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四方天地 ...

  •   第一章四方天地

      在正屋的孙婶向庭院泼第一盆水的时候,西厢房养的鸡已经叫了两回了。
      “叫叫叫,早晚把你鸡舌头揪出来。”孙婶斜楞着眼朝西边小声骂了一句,搪瓷盆里的最后一滴水还没甩落地,她就用湿手抹了把头发进屋了。
      清晨六点钟阳光还没照进来,大院里这时候醒来的只有早起做饭的孙婶,赶早上学的东厢房,还有三只鸡,一条大黄狗和一只瘦狸猫。
      东厢房住的是一家三口,第一个女儿在三岁的时候得了脑膜炎,高烧不退,来不及治就死掉了。不过夫妻二人很快从悲痛中走出来,将全部的爱和教育的欲望叠加在小儿子李航身上。
      李航今年上六年级,机灵、好强,考试竞赛回回拿第一。按他妈妈的话说,他这么有出息完全归功于爸爸的聪明和妈妈的细心。要不是命不好没能有机会深造,父母二人的成就远比今日要好,而他们的孩子自然是跟那些只知道疯跑乱颠的孩子不一样,以后是要出人头地有大作为的。一些路父母已经走过了,就不想让孩子走弯路,过程苦点也没关系,以后定会晓得父母的好。
      这种独到的认知是不需要别人的牵强附会的,事实上也从来没有人这样说,但他们做得仍像给自己的预言那般靠着脆弱又尖锐的锋芒过活,这种锋芒往往不辨是非曲直,由着一时性子,让对方还未靠近就被它泛冷的尖刺晃远了,可怪的是这偏偏对外不中用,越是亲近的人反而扎得越深。
      再说说这孩子吧,小眼睛随了爸爸,而瓜子脸、淡眉、挺鼻梁全遗传了妈妈,这是李航妈值得夸耀的地方之一。
      “瞧我儿子的鼻梁多挺啊,我老家就有说法说:‘鼻梁高,命相好’,这孩子……”大家面面相觑,背地里嗤笑一声:“他们知识分子不是不信这个么。”
      尽管平时聊天都附会着面上功夫,但那是对大人。私底下聊天大家就说,其实这孩子小时候挺讨人喜欢的,一口一个奶奶,阿姨的叫,也爱说也爱笑。后来,不知从哪天起就变得冷漠了,总噘着一张小嘴,不爱搭理人。偶然间他身上闪现了他爸妈的影子,大家才惊觉“孩子还是长大了”,可惜了。
      西厢房是去年刚搬进来的小两口,自己自由恋爱,如胶似漆那劲儿让门口下象棋的大爷们直乐,让东厢房李航他妈捂他眼睛,更是让婶子们啐了一口“忒不害臊!”可人家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生活是自己的,与别人不相干。结婚一年多了,他俩还像刚在一起那会儿那样亲密,上大街了手拉手,回了屋就咯咯笑,笑声在小小的院里充盈了甜蜜,惹得好几个回声才绕回屋,有好几回胡同外的大妈差点到居委会举报他们“伤了风化”,但终是嫌恶地扭过头去指着背影骂。俗话说,床头吵架床尾和,及时再要好的夫妻也有吵架拌嘴的时候,但他们哪回也不是真刀真枪地闹,过不了两天,只要一方服软道了歉俩人就又和好了。
      住垂花门西边的是王三儿和他妈,“王三儿”只是个代号,至于他的本名除了他过世的爸和在世的妈,以及基本断了联系的哥哥以外没人知道,也没人问。王三儿整天啥也不干,只知道搂着他那把宝贝木吉他,坐在门槛上对着大街对着大爷对着野狗唱着大家听不惯的歌。
      他原来是做着工的,可不知受了什么刺激,某一天从床上蹦起来就说要为音乐献身,大家只当他是三分钟热度,可打那以后他还真就一门心思扑到音乐上了,在别人眼里,辞了正式工的他成了不学好不务正业用来教育子女的“典范”。他搞的东西大家也不懂,也不关心,渐渐地他就成了胡同的习以为常的一块拼图。按理说,自己儿子如此“不着调”当妈的应该管一管,但三儿妈实在是怕,不是因为他的脾气硬,而是失了儿子和老伴的痛苦令她再也离不开亲人的陪伴,这个孤苦瘦弱的老太太所求的幸福不多,仅仅是小儿子好好待在他身边,健康快乐便好。这也算是弥补对那个短命儿子的亏欠,三儿打小就和老二要好,出了事都是老二护着他,要不是这样,那年车祸死的可能就是三儿了。也正是自那时起,那场带着胞胎兄弟的淋淋鲜血的可怕车祸给他幼年心理蒙上了沉重的阴暗,往日里一看见汽车,汽笛声便会变作面对死亡的尖叫,自己吓到小便失禁的狼狈模样,以及哥哥临终前的血泪仿佛就在眼前,不断提醒他像个无耻的强盗般侥幸换了兄弟生还的机会,虽未从对任何人说过,那场车祸却造成了他至今无法疗愈的生理缺陷。手心手背都是肉,当妈的只能将母爱连同父爱加倍地叠到三儿的身上,努力护他一生无忧。做父母的,这一点都很贪心。
      吉他的音色像三儿的嗓音一样低哑又富有质感,忧伤而又浪漫。琴弦在指尖下的震动使空气也兴奋地颤抖起来,刚撩拨了一下,声音便无孔不入地传到了无事不议的巷子里。
      要知道西洋乐器和其他带“洋”字的东西一样都很稀奇,不需要人人知道它的用途,只消明白它的昂贵就已经达到了一半目的。嘈杂粗糙的胡同里,人来人往,这样稀罕的吉他他从不让别人碰。清晨里他最爱做的事就是坐在窗户跟前弹着吉他看着大院里的人们起床下地忙活,那时候人的身体都刚睡醒,精神却似婴孩般懵懂自然,身体里散发的睡梦余温和普照的朝气是最独特好闻的味道。窗外是一派安静的欢活景象,而做个旁观者,插手守在边缘,是他。
      他最喜欢住在偏门的那个姑娘。
      姑娘叫小芹,大名顾芹,和姥姥一起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姓名的缘故,除了油烟味,她身上还有一股淡淡的芹菜味儿。由于父母去世得早,奶奶又不要女孩,她上完初中就没书可念了,一直四处打工照顾姥姥。因为早早地辍学,这个身世可怜的姑娘经常被东厢房一家在饭桌上拿来说事,教育小孩子。小芹知道他们瞧不起她,她还看不上他们呢,那些话听见了也倔强地装听不见,有时候撞见他们轻蔑的眼神她就偏要报复似的当众笑着问候这一家三口一句,她喜欢看他们变脸,看他们耍低劣的虚伪把戏自打耳光比什么都有趣。
      小芹一向独来独往,长辈们都夸这个话不多的姑娘是个刚强内敛的女孩子,孝顺拘谨,十分懂事。其实她的外表尽管被打磨得看似波澜不惊,其实心里早就掀起一阵阵腥风血雨,“事后诸葛亮”的计谋和回踩让她既畅快又憋闷,循环往复有苦不能宣,有气无处撒,久而久之,心脏就受了赘累。没有父母的庇护,还要成为这个简陋的家的顶梁柱,她知道自己没有资格顾影自怜发小孩子脾气。面对生活她不得不低头,即使小时候她也曾被举过头顶。

      四月中旬的阳光还是清冷的,像是温柔恬静却提不起精神的女子,伏在人身上不痛不痒的。等到金黄一寸一寸地爬满整个院子,庭院的一半又被影子和日光对半占据时,东厢房传来几声琴声——王三儿起床了。
      孙教授一边系领口的扣子,一边透着窗户往外看,不知道是自言自语还是跟孙婶说:“三儿这孩子,每天这是在弹什么呢。”
      孙婶瞅也没瞅,低头兀自擦桌子说:“哼,都27了,也不找个班上,还让他妈养着呢,整天就知道摆弄个破琴,游手好闲的,我看啊他出息不了。”
      孙教授收回目光对她说:“我看他劲头挺足的,没准真有一天干出什么名堂了呢。”
      孙婶抹完了桌子就进了厨房,可那锋利的话还是破了墙传出来:“哼,我就怕我活着都看不到那一天,靠他那点本事迟早还不得饿死?要是做梦能赚钱,我早就第一个去了,还轮得到他?”
      孙教授抿了嘴不再说了,随即拿了件外套准备出门,孙婶后脑勺长了眼睛:“别穿这件,收音机说今天热,你穿那件薄的去,大不了热了再脱。”然后又钻进了厨房。孙教授就温驯地换了一件,最后整理袖口朝厨房抛了句:“走了。”就去了学校。
      “早啊,孙教授。”第一个问候的是出来接水的小芹,“早上好。”孙教授的回复总是那么简短。
      他是看着小芹从小女孩长成大姑娘的,小时候把她放在膝头给她讲四合院的考究,有时候也讲历史故事,不过小芹最喜欢的还是他讲这个四合院老辈子发生过的事,每次都听得出了神,爸妈喊她吃饭都不应,直到被抱回家抓得孙教授一手口水才消停。
      孙教授是青市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年轻时经常去外地考古,结婚后几年才把重心逐渐转移到教学工作。
      据说刚搬进来的时候孙教授是一表人才、英姿挺拔的青年才俊,至于他身边的那个不起眼的农村女人是他的老婆。住了一段时间之后,邻居们了解了他俩的为人,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孙教授会娶这样一个粗野又小肚鸡肠的女人做老婆。
      谈及此事,他从来只是弹弹烟灰苦笑道:“娃娃亲。”
      小芹刚接了一半水就看见三儿顶着鸡窝头懒懒散散,拖沓着拖鞋出来了,手里拿着牙缸和脸盆也过来接水,她挽了下袖子笑着问:“三哥,今天怎么起这么早啊?”
      王三儿揉了揉眼,表情难看地回答:“啊,今天想去市里一趟,早点起好赶车。”说完没忍住打了个哈欠,想掩住已来不及。
      “你先接吧,我这还有一会儿。”小芹笑了。
      “也成。”
      “你去市里干嘛啊?”
      王三儿刷着牙嘴里含糊不清地说:“哦,我去音像店买磁带去,罗大佑出的专辑终于卖到咱这儿了,我得先占上。”
      “叫什么。”
      “不都说了,罗大佑啊。”
      “我是问专辑叫什么。”
      三儿呵呵笑了一下吐掉嘴里的泡沫一字一句地念:“《爱人同志》。”
      小芹关掉水龙头,把铁桶拎出来,三儿想帮她拎,她没让:“不用不用,我能提的动。哎?三哥,你说你家里都有多少罗大佑的磁带了,他知不知道有你这么号狂热歌迷啊。”
      “害,他现在不知道,以后我肯定让他知道,以后我王三儿的名号会跟他一样红。不说了啊小芹妹子,我得走了,赶第二趟车,可不能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那车三十分钟来一趟。”
      “知道啦。”
      两人背向而行,早上最珍贵的那几分钟就在流水中结束了。
      东厢房一家三口过了十来分钟也出门了,爸爸给李航拿书包,妈妈在后面锁门,住在这儿十来年了,这家人还是习惯将门锁上,不管出去干什么去多久,不管是忘了什么也不会忘记锁门。
      “咔哒“一声,李航妈放下门帘把包挎在肩上,脚踩着小皮鞋也出门了。这双皮鞋是今年他们结婚十周年纪念日,李航爸在市里的大商场给她买的,据说是软牛皮的进口货,得值一百块呢,由此她也一直宝贝得不得了,不是重要日子从不舍得拿来穿。
      今天要开家长会,李航妈把自己从头到脚地好好打扮了一下,如此在那群像极了晚婚晚育的家长堆里(她这样形容)她能获得十足的骄傲和优越感。
      “儿子的家长会不是下午才开么,你怎么这么早就捯饬啊。”李航爸问,李航妈脚也没停地伸手过去拽过他的西服外套下摆,扽平上面的褶皱也恨不得扽平他脸上的皱纹回答:“中午我不回家了,最近有点忙加加班,你就给孩子做点饭凑合一下,或者在外面吃碗面,你们自己看着办好吧。”
      李航爸皱着眉头堆起早衰的抬头纹连连说:“行了行了,别抻了,好好走路。”她闲不下来的手又落到李航的头上:“航航乖啊,我和你们老师好好交流,看看你最近学习怎么样啊。”小家伙“嗯”了一声就把身体向前一倾,脑袋就脱离了那只手的掌控。
      “呀,都七点了,快起快起!”一个尖锐的女人的声音突然响起来——大院里的最后两个人也起了。西厢房的主人起得永远比他们的鸡晚。没有孩子的哭闹,没有父母的管教,这两个年轻人的生活在外人看来是过于懒散自由了。
      这个时候的阳光已经有了些温度,被树枝树叶切割成一片片,一缕缕,一圈圈地漏进来,照在狸猫身上暖洋洋的,让它微睁的眼皮又合上睡了过去,一呼一吸有节奏地打着微弱的鼾息。
      可这俩人不能由着性子再睡了,困是困,但相较于上班来说,他们可不想奢侈到花钱来睡觉。
      “张明亮,你快点别磨蹭了。七点半了!”
      “这不来了吗,别着急啊。”
      收拾了半天,临走前撒了两把玉米粒喂了鸡,这两人也出门了。
      从现在开始,这座城市才开始真正地运作起来。
      小芹不到七点就出去上班了,院里就只剩小芹姥姥,孙婶还有三儿他妈三个女人了。能干什么,上街买完菜,就坐在一起择菜,聊天,才一上午的空,她们就可以让全青市的人打喷嚏。
      这次又是孙婶先开的头:“哎,三儿他妈,你听说前儿个老张的事了么。”
      三儿妈眼也没抬,一心一意地择着韭菜问道:“你是说胡同最东边的那个老张?”
      “可不就他这个老张最出名。”
      “他怎么了。”
      孙婶得意地冷笑一下,兜着故事往前探凑得更近了些,伸出食指来兴致盎然地比划:“就前天啊,老张又去给他媳妇送钱了,刚把钱撂下,还没等坐下呢就被轰出来了,老爷子怎么说怎么求她都不开门啊,就差跪下了。那天闹得那么厉害,你没听着?”
      三儿他妈越听越入迷,韭菜握在手里也不择了,干瘪的眼皮上下一碰,浑浊的眼睛眨眨问:“我耳朵背没听见啊。又被轰出来了?哎,这老张头也是的,都多大岁数的人了,咋还这么作践自己呢。”那个堪破了别人见不得光的秘密的“又”,坠得可怜,重得深沉,又轻得足以毁灭一个人的自尊。
      “我看呐,他那是自找的,他媳妇都不要他了他还上赶着给人家送钱。自己勒着裤腰带过日子,喂得媳妇闺女白胖,就是欠,非要给人家送,也不落个好。除了她们俩,谁看他不可怜啊,天底下就数他独一份。”
      “大姐,这就叫各人有各人的命啊。咱看是一回事,可谁知道老张头怎么惹着他媳妇了。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什么仇什么怨还解不了啊。”
      “那谁知道呢。”
      这时候小芹姥姥颤巍巍地拎着菜篮子过来了,右手拿着板凳,孙婶见了连忙起身扶了她一把,帮她把椅子放在屁股底下,提高了嗓门冲她耳朵边问:“婶子,你咋刚来啊。”
      小芹姥姥打开菜篮子,拿出一把芹菜对她们说:“今儿个市场芹菜快卖疯了,我排了好一会儿的队才抢着。你们看看,这芹菜好不好。本来外面风大我都不打算出来了,可我在屋里就听见你们聊得热闹,就出来找你们待会儿。”
      三儿他妈笑着扯扯小芹姥姥的衣服说:“大姨,今天还冷啊,收音机说今天多少度来着…”
      “20度。”孙婶提醒道。
      “是啊,都开春了,早就不冷了啊,你咋还穿夹袄呢。”
      小芹姥姥也笑了:“我怕冷,受一点风就得感冒,反正也没觉得热,等过两天再暖和点了我就换。”
      孙婶和三儿妈笑笑,接着又迫不及待地扯出了老张头。
      “哎呦…那得多难受啊,平常在胡同里见着了我俩还总说话呢,谁承想竟是他啊。”小芹姥姥皱着脸啧啧叹道。
      “他闺女也不管他了,以前还时常看看他爸呢,现在可倒好,连爸都不叫了,就只知道叫他滚。婶子你是不知道老张每天都吃啥啊,那天中午老史家的儿子找他借梯子可算看见了,一天三个逡黑的馒头就咸菜,就吃干干巴巴的馒头啊,也不知道谁给他做的,还是买的。”孙婶将最后一片烂叶子摔在地上,“我都没见过这么狠的人!”
      “老张头哪里舍得花钱买馒头啊,他会做饭,以前总给媳妇做。”三儿妈哀苦着脸补充道。

      她们嘴里谈论的老张头此刻正靠在椅子上看报纸呢,还是前年的报纸,上面的重磅新闻还是“80次特快列车颠覆事故”“国家发行新版人民币”“电影《红高粱》”…
      他晃了晃剩在瓶底的最后一口酒,一股脑儿地倒进喉咙里,咂啧几下后又扽了扽报纸,接着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沉静了一会儿,三儿他妈抬起眼问小芹姥姥:“大姨,你咋又买这么多芹菜啊,不要钱呐?”
      “这一大把,才5分,便宜吧。一次多买点,留着以后吃,芹菜不爱坏。”
      “这么多能吃的完嘛?”孙婶伸手过去掂了掂笑问。
      小芹姥姥憨笑着拽板凳坐下,没有听见。
      “大姨,我问你呢?”
      “什么呀?”
      孙婶无语又好笑地又重复了一遍。
      “哦吃得完吃得完,我们小芹和我我俩可爱吃芹菜了,这丫头看报纸说啊,芹菜管消化,对身体好,消化也好,我这不肠胃总有毛病吗,她就让我多吃芹菜,还补充营养。”小芹姥姥骄傲的脸上浮现着温馨。
      “你可养了一个好外孙女了。”孙婶语气缓了下来。

      孙婶和孙教授结婚二十几年了,不是没有过孩子。只是在1964年因为发生了一次纠纷,孙婶流产大出血,唯一的一个孩子因此夭折腹中,她自此也失去了生育能力。
      孙教授为此很是自责。
      年轻时可以往外跑,可年纪越大,孙教授就越感觉和妻子的距离越远,有多少次想兴致勃勃倾诉的话和感想全被她或冷漠或无知或刻薄的坚墙拦住了,慢慢地,心里的沟壑已容不下他思想的澎湃,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说的孤寂随着日落就越沉越重。每到半夜躺在床上,他几乎都能感受到浪潮拍打着他的耳膜。窗外的明月在往上升,身体却不断往下沉,而此刻枕边人的梦早就轻盈地飞舞起来,吵得他再也无法入睡。
      孙教授体谅她不能为人母的苦楚,也曾和她商量过想收养一个孩子陪伴他们终老,可孙婶不同意,说不是亲生的孩子怎么也不会亲近的,于是这事也就无疾而终了。因此,孩子一直是她心里过不去的坎。
      院里的人都明就理,也就很少在他们面前谈论小孩子的事。
      清晨人少车也少,不到八点,王三儿就在音像店候着了。等老板开张还有些时间,他一会儿撩起裤脚蹲着,一会儿趴在窗户上朝里看看,满是心急的就是闲不住坐下来。
      等到店老板大腹便便地扭过来,三儿跟见到救世主似的冲过去,老板站住脚瞄着眼前这个有些疯癫邋里邋遢的男人,皱着眉狐疑地问:“你来干嘛的。”
      三儿兴奋到结巴:“我我我…来买歌,罗大佑的新专辑!”
      “哦,消息挺快啊,昨天下午我刚进的货今天才开始卖呢你就来了。进来吧。”
      老板开了店门招呼他进去,自己扭着肥臀进了柜台后面。三儿搓搓手:“老板那个我问一下,您一共进了多少盒啊。”
      “青市第一天卖,保守点,这个数。”老板伸出一只手,三儿乐了:“哟,不少了不少了,现在谁不听罗大佑啊是吧。‘是否来迟了命运的预言,早已写了你的笑容你的心情,不变的…’”
      “停,你快别唱了。你买几个啊。”老板不耐烦地打断他。
      “我买一盒。”老板面无表情地拆开箱子,取出一盒撂在柜台上说:“3块。”
      “哦。”王三儿愣了一下,颤抖的手扣着裤缝滑进兜里去,迟迟不肯掏钱出来。
      老板正在核算账目,余光一瞟把这他的羞怯和迟疑全看在眼里,他扶了下鼻梁上的红棕框眼镜换种语气说:“要我说,这不算贵,毕竟是罗大佑的新专辑是不是?里面多少首歌呢你想,像《你的样子》《恋曲1990》…以后指定越来越火。而且话先说在前头啊,别怪我没提醒你,你要明天买就不一定是这个价儿了啊。”
      王三儿听完咬咬牙还是把钱掏了出来,小心翼翼地数好交付给他。在磁带放他手上时他激动地快跳了起来,还欣喜若狂地亲了一口,封面上罗大佑带着墨镜冷漠地看着他。
      余光瞥见他离开,那个肥胖的男人仍低头核账机械地说了句:“欢迎下次再来。”
      走进大院时,王三儿无以言说的兴奋不减,像是听了场激励人心的演说似的,嘴里一直念念有词,脸上的笑容收也收不住。
      突然感觉有人拍了他后背一下,他才从罗大佑的世界里抽离出来,回头就看见了西厢房的小夫妻冲他笑。
      “哟,什么时候回来的。”三儿也拍了张明亮肩膀一下。比他俩大个两三岁,他们都管三儿叫三哥。
      对方仍在笑:“嗯,我俩进来仨小时了,就等着你呢。”三儿笑了:“快拉倒吧,等我干嘛啊。你们两口子可真逗。”小玉收起笑容可酒窝仍带着一丝笑意,把他手里的磁带一下子就抽走了,说:“等着你听歌啊,嗯?哈哈三哥,我俩还没进院就见你一直搂着这盒磁带呢,都不看路。我看看这是谁啊…又是罗大佑啊。”张明亮也凑过来看,王三儿不好意思地笑笑,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感觉不好意思,但还是忍不住露出卑怯的面容来。
      见他俩专注地看新专辑的样子,他又恢复了骄傲的神情:“这可是我起了个大早排队买来的,人那叫一个多哟,《爱人同志》,摇滚,嘿嘿,你们听过吗。”
      小夫妻微笑着摇摇头,把磁带归还给三儿:“还给你,拿好了,这可是你的宝贝疙瘩啊。”
      三儿又将它在手里摩挲,然后冲他们晃晃说:“走了啊,改天一起听。”
      小玉摇头笑笑冲丈夫说:“三哥可真狂热。”
      张明亮挑眉:“我其实也挺狂热的。”
      “这点有待商榷。”
      两人有说有笑拉手进了院。前脚刚踏进去就看见了婆婆提着包裹站在门外,小玉捏了一下张明亮的手——“你妈怎么不打招呼地就来了?”张明亮用眼神回复——“别问我,我也不知道啊。”
      “妈,你怎么来了,也不提前说声。”小两口撒了手笑脸相迎。
      “我来还要跟你们报备啊。”婆婆面无表情地提起手里拎着的东西说道,“拿着。”随即进了屋。
      婆婆严厉的面孔让小于心里直打鼓,像犯了错的小孩似的躲在丈夫后面跟了进去。
      “妈,这是什么呀,一股草药味。”小玉端来水杯问道。
      婆婆气定神闲地呷了两口水,抬眼盯着他俩看,小玉心里的鼓又被敲了几下。
      “你俩结婚快两年了吧,还没有孩子。是不想要啊还是生不出你们总是给我含糊过去。这次啊,我从你大姑那儿讨来的药方,你们熬了吃,吃完了我再买,不怕花钱,我就不信你怀不上。”
      “妈,我俩身体没问题......”小玉难为情地说。
      “小亮是我儿子我自然知道他没问题,但是你,我可说不准。还是吃了好,吃了又没坏处。”婆婆直勾勾的眼神紧咬小玉不放。
      张明亮看着亲妈快要把老婆生吞活剥了,就连忙打圆场:“哎呀妈,我大姑又不是大夫,你找她要什么偏方啊。我俩真没事。”
      “儿子,你别帮着你媳妇说话了,有病咱不怕,有病治病,迟早都能怀上。你说你俩刚结婚没几天你媳妇就鼓捣着你搬出来住了,邻里街坊的都笑话咱家,你们拍拍屁股走得倒是轻巧,让我遭别人白眼啊?”
      “谁能给您白眼啊...”张明亮忍不住插嘴。
      “你闭嘴,说是不让我管让我省心,我能省心吗啊?这都这么久了还没有孩子别人该怎么说三道四的,你让你妈我这老脸往哪儿放?你说你老姑家的表妹都生孩子了,是个大胖小子,可把她给高兴坏了,前天还抱着孩子来我跟前炫耀呢,你说我看着能不闹心吗?”
      “妈,你又来了,你管别人说什么干嘛,她们一群中年妇女没事凑在一起就爱说长道短的扯闲篇,你搭理她们做什么,我俩挺好的。你有空多关心我姐他们的吧,我表哥的孩子都三岁了还不够你照看的呀,况且我姐这么大了也没结婚的,你该找她谈心去。”
      “说什么混账话!你表哥的孩子再亲是我孙子吗,你自己还没管好还有脸说你姐姐?你姐姐是什么情况,你姐姐学历高,没个能瞧上眼的,就算是有喜欢的,那我也得好好掂量掂量,这么好的女儿可不能下嫁。”
      “妈,明亮他嘴没个把门的您别往心里去。”小玉赔笑道。
      婆婆瞪了她一眼,扭过头去,弄得小玉心里挺不得劲,只好尴尬地端起杯子呷了口水。
      “刚是我错了,但是妈,实话告诉你吧,省得你再催了,我俩这几年根本没打算生孩子,就想过二人世界,等再过几年就让您抱孙子行吧?”张明亮索性敞开窗户说亮话。
      “你听听这像话吗?哪有人家像你们这样自私的,就顾着自己玩乐享福。你告诉妈,是你不想要还是你媳妇不想要啊?”
      “妈,我......”小玉急忙要解释。
      婆婆横眼打断:“我没问你。”
      张明亮也没吭声。
      “你少用那些鬼话来混我,我告诉你,你们两个,年纪轻轻的守点正道,老老实实地生个孩子让我和你死去的爸安心比什么都强,抓紧。我走了。”婆婆委婉地提醒又给予警示的一瞥,下完最后通牒,就要离开。
      “妈,这就走啊,一起吃个饭吧。”小玉起身挽留道。
      “不吃了,我菜都预备好了,你们吃你们的,我来就是想叮嘱你们一声,药别忘了吃。”说完头也不回地往外走。
      “妈,说了我们没事......”出了门张明亮的声音逐渐变小。
      “吃了没坏处!”婆婆行至大院高声回复道。
      在厨房做饭的孙婶瞥见小玉婆婆风火神似的来了又走,语气轻快地感叹道:“真是冤家哟。要说老人说话真没错,‘一物降一物’,年纪轻轻不学好,哼,这回被制得服服帖帖了不是。”说完便快意地掐断发黄的韭菜尖儿摔进簸箕里。
      小玉负气地剜了张明亮一眼,无奈又懊丧地回了屋,张明亮追了进去一个劲地赔罪。

      此刻东厢房的李航一如既往地在爸爸无声的接送下在家与学校往返,而偏门的小芹也如往常那样在闲暇的时候站在饭店柜台手托下巴出了神,突然一声尖锐的玻璃破碎声响使她惊醒,她立刻快步走过去,见几个人面红耳赤地在餐桌争吵,凑近才知道那些人在围观,刚才摔碎的啤酒瓶子就是这场战争的第一个牺牲品。
      一个暴躁的光头男子手拍桌子猛地站起来指着坐在他对面穿西装的男人嚷:“你再说一遍?给你脸了是吧,要不是当初我帮你你能混到现在?现在给我落井下石,你也忒不是东西了吧。”
      玉红小声告诉她酒瓶就是光头摔的,小芹反感地皱眉,看着形势没敢上前。
      在光头潮湿的咒骂的空隙,西装男疲倦地抬起头,像是无心应酬,粗粗的眉毛下闪出锋利的眼神,气氛开始凝重。有时候沉默也可以杀死所有恐惧的无知和无知的恐惧。
      小芹感觉到他在用沉静的力量撼动被光头的热躁烧成的铁板一块。
      西装男掷地有声地说:“我说过,不可能。你做的那些勾当我不会参与也不会帮你。坐下。”光头一脸的横肉气得发抖,鼻孔圆张,看起来像是要打哈欠,黑眼珠像浑圆的墨快要滴下来,油光的头颅好像在冒烟。他提溜着大眼朝四处搜索,挑了邻桌一个称手的玻璃杯,摇晃着胖身躯向西装男走去,嘴里骂骂咧咧的,凶光毕现。而此刻西装男却没有任何反应。
      也许是中了邪,小芹挣脱了玉红的阻拦急忙冲上前去拉住光头高举的胳膊,喊道:“先生,请您先消消气,有什么话好好说,别摔东西啊。”
      光头即将爆发的怒火终于有了第一个棉花地:“你又是什么东西,这儿有你说话的份么,给老子滚,老子可不是这孙子,我打女人!”
      “你再闹事我,,,我就报警了啊。”小芹壮着胆子嚷道,自以为法律对无赖能构成威胁。
      光头本来就不耐烦,听她说报警更是气坏了,甩掉她的细胳膊就要往她脸上砸,这时西装男一个健步挡在前面抓住了光头的胳膊,把小芹拉到身后,大声说:“刘自强!你再混蛋也不应该对一个姑娘动手!还有我说不干就不干,跟情分没关系,这是原则问题。今天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别再来找我,不然我们就派出所见。”
      光头还想冲上去就被围观的几个高大的男人制服了,大家一股脑地都上前啐他。
      西装男依旧镇定地对小芹说:“走,买单。”然后径直走向柜台,小芹愣了一下赶紧跟上去,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结账时候还久久不能平静——手止不住地颤抖。
      西装男笑问:“吓坏了吧,你说你这小姑娘看着年纪不大胆子倒不小,居然敢去拦他。”
      小芹努力扯出一个微笑说:“是有点后怕,但是也不能任由他在饭店闹事啊,不然店长该说我们了…这是您的账单还有小票。”
      西装男结了账。他实在太淡定了,以至于临走不忘嘱咐了一句:“下次可别再做这种危险的事了。”
      小芹站出来鞠了一躬:“谢谢,欢迎下次光临。”起身后她捋了捋散落在额前的头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四处望望,发现光头已经离开了,她的怕才终于得以消解。
      收拾桌子的时候,小芹无意中瞥见了西南角的一桌客人,一个女人的身形轮廓很是眼熟,她仔细一看,居然是李航妈,说巧不巧,在大院都见不着几次面的人,今天在这儿碰见了。小芹继续擦她的桌子,耳朵却不自觉地去留意。
      “张总,您再好好考虑一下,我们给出的条件已经是最大让步了。”
      张总缓缓吐出一口烟,旁边的秘书对他耳语了一下,他点点头对她说:“小方,我的要求并不过分,你们老板要是能同意我们就合作,不同意我再找别家啊。我这还有会要开,先走了。”
      李航妈见他要走二话不说抓起公文包就拦住他:“张总,算我求你了,您在考虑一下好吗,咱都谈了好几天了,您这…”
      “这就是我的考虑。行了啊。”张总绕开她拿着大哥大挎着小秘走了出去。留下李航妈一个人在原地心里五味杂陈。小芹赶紧避开了她,在她看到自己之前先躲开,可惜还是撞见了她的目光,那眼神里充斥着工作遇挫的不悦以及被撞见秘密的羞恁和愤恨,李航妈瞪了小芹一眼提着包也走了。
      今天的饭店真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战火交加,一边酷如寒冰,两边的人都在煎熬,而处在中间的人们要远比他们痛苦得多。每一次风暴的产生不是偶然也不是必然,而是一次次蝴蝶煽动翅膀用了力,在某一天以非常强大的力量爆发出来,无意之中殃及了其他生灵,最后连允许它栖息的花都不剩下一朵。人总是自己制造不安,又抱怨不安。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