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不可破译的密码 ...

  •   #004访谈记录
      访谈人物——姓名:杨文玉 资料可公开 保密等级:公开

      “ 杨馆长,我是《文博之路》的记者,您叫我小魏就行。今天是我来负责记录您与谢忆君老师的采访,请您多关照。”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向我鞠了一躬,看上去有些拘谨。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不要紧张。
      这是战争遗址纪念博物馆成立的第40周年。几个月前,一位旅居海外的知名学者与博物馆取得了联系,向我们捐赠了一件特殊的文物——一个微微生锈的铁匣子。今天是文物正式展出的日子,不论是专力研究那段历史的学者还是对新文物展出十分好奇的游客,都纷纷聚集于馆内,想要一睹这件文物的风采。
      我们联系了那位捐赠者,希望她能在今天的展出仪式上发表一个演讲,但老人却委婉地拒绝了这个请求,我再三争取,她最终只应下了接受一场小小的采访。
      老人到得很准时,她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眼神却十分清明,看上去精神矍铄。我们将采访地点定在了馆内一间十分安静的会客室里,跟随老人一起前来的似乎是她的后人,年轻人在老人落座以后就礼貌地离开了。会客室里只剩下我、老人还有记录采访的小魏。

      在简单地表达了问候与感谢过后,我开始了今天采访的话题:“ 谢老师,能请您谈谈把这件文物捐赠给博物馆的原因吗?”
      老人温和地笑了笑,像是开始回忆起很久远的事情:“ 这个铁匣子是我父亲的遗物。父亲在我31岁那一年离世,到现在已经有34年了。父亲生前嘱托过,说不希望在他离世过后将这个匣子与他葬在一起,所以我小心地将它保存了三十多年。现在我已经垂垂老矣,我想,这段风雨飘摇的历史也许不应当在我的生命结束后永远地沉寂。捐赠到这里可以让匣子受到很好的保护,也可以让它承载的东西真正永恒地流传下去。何乐而不为呢?”
      我再次表达了对于老人慷慨捐赠的谢意,继续问了下去:“ 在10年前,令尊的资料终于被重新发现并证实,他在当时的救国同盟的权力中心潜伏多年,完成了许多令人钦佩的艰难任务,这几乎让当时所有的历史研究者都为之震惊。经过我们的分析,这件铁匣子最晚应当是同盟与学社最后决战时期的东西,可以说,它至少历经了战争与动乱的两次浩劫,但里面的信件与照片却完好无损,实在是非常难得。可以请您介绍一些有关令尊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吗?”
      “ 其实我对于父亲并没有很多的了解。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虽然他对待我与母亲的态度十分温和,但总让人感觉他会与所有人保持着某种距离。在我小的时候,他是一位管理图书的教师。家里会有许多他买回来的、或是从学校的图书馆里借回来的书籍。他默许我去书房翻看,我也对此十分感兴趣,所以那时候我就看了许多有关密码学的书籍——这应该也是我在动乱结束后坚持考学、毕业后留学国外继续钻研这一领域的最初契机。
      “ 父亲对这个匣子的态度像是漠视,但却又十分珍惜。在从一位故人的手里得到这个匣子后不久,他就将它藏进了图书馆的墙壁里。动乱发生后,他的教师职业和曾经生活在都会的背景让他成为了被打击的重心,他担心自己可能挺不过去,所以才把藏匣子的地方告诉了我和母亲,让我们不要忘记。
      “ 我的母亲也曾经是地下组织的一员,动乱期间她本来也要被抓去,但她在被抓走的路上选择了自杀。她是一位有自己骄傲与坚持的女性。父亲在被打断了一条腿后,被派去做了很多年苦力。我因为年纪很小,没有受到太多为难,只是被送到了乡村去改造学习。动乱结束过后,我回到了我们原本生活的城市重新考学,我的父亲则是辗转了多地,最后回到了当年那座图书馆,找回了这件东西。
      “ 在我准备离开祖国前去留学时,来送别的父亲第一次在我面前打开了那个铁匣子,给我看了里面的信件和照片。父亲说,照片里的是他的一位故人,至于信,你们也看到了。”
      我端起茶杯,让说得似乎有些疲倦的老人润了润喉咙,顺便拿起了桌上的文物鉴定资料,向小魏简单地介绍了几句:“ 与其说是信件,就内容来看不如说是一张药方。我们请阅历丰富的中医药专家看过,这封信里记录的几乎都是调理哮喘疾病的药材。至于照片,应当是谢老师的父亲年轻时在军校的留影——这是很宝贵的影像资料。”
      “ 我问过父亲,父亲只说那是照片里的故人写来的家书而已。” 老人放下茶杯,语气和笑意像是在打趣,“ 父亲的资料终于重新面世时,我还曾经研究过这封信——父亲在密码学领域很有造诣,当年更是同盟情报科的中流砥柱,说不定这封信里藏着什么其他的信息。”
      我和小魏都善意地笑了起来,这样的轶事是严肃的采访与沉重的历史之外不失趣味的小小调剂:“ 那么您破译了这封 ‘密文’ 吗?”
      老人摇摇头,云淡风轻地笑着:“ 很遗憾,这封 ‘密文’恐怕不可破译。这位照片里的故人也是,他们与这封信里的内容,或许永远都只能是一个秘密。”

      采访顺利地结束了。
      在老人启程离开之前,我邀请了她到展厅里去看看那件铁匣子,并与之留下一张纪念的合影。
      博物馆为那件历尽沧桑的铁匣子单独开辟了一个小小的角落,随之一同展览的还有关于匣子主人谢泓渊的生前资料的影印。展区的墙壁专门被刷成了深深的红色,灯光也十分柔和,与那位把青春全都献给了潜伏事业的传奇人物的一生做了个小小的呼应。
      我有时也不免感慨,那样一段惊涛骇浪、枪林弹雨般的历史,最终也不过长眠在这小小的一隅,供后来人驻足凭吊而已。
      今天是这里面向游客开放的第一天,许多游人都聚集在这里,听讲解员介绍这件特殊的展品。
      我想让人上前组织秩序,给老人单独留一张与文物的合影,但是老人却轻轻抬手拦住了我。她转过头对身后端着相机的小魏说:“ 小伙子,就这样拍一张就可以。”
      我没有再多言,只是默默地看着身边的老人。她注视着面前形形色色的游人,一双清明的眼睛好像透过人群、透过玻璃、透过那个铁匣子、透过陈旧的照片与信件、透过迷蒙纷飞的硝烟战火看到了什么东西。
      但那对于我们来说,终究不可破译。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