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序言 ...
军/统特/务是民国时代的一个特殊群体,史家不曾吝啬词笔。
康养正在军/统特/务这个群体里算不得突出,毕竟当中奇人能人之奇闻逸事甚多,在过去的街头巷尾和当今的网页论坛都有几句流传。但他有些不太一样。个性中的板正使他与这个群体产生了隐约的隔阂,虽然这点隔阂难以分晓,但始终存在。他在后世为人所知的,不是他遒劲的柳体,不是他流利的英文,不是他精准的木仓法,这些在当时引以为傲的特点早已埋藏于历史的角落,无法传世,也难以考证。而这样说来也会令他失笑,他为后人所知的是不曾在意的英俊相貌,那几张略有残损的老照片在网络媒体上小范围传播,引得一众网友为他献上“军/统一枝花”的称号。
陈旧的黑白照片也模糊不了他英俊的容颜,无论是少年时代白袍长衫的落拓风流,还是青年时代一身军装的英挺浩然,抑或是中年时代劳改囚服的沉郁稳致,甚至到老年时代鹤发鸡皮,他都自有一番令人叹服的风度,随时光洗练而愈发深刻。后人在纷繁的史料中钩沉拾遗,也难免感叹:这样经历传奇的美男子,应该有红颜相伴,应该有一段甚至几段没那么惊世骇俗但绝对感人的爱情,他的一生才算圆满。
后来人的视角看吧,他当然并非没有,但又不能算有,总之算不得圆满。应了后人一声慨叹,天公未成全有情人。初恋曾如火光般点亮了两位少年人灰暗的人生,使他们拥有再次前行的勇气。飞蛾扑火般热烈却也快速破灭,信仰分歧而陌路天涯,后来更因党派纷争对立如仇雠,及至逝世,也未曾相见。他们之间,只剩下离开大陆时留下的大半积蓄,以及葬礼上跨海而来的一副挽联。
他的独子易朝知在八十年代后期接受过采访,提到过父亲康养正和母亲易植早年的爱情往事,其中无数的遗憾和错过,令人不胜唏嘘。对于康养正而言,那段故事只存在于民国二十二年。民国二十二年的记忆只属于男记者罗沧与女诗人蓝冰,不属于军/统特/务康养正与共/产/党/员易植。她不会为他放弃她的信仰,他也一样。无法通过的结婚申请,暗中滋生的猜忌嫌隙,后来不告而别,远走苏联,确实是伤到他了,伤到了十九岁的少年罗沧。
后来的康养正在岁月更迭中炼就金身,刀枪不入,一瞥往事如烟,末了也已不甚在意。戏本里固然有被经年遗恨牵绊的戏中人,但那必然不是他。
虽然此后的很多年里,他都是一个人。
党/内有不少官员混迹舞场书寓[1],在销金窟里纵情声色,好不快意。有了钱与权,想要什么样的女人是得不到的呢?山河破碎中亦不乏夜夜笙歌的人。但他对那样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向来拒而远之,不认同也不出声,再怎么温和有礼也保留着几分略执拗的书生气。当年行经广州,旧友在陈塘[2]设宴招待他。夜里陈塘一片繁华,风月耽人,茶楼里的一位女校书[3]秋波不断,对他十分钟意,他也只作不知,冷淡拒绝友人欲成美事的一片热心。人人皆知他洁身自好,分外爱惜羽毛,如旧式文人般,对清正二字的执念深入骨髓。
当然作为军/统特/务,双手染血,他不可能做到清正。当然他的情史也不会如此单一,虽然就他的才貌而言,同样匮乏。后来他曾非常接近爱情,非常。在茧里尘封已久的感情日渐沉寂在时间长河中,却忽逢云破天明,遇见唤醒它的光,茧因光而破出一只美丽的蝴蝶,它翩翩地飞啊飞,却飞不过沧海。几十年不忘故人,年迈时奔波渡海,却亦远亦近,各自安好,谨守界限,没有丝毫逾越,最后仅留下风雨里坚守在侧的一块墓碑。
他的爱情和他的际遇一样令人捉摸不透,但又有着隐约可见的线索,指引着后人去探寻。后来大陆的著名传记作家辜竟成为他作传,广集材料,严谨求证,写成《书生与特/务》一书,以书生和特/务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特质为线索,对康养正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入研究。书中评论他的感情时这样写道:“他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律的人,一个隐性的理想主义者,恪守他所认定的准绳,并在这个标准内拒绝违背本心,不盲从也不屈从,对待感情亦是如此。老部下唐衍清的回忆录《江南江北》与故交彭先敏《旧树今人》等书中皆有提及,他独身多年,党/内高层几次给他做媒皆被婉拒,甚至一度惹怒了戴/雨/农,以为他对那个共/党旧情人念念不忘。但他义正辞严地表示绝非如此,其言语之深重一度震撼到戴/雨/农。之后副官唐衍清向戴雨农说明,康养正与昆明的一位女学生走得很近,但女学生对他没有什么回应。‘戴老板听后拍手笑了,直呼长官的字,说像廉卿这样的青年才俊,居然也有让人看不上的时候。他倒是个痴人。之后戴老板不再说话,也没有提起做媒一事。’(摘自《江南江北》)据几位知情人回忆,这位昆明女学生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康养正奔赴澳门所找的那位故人江澄宁,西南联大国文系的学生,四十年代《大公报》的记者,后来的近代史民间学者与传记作家。天地玄黄、政权鼎革之际,两人实际已无过多来往。适时国/府组织撤退台湾,大批眷属渡海迁台,康养正亦托付部下唐衍清,将眷属证与台湾的船票从南京寄往江澄宁在天津的地址,尽其所能帮她安排退路,虽然她已有准备,后来并没有用上。至1975年释放后,因赴台无望,康养正前往澳门,在那里安享晚年。从青年到老年,其情深义重,可见一斑。”
至段末,作者已经下了论断。藏在这本长达几十万字的书中,小小的一个片段里。
关于康养正的传记作品仅有寥寥几本,研究成果更是鲜少,毕竟他非戴/雨/农那般举足轻重的人物。其中包括他自己在香港出版的回忆录《往者不可谏》,是研究军统的重要史料之一,涉及不少军统当年未公开的秘密资料,以及组织内部的各种变迁轨迹。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回忆录的后半部分,他直面劳/改生涯,心怀忏悔,颇为坦诚。但书中犹有遗憾,他对自己的感情故事避而不谈,不欲旁人窥私。
新世纪初,当事人已经离世,研究视角却不断开阔,在传记作品上亦有体现。大陆传记作家辜竟成耗费多年时间走访两岸三地,广泛搜集材料,力图全面呈现历史。他在前往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采访易朝知先生的同时大量翻阅档案室里的资料,之后还奔波于各地采访依旧存世的相关人物,其中包括澳门的江苇杭女士,江澄宁记者的独女。江苇杭是江澄宁与前夫之女,夫妻双方离婚后便改从母姓,跟随母亲生活,对母亲与康养正之交游旧事有所了解,在尊重先人的基础上也尽量如实告知。不仅带领辜竟成参观康养正旧居,更是拿出了母亲早已完成却不曾付梓的遗稿《浮云散:康养正传》。辜竟成深受感动,因此投入更多心力。他本身就是学历史出身的,在写作时旁征广引、博闻实录,档案馆的解密资料、国/党各色人员的回忆录、亲朋故旧的书信日志、甚至几经辗转找到他少时在江西老家所作的诗文旧稿,最后成书的容量,早已大大超越了人物传记的范畴。
鉴于辜氏写作对史料考证与经历完整性的深切执念,他对康养正一生中所有重要的人际关系都做了清楚梳理与深入研究。可以说,只在这本书中,才有对康养正的情感历程的翔实考证与精准分析。相对于二位当事人的避而不谈,各路学者的忽略漠视,网络作家的胡乱臆造,只有辜氏之书具体呈现,并得到康、江后人的认可。
书中引用的一段话发人深省:
“对于我妈妈来说,除我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她的理想与事业。她曾说过,我是她在人世间的牵挂,理想与事业是她在人世间的意义,其中包含她的追求,她对世界的理解,她和时代的融谐,而其他事情在她生命里没有太多重要的意义。对于我父亲背叛她这件事,妈妈只是平静离婚,没有什么悲伤,之后见面礼节如常,也不过分深究。反而是我父亲,一直处在愧疚与悔恨之中。两人之后都没有再婚,但心态明显是不一样的。多年来父亲一直想得到母亲的原谅,明里暗里多次请求复婚,但妈妈都没有同意,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事业上。康伯伯来澳门之后,两家人比邻而居,交情很深。康伯伯为人很好,和妈妈相识多年,两人一直互相照顾直至去世。我曾私下开玩笑说妈妈不如和康伯伯在一起,但妈妈和康伯伯好像都没有那个意思,他们晚年一直是彼此最好的朋友。妈妈她其实是一个含蓄委婉的人,这点我很久之后才慢慢意识到。虽然从她的言行举止与事业成就来看,她紧跟时代潮流甚至领先于时代潮流,在某些方面具有先锋特质,不太像是这个时代的人。但矛盾的是,她又有着很深的老派作风,不爱外露,静水流深。她心里有些话没说出口,但她不认为有人可以倾诉,最后带着这些话走了。”
采访中,江苇杭如是说道,岁月使她的感官更加敏锐,记忆的片段里也可抽丝剥茧,她努力地回想,但有太多情绪和细节她也难以道明。
这段话曾使辜竟成产生疑惑,令他的想法产生几次转变,变到最后也没有动摇他对于康养正对江澄宁感情的最初判断,但他仍旧将这段话完完整整地引入书中,没有丝毫隐匿,而是作为重要的材料补充。
关于康、江二人的关系与感情,哪怕是作为目前为止关于康养正最优秀的传记作品,《书生与特务》中也不免有缺憾,存留太多历史空白,遗落太多细节。但这些细节也只有当事人知道,历史叙事永远无法呈现,它们失散于时代的边边角角,潜入无数难以准确记忆的言语行止中,最终埋藏于两块相邻的墓碑下,永远尘封于大地。
注释:
[1]旧时指高级女支院。
[2]旧广州繁华地,从黄沙到泮塘一带,多酒楼女支院,温柔富贵乡。
[3]指有才情的女支女,因唐薛涛而有此典故。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序言
下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