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KNC】 ...

  •   又过了几天,是开学前的周四下午吧,听Mrs. Linda说,按惯例是要去学校见新学年的老师(meet teachers),有需要也可以去学校办的“二手市场”买课本的。

      说起来,也是到了美国后,才发现原版课本的价位真的是贵到超出想象。在上海国际班时,学校大概是为了多少节省一部分支出,是翻印了美国的原版教科书(应该是取得了使用许可),然后印出来发给同学们。隐约记得,高一国际班时,收了大概1000元左右的教材费,还觉得真是不便宜啊。

      结果到了美国后,第一年为了方便,学校直接帮国际生采购原版新书,开学前去领。当时一看账单,好家伙,书本费达到了500还是700美元,足足有三四千人民币。着实是被震惊到了,心想几本书怎么会这么贵的?!

      我和Harem跟着Mrs. Linda第一次去了学校,简称为KNC吧。比起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看起来更像是一片,大概是活动社区?一样的地方。去学校的路上,从最后的一条大路上,拐进一条条像是蜿蜒在丛林中的小路后,弯弯绕绕拐了四五次吧,才终于到了学校最前的一条路。两边都是高耸入云的大树,看起来像是历经了百来年的岁月。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间隙,在小路上打下了一片片斑驳的阴影,在这炎炎夏日也能有一隅庇荫乘凉的好去处,仿佛有种与世隔绝的味道。

      学校并没有封闭的大门,只在一块类似石板的标牌上写着学校的名字和logo。貌似美国的大学,和大部分中学都会有自己的标志色(school color),我们学校的便是海军蓝和白色。主教学楼(main building)是座宽且长、房顶完全扁平、只有二层的建筑。

      主楼前是两条长长的通道,一条是家长早上下午接送孩子时,随走随停的通道;另一条是通往停车场的。为了使家长们不占着即时通道停车太久,每天早晚都有教职工帮忙疏导car-lane,Mrs. Linda每周四早上就要轮班去帮忙。

      比较有意思的是,从主楼前横穿过通道和大片的停车场,另有两座,分别只有一平层、矮矮的、看起来像集装箱一样的……两座小型教学楼,通常会被称作4号和5号楼。因为外面的材料和整个造型看起来都和集装箱别无二致,甚至让人觉得,如果底部装上轮子,随时就可以被拖拉走一样。

      别说,还真有这样的房子。在我读大学时,Mrs. Linda告诉我他们要搬去佛罗里达州。他们在那边现修建的房子,就是一整平层、类似是用各种建材搭建起来的。Mrs. Linda跟我说,他们这座房子,是分不同部位盖好后,底部装了轮子,直接拉到佛罗里达的住址“拼”起来的。我大学毕业时,也和爸妈去佛罗里达探望过他们一家,看起来的确和在乔治亚的房子有所出入。但后来,在那边住了大概四五年吧,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们又决定,重新搬回乔治亚了。

      所以我感觉,对于美国人来说,搬家甚至跨州地举家迁徙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儿。毕竟最开始,Phyllis一家也是从纽约州搬来的乔治亚。他们总像是处于一种,想去哪就去哪,想搬家就随时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状态。

      先见过了学校负责招生和国际生的主任Mrs. Wilson,是一位有着金白色短发、碧蓝瞳孔,很和蔼可亲的女士。我跟她打过招呼、互相做了介绍后,领到了这些年的新教材:虽然数目不多,但厚厚的一大摞,其中有几本硬壳封面的书,看了看有微积分前阶、美国文学和物理;内页用的是很薄很光滑的、时尚杂志常用的,大概是铜版纸,随便翻开一本就有五六百、更厚的接近上千页了。心里在暗自琢磨,这么一本书抓起来恐怕都能当凶/器用了,再一看定价,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一本原版教材就接近100-200美元左右、接近上千人民币。后来也上网搜索了一下,二手书的价位也只比原价便宜了不到一半。

      说到这里,刚去美国包括刚上大学时,也不太懂,什么教材都想买新书,总觉得二手的会用着别扭。然而,后来才发现,二手书才是美国校园的王道。高中和大学里到了每学年末,也会组织学校的书店从学生手里回收二手书。虽说,学校回收二手书的价格要比原价便宜太多太多(并不会因为,你买书是一手就占优势;只要品相差不多的二手书,不管被转卖了几次,几乎都是一个价位);但学校再转手卖给来年的学生,标价又会抬高不少,丝毫没打算掩盖中间商赚差价的本质。

      而且在大学里,学校书店也特别看教材的版本,过时了的版本,就算品相很好学校也不收。所以我大学毕业离开美国时,不得不丢掉了很多原版书。买的时候,新书都接近200美元、二手书也有100多,实在是很心疼了。

      除了硬板的(hardback)的课本外,还有两本稍薄一点的软皮(paperback)教材,以及几本小说,应该是文学课要用的——真的是很小、很薄、很轻,纸质大多是泛黄的轻型、可再生纸,翻开还能闻到,有一种类似木料的味道。大概有个专用词是叫pocket-book(口袋书,能放在大衣口袋里便于携带的)。

      跟Mrs. Wilson打过招呼、领了教材后,又去学校registrar(类似注册、教务主任)那里领了自己的课表,的确是每人都不同的。虽说每个年级(class)都有各自的必修课,但另一部分课程,例如计算机、科学、艺术和人文类,都有可以自由选择的余地。而且有的选修课,只要在高中毕业前完成就可以,并不会限定在某个年级。

      比如对我来说,美国高中课程要求必修美国政府(The U.S. Government)和经济课(Economics),是一个系列的、每节半学期的课。学校通常会建议大家,9年级上下学期就上这两门课。但我是11年级才转学过去,之前也没上过可以替代的课。所以我是一直到12年级,才和很多9年级的学弟学妹们一起上了这两节。

      所以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各自选的课程也不一定完全一样。每人拿到的课表,都有那么一种“私人定制”的味道。拿着课表,Mrs. Linda便分别带着我和Harem去visit了各自的老师,也去看了4号、5号楼的样子。

      楼的内部其实和普通教学楼并无差异:走廊里有洗手间、饮水池和自动贩卖机;除了实验室外,每间教室里还铺着地毯,也有各自的门窗,但从外边看起来实在是太有集装箱的既视感了。特别是,两座“楼”也像是拼起来、一同被固定在一块什么底板上。在楼的两端,中间分别有公用的一小段楼梯,并不高,但就像是把这两座楼抬离了地面一小块的样子。刚开始在4、5号楼里,都不敢大步走,更别说跑动了,总
      怕底盘不稳;但后来发现还是自己多虑了。

      见老师的途中,也碰到了其他几位学长和他们的寄宿家庭、以及美国的同学们。因为Mrs. Linda在学校工作的关系,跟一些家长也比较熟悉,会对他们介绍我“This is our new kid, Echo(这是我们家新来的孩子).”

      然后就有一位家长,说今晚他们家会举行一个小party,邀请了我们11年级的同学们去,算是开学前大家先聚一聚。Mrs. Linda问我你想去吗?我说我有一点想,但一个人都不认识,而且也怕交流会有障碍……Mrs. Linda想了想跟我说,她可以先陪我去看看情况,如果我觉得不错,想多留一段时间,她就回头再来接我;如果我只想去打个招呼,那她就等一会,然后我们可以提前离开。

      我说,我们可以这样吗?会不会不礼貌?Mrs. Linda说没关系。而且,他们的女儿Megan,今晚也会从大学的北卡罗拉纳州回来,正好也见一下我和Harem。所以,Mrs. Linda的原话大概是这样告诉我的: “We could go, you could meet and say ‘Hi’ to your class/mates and stay for a while. If you don’t feel comfortable—which totally fine, we could leave early. Just tell them that your host sister is coming home tonight.” (我们可以去,你可以认识下你的同学们,跟他们打个招呼然后待一阵。如果你觉得不是很自在——这也完全没问题,我们就早点走。就跟他们说,你寄宿家庭的姐姐今晚要回来。)

      于是,我果然这么照做了。Mrs. Linda带我去了这位同学家,我也是第一次,一下子见到这么多外国同学,难免有些惶恐。几位女生们很热情地来跟我打招呼,我也跟她们介绍了一下自己、彼此认识了一下,Mrs. Linda就跟几位家长凑在一起聊天。

      原谅我,初见这么多金发碧眼、身高体型发型都很类似的同学,实在是难以避免地真的有些脸盲……所以即使在这个party上提前见过,下一周开学时还是记不住很多人的名字……后来简单聊了几句后,便示意Mrs. Linda,然后用了我们已经商量好的借口,提前离开了。But to be honest, 我在美国高中遇到的大部分同学,都是很大方活泼、随和开朗、好相处的人。我也很清楚,纯粹是我当时,处在那样一种环境下,个人的情感和心理上,都会难免地有些慌、不知所措,绝对不是同学们给我的感觉不舒服就是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7章 【KNC】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