熜叫人弄出来了,推广还是个大问题。就算现在真的推广开来了,明朝也开始重视科技的发展了,但是按照现在男性的平均寿命来算,朱厚熜也就是再有四十多年的时间了。四十多年,对于现在的科技水平来说,还不能达到改天换地的目的,那么朱厚熜死后,科技会不会就这么止步不前,或者甚至是退后?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4章 第二十三章  植树造林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