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惊风起 ...
-
紫衫女子也是一呆,满是病容的脸上浮现出一抹揪心的痛,适才那清脆的巴掌声不似落在子苏的脸上,反而在她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茁壮成长。
“娘!”背后隐隐传来小竹的叫唤与子苏的怒斥,子夜一脸无奈,沉甸甸的目光里填满了无边的忧郁伤感,却不想也不能在她面前流露出半分来。
子夜小心翼翼地扶着她,柔声劝慰:“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生气如此伤肝,娘身体本就不好,何必与姐姐一般见识。”
“莫娘教女无方,养得她如此不知天高地厚,言语刻薄,让公……”莫娘又是感伤又是愧疚,脸上的病容不觉又添了三分,引来一阵惊天动地地咳嗽。
“隔墙有耳,娘莫再说了,子夜心如明镜,焉有不明白之理?娘,虽是已过了小满,夜风依旧微凉,还是让子夜送你回房躺着。”子夜不动声色地打断莫娘的话,警惕地朝四周望了望,轻轻替莫娘拍打着背。
夜煮月光,天上一碧涵月,静静映在院中的墨绿的小池子里,波光潋滟,飞光流云,夜风低吟,如奏晚歌,空气里到处浮荡着蔷薇甜腻的香,莫娘听她一语,立时醒悟过来,惶惶地四处张望,见四周寂静如禅,唯有风过树叶的沙沙声,方才松了额间的紧张神色。
夜色如墨,子夜幽长的目光远远伸展出去,不知落在何处,良久,才轻轻地摇了摇头,扶着莫娘进了屋子。
………………………………分割线…………………………………………………………
月色正浓,静静地泻在流云漓彩的黄绿琉璃瓦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疏影横斜间,夹了满天的湿意扑面而来,梁枋以及立柱上的用金丝绘的鎏金盘龙和缠枝金莲,石栏上凤引龙追的雕饰,好似在青烟中浮荡,怒海中穿云,刹那间都成了活物。
四周是粼粼的水,夜风涤荡,月光碎成了金浪,水浪不住起伏,在风中摊成了一袭少女华丽逶迤的裙裾。
重檐庑殿的清风阁临山近水,高三丈,周身用数十根千年不腐不蛀的整根金丝楠木为柱,阁顶覆着黻黼纹花脊筒瓦,垂脊上排着一列九个造型肆意的戗兽与蹲兽,檐角最前面的“骑凤仙人”,凤上仙人衣袂飘飘,裙角飞扬,好似即将飞升了上天去。
阁内灯火大张,巨烛秉夜,映得华美精致的清风阁灿烂如同白昼,丝竹声明明传来,柔和清丽又细致秀雅,高音清远含蓄,低音悠扬婉转,如听仙乐。三□□姿妖娆的艳装女子,青丝飘逸如瀑,流云广袖舒展,或轻移,或腾空,或回旋,正做飞天舞。
阁内捧着夔凤玉卮豪饮的文臣武将,目光迷离,几乎都被这舞姿吸引了去,秀色如琼花,夜色如此撩人,难得酒不醉人人自醉,逸兴遄飞如追风逐电。
子夜不动声色地手捧着饰有覆瓣仰莲与龙身的釉黑花葫芦形倒装壶,立在明帝萧逸的身旁,小心伺候。
明帝萧逸,应天授命,执天宝登基为帝,已过十年,却不过二十四岁,正是华茂春松的年纪。
此刻他端然高坐在赤金镂空九龙纹宝座上,右手随意执了盏莹润细腻的莲花白玉杯,低低放在唇上,缓缓浅斟低饮。他的唇角微微勾起,弯成一道好看的弧线,脸上带着似笑非笑的神情,让人琢磨不透他的心思。一双琥珀色的眼睛深邃如潭,满脸盛起的澹然明净清逸爽朗都掩不住眸中藏匿的隐忍坚毅。
子夜在电光火石间睨望了他一眼,只一眼,便被他坚毅的眼神击得节节败退,本能地回收了那抹落在明黄盘领龙袍上的探究视线。
今夜,费了万般心思得来的机会,她的目的并不在他,亦本能地觉得若惹上了他,自己决计讨不到好去,索性收敛了身上的迫人锋芒,小心在人群中窥探,找寻着自己的目标。
“霍将军,本王敬你一杯。嘉屿关一战,霍将军率区区五万人马击退十万敌军,斩敌首于马下,为我大齐夺得陇西沃野百里,真乃国之栋梁啊!”沙哑低沉的声音,夹杂在一片清亮的丝竹声中,几乎被掩盖了下去,偏偏从头到尾散发着一种不容小觑的气势,任声音如何低沉,都无法让人轻易忽略。
“琅琊王过奖!”
中气十足的男子声音瞬间压过了丝竹绵绵的靡靡之音,洪亮厚实地贯进众人的耳朵里,听得人精神为之一振。
子夜犹如被隆隆巨雷击中,捧着酒壶的手下意识紧了起来,几乎要将手中握着的釉黑花葫芦形倒装壶生生抠出一个窟窿来,连身子亦微微地颤动了起来。
她急忙深呼吸一口,稳定心神,凝神微微顾盼,所幸阁内众人的目光都被眼前纷繁复杂的景象吸引了过去,无人注意到角落里小小宫女的一时失态。
卸去了鱼鳞铁甲,凤翅银盔,镇远将军霍顾北尽管换上了淡紫博衣,赤玄高冠,举手投足间,身上依旧散发着行伍之人特有的那股刚毅果敢的气质。
过了刹那的心潮起伏,子夜已不复刚才的失色,除了留心萧逸所需,她几乎将自己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目光澹澹的霍顾北身上。
爽朗的笑声里觥觞交错,很快,菜过了五味,酒过了三巡,左顾右盼之间,琅琊王萧乾喧宾夺主,笑语唁唁,将宴饮的气氛推到了高潮。
萧逸依旧不冷不热地坐着,偶尔放下酒杯,目光扫过案上摆着的一溜菜肴珍馐,近身伺候的太监总管王海,察言观色地夹起他中意的菜式,放入错金碧玉碗中,讨好地递过去。萧逸有一搭没一搭地咀嚼着,目光痴迷地落在不住回旋转身的舞姬上,对琅琊王萧乾几近放肆的谈笑声风充耳不闻。
主弱臣强,臣强则变,必生后患。蹇浞代夏,伊尹废太甲,司马炎受魏禅……前朝之鉴,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