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前释道德 ...
道者,道也,万物之规、法、理;德者,德也,万物依其道行。
物者,道之原;道者,物之性,道依万物而存。
德者,道之用,万物遵道而行,其德依道而存。
道乃德之本体,德乃道之载体;万物皆有其道,依其道行则有其德。
合道即德,故德行者,合道之行。
道与德,一也。由道可及德,由德可究其道。
有道无德,缺德,乱也;无道有德,效德,伪也;无道无德,天地非,万物不行。
万物者,遵其道、循其德,天地序、万事和、国泰民安。
道德者,为天地立心,为万物立行,为天下求大同,为人类谋永恒,其义至哉!
故道德者,万物之本、万事之主,生命之根、文明之源。
自然之大,天;万物之灵,人;社会之重,国。
由天之道及人之道,由人之道及国之道,天、人、国之分。
由天之道及天之德,由人之道及人之德,由国之道及国之德,道德之体用。
行天之道,方得大道;行人之道,方为正道;行国之道,方成王道。
道德者,非虚、乃实。
万物实存、万般实是、万事实际,故道必实在、德必实行。
道必原则、德必灵活,实事求是、顺应自然、与时俱进,道德之要。
道无极、德无限,唯学唯进、唯实唯应,唯革唯新、唯合唯和,永无止境。
道德无极限、发展无止境,天地万物岂奈何人哉?!
道德者,日常偶为,易也;己所能及,平凡。
然时时处处,难也;日积月累,伟大。
故道德之用,起于知、贵于行、持以恒,有志则竟成。
道德者,非修贤成圣,因天人国皆客观之本体,乃道有必遵、德有必循。
本书非说教之书,更非圣贤之书,乃普世之书,乃道德之本,亦乃天人国之本,一切皆自然。
自然者,万物之大道;道德者,万事之正途;合和者,万象之至境。
自然开放,包容无穷;遵道循德,知行无碍;革新合和,完美无限。
道之至简,德之常忽,实难达境,殊不易也,不亦悲乎!
本书中的道,就是道,是万物自身运行的规则、方法、原理等;德,就是德行,是万物依照其道运行。
万物,是道的本原;道,是万物的属性,道依赖于万物而独立存在。
德,是道的运用,万物遵道的规律运行,德依附道而存在。
道是德的本体、德是道的载体;万物皆有其道,依其道而行为则有其德。
符合其道就是德,所以万物的德,就是万物符合其道的行为。
万物的道与德是统一的。由其道可以推及其有相应的德,由其德可探究其本源对应的道。
有其道却不按其道运行(即有其道无其德),就是缺德,万物就会混乱;没有其道反而按其道运行(即无其道而有其德),那是效仿别的德行,是虚伪的德行;没有其道也没有其德,天地万事万物都不会对,万物也不会正常运行。
天下万物,都必须遵守其道并循沿其德而运行,这样天地万物就会井然有序,万事和谐,国家泰平,人民安居乐业。
道德,是天地的法则,为万物确立运行规律,为天下苍生谋求最美好的大同社会,为地球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永恒,其意义极为重要。
所以道与德,是万物运行的本,是万事发展的主,是一切生命的根,是一切人类文明的源。
自然之中最大的是天;万物之中最灵性的是人;社会之中最重要的是国。
由天之道推及人之道,由人之道推及国之道,这是由从天到人、从人到国的顺序来区分的。
由天之道,推及天之德;由人之道,推及人之德;由国之道,推及国之德,这是因道是本体、德是相应道的具体表现与运用。
践行天的道德规律,才能真正得到最高的、最普遍的道理;践行人的道德规律,才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走的正确的道路;践行国家的道德规律,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美好。
道德,不是虚的,而是实实在在的。
万物是实实在在的、所有情况都是客观实际的存在、所有事情都是客观实际的发生,所以道必定也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也必须依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道)而实实在在的行为(德)。
道是规律必须原则,德是运用必须灵活,一切实事求是,顺应其自然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这才是道德的精要。
道没有极致德没有极限,唯有不断学习、进步,唯有不断实事求是、顺应形势,唯有不断变革鼎新、不断由合至和,就永远不会有止境。
道德没有极限,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没有止境,天地万物又能把人怎么样呢?
道德,日常偶尔遵循很容易,己所能及的做到,很平凡。
然而时时处处遵道循德却较难,日积月累遵循道德,则非常伟大。
所以道德的运用是起于知、贵在行并持之以恒,坚定志向则成功。
知道行德不是为了修贤成圣,而是因为天、人、国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本体,乃是必须遵守其最基本的规律、遵循其最基本的德行。
本书不是以大道理而说服教化大众,更不是修炼圣贤的书,而是普及世人道德之书,是道与德的基本规律,也是关于大自然、人类、国家的基本规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自然,是万物的基本规律;道德,是万事行为的正确方向与途径;合和,是万象的最高境界。
自然之道无比开放,包容无穷无尽;遵乎道循乎德,知与行无障碍;不断革新以至于不断合和,必然趋于无限完美。
万物的基本规律其实就是一些简单的道理,依道而为的德行往往被忽视,以至于就很难达到合和的境界,实际上很不容易,这难道不很悲哀吗!
道,中文古字“①”是由一个“首”部和一个“走”部构成的,本义是供行走的道路,引申为向导,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在中国古代亦指世界万物的本原或本体。
本书的道是指事物的原则、规律、真理、途径、方法等,即事物本身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或者由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引起的普遍规律。
德,中文古字“②”,目下面加心,会意为目正、心正即德。小篆为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最初与“得”相通,意为具体事物得之于道的特殊性质,即合乎道的行为和品德。
德字最早本意是七曜的自然运行轨迹,后引申为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舍欲之得便得德。
本书德的引申义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而作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而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本书之中的德是指天、人、国遵循其道而运行、行为,是天、人、国必须具备的基本德行,这种德行是与天、人、国之道相对应的,并且是由天、人、国所具有的道即规律而自然推理出来的基本行为准则。
天地万物的规律是自然,自然的本质是道德,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合和。万物皆有其道,依其道行则有其德;合道和德则复归于自然。
所以自然、道德、合和,三者密不可分、有机统一,不仅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基础,更是天地万物正常运行的基础。
道德并非宗教,也全非社会伦理,而是智慧的中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根本认识,并由此而延伸出来的、关于大自然规律及人类社会、国家的一系列相关的规范、规矩及要求、措施等。
道昭示一切,德承载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
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感受到、看得到的心性言行,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及存在,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总之,道与德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财富,是中国古代哲学、伦理思想中的一对基本概念,也可以看作是中国阴阳哲学思想的一体两面。
----------------------------------------------------------------
作者强调
一、本书中的道
道是大自然、社会或人类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不带有任何主观性,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道指相关宇宙、天地及万物包括人等一切客观的存在皆有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规律、法则,还包括法律、纪律、公约、协定、规范、方法等。
世间最广大莫过于宇宙,莫大于天,莫大于大自然,所以最高的道就是大自然之道,也就是天之道。
天生万物而后有人,人独立而存在,所以有人之道。
人生存于大自然,所以人必遵循天之道,但同时人又是社会的人,故人之道与天之道内容又有不同。
国单独而存在,必须有其自己的道即国之道,但国也存在于大自然,所以国也必须遵循天之道;同时国由人组成,所以国还必须遵循人之道。
天之道、人之道、国之道,他们之间一脉相承,又是依次递生的关系。
二、本书中的德
本书中的德,均由最高的道——天之道演绎而来,是通过观察大自然运行规律而总结出大自然、人类、国家具有的德行,同样客观存在,也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本书中德是相应道的进一步演绎与具体体现,道是德的本体、德是其相应的载体,道的存在决定相应德的存在,德的存在可以反推及相应道的存在。
天之德、人之德、国之德,三者一脉相承,本身具有依次递生的关系。由天生人,所以由天之德可以推及相应的人之德;人成国,所以由人之德可以推及相应的国之德。
三、中国古代传统的道德观念
在中国及世界文明中,道与德大部分时候合起来理解、运用,并且重在指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是由思想与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伦理等。
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丑德不成其为德,所以德最初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中性。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规律、规范以及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相应于道的有关素养、品性、品质、行为的总称,所以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基本哲学。
儒家后来把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伦理,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正面、积极、进步的价值取向,起着判断行为正当与否、是否合乎时代与社会标准的关键作用。
古代社会中的道德是以善仁、正面、进步、积极等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与德相关功能、规范的全面实施。
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态领域有密切的关系。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观。
作者选注(主要思想来源)
一、《易经》
《易经》是中国传统经典之一,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相传为伏羲(约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8000年)画八卦、周文王姬昌(约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作卦辞即《经》,《传》由孔子所撰。
自孔子赞易以后,《易经》被儒家奉为圣典,称之为六经之首。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如以伏羲画八卦而有《易经》作为中华文明最初的起源,则已经万年有余了。
《易经》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春秋时代的管子曾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万世之国,必有万世之实。”中国文化传承数千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和总结:《易经》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传家宝,更是人类智慧之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二、《管子》
是我国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是中国先秦时期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后代,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而名垂千古。
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三、《老子》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所著,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全书分《道经》、《德经》两篇。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四、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名嘉,字孔父)原为宋国贵族,自其后始有孔姓。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乃儒家之始祖。儒者,人之需也,故儒家之思想以人为基础,进而涉及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
相传孔子周六国而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与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孔子被尊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圣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五、《墨子》
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dí),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过宋国大夫。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六、《荀子》
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荀子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七、《韩非子》
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子(别名:韩子、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韩桓惠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八、《黄帝内经》
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被称为医之始祖,是中医文化史上乃至于世界医学史上最神奇、最伟大的著作,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此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公元前200年左右)。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医书,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不仅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基础,更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同时还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书中最基本的医疗理论基础即是阴阳关系的论述,其阐释阴阳关系之全面、深入、幽微,至今很多仍然是一个谜,还不全然为现在智慧的人类所了解,但却经现代医学与实践证明的实实在在的真理。
序号为古文字的写法,详细的文章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宋斌与自然之道“查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前释道德
下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