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1、降阶 ...

  •   “若当初太子殿下肯早些听从我的劝谏,此时你焉有命在?”这句话表明了两个点,其一,杜溺早就看出魏王有才干有野心,所以劝谏过太子早日将其除掉,此时说出来无异于拍了一记无形的马屁;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表明了太子其实是有心要除掉魏王的,只是还没来得及行动而已。

      这就为萧衍陷害萧律提供了合情合理性,毕竟魏王要是慢一步就会被太子以同样的手法干掉,魏王提前出手只是为了自保,否则绝不会轻易残害手足。

      哪怕事情真相的确如此,可自己人说出来的话有几个人会信?而作为太子前幕僚说出的这话的可信度不言而喻。

      若是回头被父皇发现萧律事件有猫腻,那么此时留下杜溺,今后或可堵住悠悠众口。顺便还能得一个有大才的幕僚,以及一份美名,何乐不为?

      “别高兴得太早,杜溺心眼儿多,你的招贤纳士之路只怕还有得磨。”阿桃见他这么得意便忍不住提醒他。

      萧衍笑道:“无妨,大不了本王也三顾茅庐。”

      还真叫阿桃说准了,当萧衍提出请杜溺进魏王府时,对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还引经据典痛斥魏王,最后将其关在门外。

      碰了一鼻子灰的萧衍也不生气,他如何能不明白杜溺的意思?太子才倒台我就来魏王府,我不要名声的么?顺便魏王殿下也想要个名声,还想着以后事情有变时增加杜溺话语的可信度,便可劲儿地陪着他演戏。

      转身请了中书令苏大人、太史令沈大人等口才绝好之人去劝说,但均被拒绝。

      这回魏王殿下礼下贤士之事不胫而走,偏生那杜溺就是个硬茬子,怎么都不答应,谁来劝都不行。就这样僵持到了半年后,年关前,魏王给杜溺送了两个烧饼来,还拿来小火炉亲自将那两个烧饼烤热。

      据说闻到烧饼香味的杜溺登时热泪盈眶,因为那是他家乡的味道。

      魏王殿下不远千里不计靡费替他捎回来两个饼,只为一解他的乡愁,杜溺感佩其诚心,加之他本身也有一腔报国之心,便当即向魏王诚恳致歉,并真心归顺。

      这对心意相通的明君贤臣确实在史书上留下了一段佳话,不过这也是后话。

      -

      中秋之前,崔良恭带谢氏回到建康,以经年征战隐隐有旧伤复发之势向萧重喜请辞。

      “陛下,臣的次子、侄子都在军中呢,就交给年轻人去锤炼吧,我这把快废了的骨头久缺定省,还没怎么在老母亲跟前尽孝呢。”

      上演推辞三遍再请三遍后,陛下终于勉强同意。

      表面忍痛,心中倒是觉得老亲家颇为知情识趣,不免又满意了几分。

      绵绵这日跑进宫来玩,一进宣和殿就要抱抱,然后小脑袋凑到陛下耳边去说:“皇祖父,母亲肚子里有小弟弟小妹妹了,您快赏点东西给绵绵,等他出生,我就送他。”

      萧重喜还没见过如此直白的索要赏赐,一愣之后哈哈大笑,立即叫雷虫儿开库房,他亲自抱着绵绵去挑礼物。

      结果选来选去,选了一只玉环,才她的半个手掌大。

      “不再要别的了?”萧重喜问,这库房里的好东西可太多了,那只玉环虽好,但算不上顶好的。

      绵绵摇摇头,“母亲说不能贪心,不然下次皇祖父不给我了怎么办。”

      萧重喜又哈哈大笑,他是一定会给的,可外人就不一定了,不过做人的确不能贪婪,是以不再多问。

      祖孙回到宣和殿,陛下批奏疏,绵绵则自觉跑到大殿的门槛上坐下——这是她最喜欢的地方。

      李孙抱出一堆玩具——司造局做的手掌大小的锅碗瓢盆,件件髹漆彩绘。

      萧重喜批阅奏疏累了,一抬头,就见胖乎乎的小孙女地坐在门槛上认真过家家,从花园里摘了花瓣、草茎回来“烹饪”、“煲汤”,偶尔还端给他和雷虫儿“用膳”。

      陛下笑了笑,觉得一日的疲惫都消散了许多。看了一会儿孙女,再打开孙女她爹的奏疏,写的是汉人胡人融合的政令建言,他忙打起精神来仔细阅览。

      国家统一虽是好事,可胡人到底非我族类,再加南北朝庭分庭抗礼逾百年,双方百姓曾经一度势同水火,这种隔阂存在已久。

      前北陈强势汉化,初时有很不错的效果,可长此以往也有不少弊端出现,而今胡人汉化程度高,又已经在中原大地扎根,不可能将其赶回北方草原去,那么胡汉融合就是现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萧衍提议的第一条建言便是迁都长安。建康虽好,可到底偏居南方,对北上的许多势力缺乏监管,且路途太远对传递消息也不便利。再则长安乃汉室正朔,正是天命所归之处。

      第二条建言是复赐胡姓。这一条里是两个内容,一是赐还北方世家的原本胡姓,二是给现在汉人世家赐一个胡姓,让其均有双姓。

      当初前北陈文帝薛奉仁为了快速汉化,给胡人赐汉姓,并要求其不得再使用、恢复胡姓。许多高门大族畏于皇权勉强接受,如邓天穆之流,虽是汉姓,但内心十分排斥汉化,行事作风思考方式也都是胡人的做法。再如前北陈的废太子,就一直妄图恢复胡制。那么复赐胡姓可以让这一部分世家心里得到安慰。

      同时汉人高门也赐胡姓,汉人历来有宗族观念,同姓同宗同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能令他们主动亲近胡人,不会歧视。

      例如,前北陈大族胡氏,原胡姓为纥骨,而大宁也有博郡胡氏,若是给博郡胡氏赐姓纥骨,那洛阳胡氏在心里就会亲近博郡胡氏,毕竟咱们汉姓是一家,胡姓还是一家。久而久之敌意便会消弭于无形,再加上鼓励联姻,几代后胡汉必定融合。

      后面还有关于军政的改革,萧衍也沿用的对付五镇的政策,使汉人胡人能在平等之下共事,相互合作的同时又相互牵制。

      萧重喜一口气看完,深思了三日后,与朝中肱股商议完善后,盖上了自己的钤印。

      这几条政令在时间的检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随着正朔回归,润物细无声的汉化悄然改变着胡人的生活,而胡人中一些有意义的习俗也得到了保留传承。多年后,人们逐渐不再提起那些胡姓,而全部使用汉姓,胡汉成为真正的意义上的一家。

      当然,这还是后话。

      -

      宣和八年四月,魏王妃诞下一子,陛下大喜,重赏,并赐名煜。

      同年八月,大宁迁都长安。陛下先行,魏王需在世家搬迁等存留事宜处理完后再行上路。

      宣和九年的首次大朝会,大黄门雷虫儿捧着圣旨在长安宫承明殿上宣读:“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朕缵膺鸿绪、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谟烈昭垂。付托至重。承祧衍庆、端在元良。

      “魏王衍、日表英奇。天资粹美。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于宣和九年正月十六日,授衍以册宝,立为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宣和十二年腊月,陛下宣告世人,禅位于太子萧衍。

      此后,萧重喜便在他的成光殿当起了太上皇,专心给绵绵和煜郎开蒙。后来还亲自为聪郎择了一位名门淑女为妻——赵王一家也随着迁都来到长安,住在太上皇当年为他们一家钦点的兴庆巷的赵王府内。

      宣和十三年正月,不,应该叫景明元年,登基大典和封后大典同时举行。

      “太子妃您可不能再睡了。”闭月无奈道。

      阿桃闭着眼睛抱着被子怎么都不肯放手,这长安的正月好冷,她一刻都不想离开被窝,更别说昨晚被萧衍拉着胡闹了一晚上。

      如今这人是越发不要脸面了,当年还好意思指责她没有女郎的模样,要知道他现在可是什么下流话、下流事都能说得出口、做得出来的人。

      真想今日不出现,看他怎么办。

      然而想都不用想,下一刻便被闭月、落雁、羞花和沉鱼用蛮力拉了起来。

      早就成婚的羞花和沉鱼是回来帮忙的。

      阿桃瞪着二人道:“回头我就跟黑大个和伯玉说说,好好管管你们俩。”

      羞花和沉鱼才不怕,“哦”了一声道:“行,随您怎么说,但是现在必须起来。”

      阿桃扶额,她的四大美人儿啊,曾经多么忠心于她,现在呢?全听夫君的话去了,她们夫君又听萧衍的,是以约等于她们都听萧衍的。

      华丽厚重的皇后翟衣一层又一层,她起来的时候还觉得冷,这会儿已经冒汗。堪堪妆扮完成,便有小黄门来报:“娘娘,吉时到了。”

      阿桃深吸一口气,闭月和落雁扶起她往殿外走去。

      整个大典冗长枯燥,但半分错都出不得。

      姿仪优美地走过广场,朝着丹陛上那身着衮冕的帝王走去。

      这是她的郎君啊,这么多年过去,他变得越发沉稳睿智,一双眼里看不出情绪,庄重的衮袍让已经蓄须的帝王威势更甚。

      只有在看到她时,那古井无波的眼中才泛起温情。

      及至丹陛,帝国的陛下亲自降阶来迎,羽林军、文武百官纷纷低头。

      他说过,这一生他都愿为她降阶,绝不会再让她一个人茕茕前行。

      她将小手放进他的大掌,相视而笑,一起走向新的阶段。

      -

      赵王被圈禁,可聪郎的行动是自由的,但他只在年节才会进宫跟皇祖父请安,素日里依旧跟着沈大人读书,十五岁后,还和辞官的沈悦及其夫人顾氏外出游历了两年。

      成人后的聪郎寄情山水,尤其是一手高妙的绘画技艺在儒生中很受推崇。萧衍曾问他是否想出仕,他拒绝了,道:“侄儿想走遍大宁疆域,效仿婶娘那般绘制一副大宁疆域舆图,献给二叔,也给皇祖父和绵绵妹妹看看。甚至希望今后每一位百姓都能看到我大宁的山川湖海,广袤无垠。”

      这个时代,陛下坐拥江山却终身没出过帝都的多的是,女郎更是少有出行的机会。他有心学阿桃为大宁做些实事实在是令萧衍欣喜,沉吟几息,道:“史书与时、空不可分,故写史必记及地理,不若你和你的老师一起编写一部史书与地理结合的典籍如何?”

      聪郎当即跪下拜谢陛下,他的老师沈悦荣退后便在家中与妻子试图编写一部大宁史,但一直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记述方式,而现下萧衍提出来的以地理为承载的方式甚好。

      萧衍看着侄儿双目放光,笑了笑,当即册封聪郎为广平郡王,并颁布圣旨令沈悦及其妻顾氏、广平郡王主编《大宁地理志》,可广招天下儒生修撰,成书进上。

      这条政令一出,天下儒生尽皆欢喜,纷纷写文自荐望能参与其中一二。

      两年后,聪郎成亲在即才匆匆赶回长安。萧重喜为他择的是洛阳冯氏的一位女郎,听闻此女自幼好绘画,也立志走遍大宁。他当时便意动,旋即安排二人相看,均颇为满意,定亲时更约定往后夫妻同行共看山水。

      大婚当日,太上皇和雷虫儿常服来到赵王府,没惊动任何人,只站在人后观礼。

      “陛下瞧瞧,郡王牵着郡王妃一脸欢喜,好一对儿神仙眷侣哟。”雷虫儿见两鬓斑白的太上皇虎目含泪,宽慰道,“您为他择了这么一门可心的亲事,也该欢喜的。”

      萧重喜闻言颔首,眨眨眼睛憋回眼泪。又看到坐在高堂正中的赵王和赵王妃。

      赵王妃荀氏很高兴,如今身子略发福,但气色却比几年前要好太多,一直看着儿子儿媳,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

      赵王则与她恰恰相反。萧律自从被圈禁后就彻底失去人生目标,整日在府里花天酒地。几年过去,他已经大腹便便,眼底青黑一片,今日是嫡长子大婚,他才勉强没有酗酒,只是一连久坐让他十分不适,前来的宾客面带笑意,他也总觉得有一部分是在嘲笑他,因而脸色愈加难看。

      萧重喜皱眉,时至今日,再见长子才发觉自己对他有多么失望,雷虫儿不知道该怎么劝,便听陛下道:“走吧。”

      这两个字饱含无限情绪,无奈、惆怅、庆幸、释然兼而有之。

      又过了几年,《大宁地理志》书成,全书五百卷,包括正文四百五十卷、序略五卷。记录了诸如城郡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

      并参考《史记·货殖列传》写各地风俗特产的内容,从“略言其地分”、“条其风俗”出发,按经济和风俗特点区分地域,写了各个地域的范围、历史、地理、民生、风俗和特点,以及大宁与西域的交通和交流的情况。

      萧衍得到此书爱不释手,通本阅读数遍。

      阿桃看完后啧啧道:“本志重在‘风俗’二字,还能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陛下不若刊印分发至各城郡,让百官多多阅读,最好是能让天下人都看看,不出其家亦遍览大宁。”

      萧衍自然从善如流。

      他又拿出聪郎进的另一份东西,正是当年他说要绘制的大宁疆域舆图!阿桃心尖一阵温热,眼眶微红,指着图上的一个个小点道:“瞧,苍岚城,我就在这里长大。咱们是在建康相遇的,自从来了长安便再没回去过,只怕如今都不能习惯那潮湿闷热了……还有,我的绸缎铺子开在这儿呢。”

      萧衍看着妻子眼中流露出的追忆,心中也无限感慨,直到她说绸缎铺子,他失笑摇头。宣和二年时,他答应妻子在五年内让她将绸缎铺子开到洛阳,这个诺言终是在五年期满一个月之前达成。只可惜,帝后此生再没去过洛阳,无缘得见自己的铺子。

      当然,这依旧是后话。

      【完】

  • 作者有话要说:  完结了!谢谢大家阅读~一直没断更哦!新的一篇过些天会上,下一本就不搞那么复杂了,轻松点,单纯谈恋爱的,希望你们会喜欢。
    害,其实我觉得收藏和评论太少了,还是希望大家能多多交流,也能让我进步嘛。有什么意见、建议,想看的都可以提啊!
    好了,谨祝大家生活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