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风过云动惊鹊影 ...

  •   公元前227年,秦国都城咸阳。
      重重殿宇,赫赫威仪。
      秦王嬴政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荆轲手捧礼盒,恭敬而从容地行走在长长的通道上,无尽的台阶后面,是当今最强盛的国度的君主嬴政。
      身后的秦武阳忽然小声说:“荆大哥,可以走得慢一些吗?”
      荆轲没有回头,他笑了:“是啊,走太快了。秦武阳,毕竟还是个小孩子呀。”
      两侧的侍卫呼喝声中,秦武阳打了个哆嗦,但他很快发现,荆轲的脚步放缓了。

      终于到了咸阳宫大殿上,浩大的空间里群臣肃立,鸦雀无声。
      荆轲上前见礼,声音清朗:“燕国使臣荆轲、秦武阳晋见秦王陛下。”
      秦武阳行礼的时候,捧着地图的手抖个不停,他惊恐的发现一切都已完全无法自控。
      透过冕旒,秦王顺着荆轲的视线看向脸色惨白的秦武阳,眼中滑过一丝玩味。
      荆轲微笑解释:“北方粗鄙之人,没有见过天威,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原谅他,让臣替他完成接下来的使命。”
      秦王微微颔首。

      秦武阳被带下去了,荆轲心里一松。
      司仪官大声道:“燕国使臣进献都亢地图。”
      荆轲郑重地再施一礼道:“陛下,都亢地图甚为复杂,请允许下使近前解说。”
      秦王颔首:“准。”
      众大臣心中暗暗称奇,秦王不允许任何人靠近他身侧已有很久了,今天竟然破例。
      荆轲极其恭敬的上前跪下,将都亢地图呈放在书案上,缓缓展开地图,左手虚指图中一处,右手继续推动书卷,突然,寒光一闪,幽蓝乍现,荆轲迅速长身而起,左手抓住嬴政袍袖,右手执起那道寒光,直向嬴政刺去……
      咸阳宫中,顿时风起云涌。

      武德殿殿前的练武场,三名十三四岁的少年正在演习新学的剑法,三人皆是衣饰华贵,穿浅黄色衣服的是秦王的大公子扶苏,穿白衣的是丞相王绾之孙王延,穿蓝衣的是廷尉李斯的小儿子李衡,一众宦官仆从人等随侍在侧。
      眼下是扶苏和王延二人比试,两人斗了半天,不分胜负。
      缠斗半日,王延心下微急,猛下重手,一剑击出,携着强势劲风,向扶苏脸上刺去,扶苏在剑锋逼迫之下,侧身向右躲避,王延左手两指成钩,迎着扶苏双目而去。
      扶苏在电光火石之间,迅速往后退。
      王延亦是身形迅疾,右手后招跟着刺出。
      扶苏在后退之中,身形不稳,仓促之间,全力抵挡,提剑直指王延心口。
      剑气凌厉,王延本应后退暂避,可他心念电转,不避反迎,剑尖也对着扶苏的心口。
      扶苏大吃一惊,收剑,但终究无法避开王延的剑,只能身子微侧,避开心脏,硬接了这一剑。
      众人也是失声惊呼,幸好他们练的剑都未开封,而且剑尖上包了布帛,所以虽刺中扶苏,应无大碍。
      小太监元丰赶紧上来察看:“大公子,大公子,你怎么样,你没事吧,伤哪儿了?”
      扶苏直起身:“我没事。”
      李衡撇嘴:“王延,我们比试而已,你用得着这样吗?”
      王延当时好胜心切,现在已是后悔,被李衡这么一说,更是惶恐,连忙向扶苏赔罪:“大公子,实在抱歉,我……你没事吧?我……没有伤到你吧?”
      扶苏摇头:“我没事。”
      李衡拍拍胸脯:“没事就好。”
      忽然,李衡的家童小卜急急跑来,边跑边嚷:“出大事了,出大事啦!”
      李衡本来心有余悸,此时刚回神,被小卜一叫,又吓了一跳,骂道:“小卜,是怎么了,要你在这儿大吼大叫的?”
      小卜虽是书童,却和李衡亲如兄弟,两人常常背着人淘气顽皮,算得上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所以小卜一贯没大没小,如今带着神秘的笑容道:“各位公子还记得前几天来咸阳的剑客荆轲吗?”
      “荆轲?大王今天不是要接见他了吗?”
      “知道今天在大殿上发生什么事了吗?他,今天刺杀大王……”
      “什么?!”在场众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扶苏虽知道此时小卜尚有心思在这里慢慢卖弄,父王必是无碍,可终究牵挂,对大家欠身:“你们稍待,我去去就回。”说完便向朝阳宫跑去,元丰追上去:“大公子,让我跟着呀……”
      转过九曲回廊,穿过重重殿宇,朝阳宫前,一个高瘦的男子拦住了去路,行礼后说道:“微臣参见大公子,请大公子留步。”
      扶苏见是御医夏无且,回礼说:“夏大夫,我想见我父王。”
      夏无且微笑:“大公子必是因为听说今日咸阳宫荆轲这逆贼刺杀大王的事了吧?大王受了惊吓,这会儿刚歇下。要通报吗?”
      扶苏摇头:“不用了,让父王好好休息。夏大夫,父王没事吧?”
      “没事,只是受了点惊吓,请大公子放心。”
      扶苏点头,遥遥行礼之后,回到了武德殿。

      果然,小卜正和今日一个当值的太监宣奇两个一唱一和地演绎着今日在咸阳宫发生的一切。
      “那个副使,叫什么来着?”
      “秦武阳。”
      “哦,秦武阳呀……他哪里见过大场面,他们燕国那种小地方,和我们秦国怎么比呀。那小子,捧着那个……樊於期的人头,就这么一路抖呀抖的,上了殿。他的脸色,呜,那么白……估计吓得气闷、眼花、脚软、手抖,估计都尿裤子啦……” 小卜边说边比划。
      “就是,就是,你们想想,太子丹拿什么和我们比呀!” 李衡也眉飞色舞起来。
      “那荆轲呢?”王延其实心底里很是钦慕荆轲为人。
      “荆轲居然回头对秦武阳笑了笑,然后就让秦武阳把匣子交给内侍,告诉大王,那小子是吓坏了,接着自己捧着督亢地图,进献给大王。他跟大王说,地图上有什么什么,要亲自指给大王看。大王今天也真是奇怪,以前,他决不会让人靠近他的,这次居然让荆轲到他身边来。”
      “荆轲真是厉害啊,他慢慢的把地图展开来,一点一点……” 宣奇看着众人专注的样子,故意放慢语速,神情间都是得意。
      扶苏眉头深锁,元丰赶紧上前:“李公子?”
      李衡瞥眼见到扶苏的神色,猛然省悟这是在宫里,万不是可以随便信口开河的地方,急忙收敛心神,暗中瞪了小卜一眼,上前行礼:“大公子,你回来啦?”
      扶苏点头:“李衡,王延,今日杂事众多,明日再练吧。”
      李衡王延齐声告辞:“是!”

      出了王宫,李衡吐吐舌头:“唉呀,小卜,就你乱说话。”小卜面上认错,心底不服:“不知道是谁,比我还起劲呢。”
      王延冷笑:“你也够看的啦,没见大公子的眼色?你要有你大哥一半机警,你爹便偷笑了。”
      李衡最不耐烦别人拿他和大哥李由比,当下翻脸:“我自然比不得我大哥进退有度,不过你今天好像比我还自不量力呢。”
      王延也深悔今天好胜心切,差点闯祸,一时默默不语。
      李衡终究憋不住:“唉,你不想知道后来荆轲怎么样了?”
      王延笑:“想!走吧,去会心居,大公子一定在那边等我们呢。”

      入夜,咸阳宫勤明殿内,嬴政怒火滔天,随手将就近的一册竹简掷在地上:
      “李斯,尉缭,寡人要立刻灭了燕国,生擒太子丹!”
      李斯暗暗叫苦,这伐六国的次序韬略他们君臣早已商议定夺,如今忽然要改,岂不乱套?可嬴政铁青的脸色让他实在没有胆量说“不行”,于是,他立即递眼色给尉缭:“你赶紧想法子劝住他呀。”
      尉缭看见李斯愁眉苦脸,心下暗乐,以眼神宽慰她:“放心,我来!”
      尉缭不紧不慢的捡起地上的竹简,恭恭敬敬的放在嬴政身前的书案上,轻声慢语:“大王要即刻就灭燕国?这的确是个好主意。”
      李斯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忙以眼神示意他,奈何尉缭一眼都不看他。
      嬴政本是说说气话,知他们二人必定要劝阻,听尉缭这么说,怒气顿减,好奇心起:“是个好主意?”
      “当然!大王今日为那荆轲屡屡破例,必是怀着惜才之心;没想到他竟然不知好歹,终究还是出手刺杀大王,对燕太子以死相报,分外感人。世人只怕要以为太子丹比大王更得人心,所以这样的人,一定要赶紧除掉他。大王真是有远见啊!”尉缭分析得津津有味。
      嬴政咬牙切齿,心想“很好”,抬眼看着尉缭:“既是如此,那你马上去定攻打燕国的策略。”
      李斯也想:“很好,叫你卖弄,现在看你怎么收场!”袖手旁观,幸灾乐祸。
      尉缭将随身携带的羊皮地图取出来,铺陈在书案上,一本正紧的说:“大王,依微臣之见,既然是为大王报仇而攻打燕国,就必须大获全胜,才能长我国威,所以就将我们要攻打楚国的军队调去,一并由王翦将军率领,必能一举擒获太子丹,如此一来,大王面上有光啊。”
      嬴政奇怪:“那楚国怎么办?”
      “楚国嘛,微臣自有办法,我们先割让十个城池以求两国和睦,互不开战。秦国国富民强,区区十个城池,换来楚国按兵不动,不算吃亏。只是如今倾举国之力攻打燕国,实在要防备楚王这个人不讲信义。”
      嬴政的脸黑了,赌气问道:“那他若当真不讲信义呢?”
      “大王可以仿效太子丹,寻找好的刺客刺杀楚王。依微臣看,楚国的几位公子都不是省油的灯,想来楚王负刍一死,楚国必乱,自顾不暇,哪有余力来攻打秦国?到时候,大王立即调攻燕的军队灭楚,岂不两全其美?”说到这儿,尉缭略作思考,补充道,“只是一时半会儿好的刺客不好找啊。”
      李斯见机,用低沉的嗓音以示沉痛:“若依此计,只怕将来灭楚国时,天下人唾骂秦国背信弃义呀!”
      “那有什么关系?!大王几时在乎过这些虚名?为了灭燕国,杀太子丹,付出什么代价都是值得的。”
      嬴政狠狠瞪着眼前的两个最信任的大臣,他们唱作俱佳,嬴政一时无语。即刻灭燕国,终究只是说说而已,于是只能挥手让他们退下。

      李斯跟随尉缭步出大殿,长吁了口起,叹道:“尉缭,你每次七拐八弯,我可真是如履薄冰啊。”
      尉缭笑道:“刚才你看我好戏,好像很愉悦呀。”
      李斯刚要辩驳,忽听尉缭道:“见过大公子。”
      李斯凝神看去,果然是扶苏,也上前见礼。
      扶苏立即还礼:“李大人,尉大人,扶苏有礼。两位大人辛苦。”
      尉缭一笑:“李大人确实心苦。”
      李斯知道对尉缭只能“不计前嫌”,转而问扶苏道:“大公子是要见大王吧?”
      扶苏点头称是。
      李斯叫来殿前侍卫隋宏,隋宏应道:“请大公子稍等,微臣这就去通报。”

      扶苏颔首致意,过了一会儿,隋宏便出来引扶苏进殿。
      扶苏见嬴政随意的坐在案前,便上前见礼。
      嬴政很是喜爱聪颖而又好学的扶苏:“怎么这么晚还来?”
      “父王,儿臣听说又有刺客犯上,儿臣很担心父王。”
      嬴政微笑:“父王没事。”
      扶苏抬头,漂亮的眼眸中尽是疑惑:“父王,儿臣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法子让天下人懂得父王统一六国、兼济苍生的心意,所以该如何是好?”
      嬴政见他稚嫩的脸上满是老成的神情,不禁莞尔:“扶苏,父王哪里会怕那一两个小小刺客。今日荆轲来行刺,我早有准备,只是实在没想到他的身手竟如此迅捷。放心吧,下次,那些刺客连近身的机会,父王都不会给他们的。”
      扶苏见父亲说得那么胸有成竹,放下心来,见他颇有疲倦之色,就起身告辞:“父王,您早点休息,儿臣告退。”
      “嗯,去吧。”
      扶苏躬身后退,嬴政看着他,忽然道:“扶苏,近日跟着王翦将军练剑,觉得怎样啊?”
      扶苏闻言站定:“父王,王将军说儿臣的剑法有招式,却没有速度和力度。”声音虽无异样,但话语中透着委屈。
      嬴政素知王翦为人,必是将好的地方夸了又夸,缺失之处骂了又骂,含笑劝慰儿子:“王将军说得对,招式练起来容易,可要明白其中的精髓,将应有的速度和力度使出来,非要假以时日、刻苦练习不可;而且你的对敌经验太少,难免少了一份机智灵活。”
      “儿臣明白。所以王将军常常让我和王延、李衡互练攻防。”
      “嗯。那治国之道呢,跟李斯学了这么久,可有心得?”
      “儿臣不敢说心得,只是记住了各家之说而已。”
      “哦?”嬴政忽然有个主意:“扶苏,父王想到一人,你也可以拜他为师,他可以说将各家学说融会贯通,而且还能教你学说之外的东西。”
      扶苏抬头:“不知是哪一位?”
      “尉缭!”
      扶苏眼中闪过欣喜:“儿臣求之不得。”
      嬴政亦笑:“他虽渊博,可够圆滑无赖。扶苏,你性子端方稳重,但终究过于直,所以要向尉缭好好学习。”
      “是,儿臣一定会的。”

      三日后,在咸阳宫的偏殿上,嬴政让扶苏行拜师礼。
      尉缭赶紧谦辞,连称“不敢”,嬴政笑道:“你是嫌不够隆重,要改到大殿上文武百官面前去行礼么?”
      尉缭苦笑:“这个就更不敢了。”
      扶苏含笑,一揖到底:“扶苏拜见先生。”
      嬴政瞥眼见李斯:“李斯,日后你和尉缭两个,要好好教导扶苏,若有懈怠,寡人必严惩不怠。”
      李斯惶恐:“微臣万万不敢。”
      一众君臣都笑起来。
      嬴政又叫了两人上偏殿,众人一看,一个是御医夏无且,一个是尚书卒史赵高,便知道是要论功行赏了。
      果然听到嬴政在说:“那日燕国刺客不自量力,幸得殿上有机智忠心的大臣护主,寡人甚是欣慰。夏无且,那日你将药袋扔向荆轲,迷了他双眼,忠心可嘉,赏上币十镒;赵高,那日你提醒寡人负剑,机智可嘉,赏上币十镒,即日起升任中车府令。”
      两人齐声谢赏,众人都向他们看去,目光中不乏艳羡之意,秦王屡次遇刺,此次的封赏最为丰厚,所以难怪大家刮目相看。
      赵高上前进言:“谢大王深恩!只是当时事态紧急,众大臣均是忧心如焚,微臣能立下这小小功劳,是托大王洪福,‘机智’二字实在不敢当,至于‘忠心’二字,微臣不敢独当。”
      嬴政看了他一眼,点头不语。
      李斯与尉缭飞快的对视了一眼,心中暗暗称奇。
      出了偏殿,众人皆来祝贺尉缭、夏无且、赵高三人,一番客套后,才各各散去。
      李斯扯扯尉缭衣袖:“去喝一杯?”
      尉缭笑道:“正有此意。”

      李斯的车刚到府门口,李衡便从门内跑出来:“父亲,父亲,我想要大哥的‘绝尘’。”
      李斯头昏:“那你大哥该怎么办呢?”
      “父亲有所不知,今日有人送了大哥一匹千里良驹,枣红色的,可漂亮啦。大哥既已有了新的马匹,就将‘绝尘’给我嘛!”
      李斯皱眉:“谁送的?”
      “嗯……”李衡哪记得是谁送的。
      李斯头痛:“你大哥呢?”
      “在里头。”眼见没希望了,李衡的声音早没了刚才的“神采奕奕”。
      “叫他到书房来见我。”李斯的脸色并不好看。

      “谁送的千里良驹啊?”李斯故意强调“良驹”二字。
      李由是李斯的长子,最是聪明,怎能不懂父亲的言外之意。
      “父亲,如今坊间都在传您年轻时的一段掌故,‘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父亲,儿子只是希望完成您的心愿。”李由的声音温和而低沉。
      “谁送的?”李斯抬高了声音。
      “王翦将军的侄儿王宪。他邀约孩儿比试骑射,这是孩儿获胜得的彩头。”
      听到这里,李斯不禁松了口气:“李由,你一向办事稳重,难道不明白收受之间,最易致祸么?难道你想做另一个郭开?”
      郭开受秦国贿赂,导致名将李牧自尽、赵国灭亡,李斯如此作比,李由难以承受,跪了下来:“父亲素日的心意,孩儿自然明白,可父亲有没有想过,福祸相依的道理?如今父亲一味避祸,所以福亦不至。父亲若真安心,孩儿自然也安心,可是李家日后又如何?父亲可还记得《谏逐客书》?在大王心中,我们终究是外人啊。”
      李斯深深注视着李由,思索良久,叹了口气:“李由,你长大了。”
      “父亲,李衡如今随侍在大公子身侧,将来……将来……也许,也许……”李由不敢将所想说出口来,可李斯怎么会不明白,如果李衡能娶秦国公主为妻,那么李家就算是真正为秦国接纳了。将来,大公子扶苏继位,李家后世子孙若能继续与王室联姻,那才真正算是“粮仓之鼠”了,想到这里,不由苦笑:“原来是完成我的心愿。李由,你可想好了,开弓没有回头箭啊。”
      “父亲到秦国的那一天,便已没有回头路了,不是吗?”
      李斯沉吟不语,末了才说:“你先出去吧,让我好好想想。你母亲在门外等了好久,告诉她‘没事’。”
      “是,孩儿告退。”
      李斯独自枯坐了很长时间,才缓缓站起身来,走到书房东面的书架边,执起一卷竹简,打开,抚摸这上面的字迹,六年过去了,心中的感受依然难以描摹,“韩非”二字,重逾千钧啊。

      几日后,李衡得到了他思慕已久的骏马“绝尘”,更高兴的是大哥李由居然要带他一起去郊外狩猎。
      李衡十四岁的小小心脏简直不能承受如此的快乐:“大哥,大哥,我可以约王延一起么?”
      “王延本来就要去的啊。”
      高兴加倍:“那大公子呢,他也去吗?”
      “大公子身份尊贵,不去。”
      兴致略减:“啊,那还有什么人呢?”

      到了狩猎的那一日,李衡才发现,去的都是与李由年龄相仿的“大人”,和自己一样的少年就只有王延,还有一个是王贲将军的表弟韩苓,此人虽说年龄相仿,可却让李衡十分鄙视,自来见过的男子相貌以扶苏为最,可扶苏是男子之美,这韩苓却男生女相,于是,来时的万千欣喜只剩了一半,不悦全挂在了脸上。
      接着,李由他们以要进入猎区有猛兽云云,让三个少年就在外间的林子里休息等待,李衡几乎气昏,不打猎,你带我上这儿来干嘛呀?!可面对着这么多秦国的达官显贵、王孙公子,倒也不敢如家里那般撒泼打滚,眼泪在眼眶里直转悠,总算没有哭出来。
      那边王延也发现上当了,可他此时举目无亲,实在无可奈何。
      小卜牵着“绝尘”,不怕死的在这时候开口:“公子,那我们该做什么呢?”
      李衡恨恨的说:“做什么?找地方坐,休息!”
      小卜找了块大石头,李衡郁郁的坐下,看王延还傻站着,将身子挪一挪,坐得更舒服些。王延的小童阿六见了,大声道:“公子,我去找个更好的地方给你休息。”王延瞥一眼李衡,点头。
      韩苓一直在边上默不作声地看着,直到一个身形瘦小的少年匆匆跑来,韩苓等他喘过气来,便问道:“小豆子,找到地方了吗?”
      小豆子连连点头:“嗯,嗯,按小……公子吩咐的,找到了。公子,我们去吧。”
      “好,带路!”韩苓也不多言,牵着马跟着小豆子往南面走了。
      阿六找了一圈回来,垂头丧气。王延倒笑了,指指遍地的野草:“把草铺厚一点,不比石头软和?!”
      阿六仿佛豁然开朗,很欢快地拔草去了。
      李衡“哼”了一声:“不无聊吗?”
      王延笑:“无聊。”
      李衡挣扎了会儿,终于说:“要不,我们也四处看看?”
      “走吧。”王延大声喊回阿六,四人顺着刚才韩苓离去的方向缓步而行。
      前方不远处便是渭水,远远的看见韩苓坐在水边的高石上,手握鱼竿,似在钓鱼。小豆子忙忙碌碌的似乎是在捡枯枝。
      李衡好奇心起,可又不想被人看出来,只得和小卜打商量:“去问问他们在做什么?”
      小卜巴不得有这句话,应了一声,飞也似的跑去了。一会儿,又飞快地跑回来:“公子,小豆子说他们在钓鱼,待会儿要烤鱼吃哪。小豆子说他们公子烤的鱼可好吃了。”
      时近正午,虽说李由给他们几个留了不少食物,可都是干粮,此时听到有烤鱼,不禁怦然心动。李衡王延对视一眼,就这么冒然上去,还是拉不下脸来。
      但脚步却不自禁地往韩苓的方向移去,到了跟前,没人开口,韩苓直视着水面,装作没看到有这么多人。
      小卜实在是居家旅行必备的搭讪用品,他也没问李衡的意思,便自顾和小豆子聊上了:“小豆子,我帮你捡柴禾吧?”
      小豆子亦是自来熟:“好啊,不过别捡太粗的,不好引火。”
      小卜装作很内行的样子:“可也不能全用细树枝的,不经烧。”
      小豆子噗嗤笑出了声:“哎,你没烧过火吧?粗树枝潮的多,烟多火少,你就乖乖听话吧。”
      小卜居然一点不尴尬:“哦,这样啊,那我和你一起。”两个孩子有说有笑就这么携手“走”了。
      李衡实在没面子,挖空心思想了句话来:“在渭水河边钓鱼,还以为自己是姜太公么?”
      韩苓赏脸看了看他:“哼,我这儿也是愿者上钩。”
      王延哈哈大笑起来:“我们不就上钩了吗?”
      韩苓亦笑起来,郑重道:“我叫韩苓。”
      “王延。”王延知道这是交朋友的意思了,便也郑重自报家门。
      “李衡。”李衡很自觉。
      韩苓撇嘴:“我又没问你。”
      李衡吃瘪,发誓再不和这女里女气的人说话。
      王延挑了个树阴底下坐下,看着水面。李衡尴尬地站着,心里暗骂王延不够意思,连个台阶也不给,赌气找了个远远的地儿坐下。
      几人都不说话,直到小豆子和小卜回来。
      小豆子叽叽喳喳的嘀咕如何生火,小卜继续不懂装懂地在旁边捣乱。
      忽然,垂在水中的钓线浮子动了一下,韩苓稍事等待,动作娴熟的提杆,小豆子连忙跑过来,将鱼取下放在鱼篓里,数了数,高兴地喊道:“小……公子,三条了,够了。”
      韩苓正在装鱼饵,听了这话,瞟了李衡一眼:“嗯,也对啊,反正有人不吃。小豆子,火弄好了没有。”
      “还没有,要不是小卜捣乱,早就应该好了。”小卜真是有口难辩。
      韩苓犹豫了一刻,吩咐小豆子赶紧生火,又问阿六:“那边有片果树林,你去摘些大的树叶子来,越大越好。”
      阿六看了眼王延,得到允许,应声去了。不一会儿,就摘了不少树叶回来,韩苓早将三条鱼杀好洗净,穿上铁条,从包囊中取了盐抹上,小豆子帮忙将树叶密密地包在鱼身上,韩苓赶忙再裹上河底的淤泥,然后拿到火上去烤。
      没过多久,烤鱼的香气便传了出来,夹杂着果叶的清香,在饥肠辘辘的众人心中已非“诱惑”可以形容的了。韩苓看火候差不多了,才把鱼拿下来:“洗手吃鱼了。”
      烤硬了的泥土扒开,香气更浓,叶子去掉,烤鱼皮香肉嫩,真正令人垂涎欲滴。韩苓将鱼递过去:“王延,这条给你,你和小六分吧。”
      王延道谢,接过,鱼并不大,王延微一思索,将鱼从铁条上取下,折成两段,把鱼尾段递给小六,小六用手拿着鱼尾,尝了一口,赞道:“真香!”王延也尝了一口,微笑道:“韩公子好本领啊。”
      韩苓喜笑颜开:“真好吃吧?”转头吩咐小豆子:“快,我们赶紧烤下一条。”
      第二条鱼烤好,韩苓恭敬的递到李衡的手边:“李公子,如果不嫌弃的话,这条你和小卜分着吃吧。”
      李衡原本就眼馋得很,如今人家这么给面子,他哪里还有脾气,讪讪地接过,小卜刚才没吃到就已经郁闷得很了,看到李衡收下了鱼,激动不已,眼巴巴地等着分鱼给他,哪晓得李衡尝了一口之后,竟然说:“小卜,你去向韩公子请教一下,如何钓鱼、烤鱼,待会儿自己烤一条吃吧。”
      小卜垮下脸,哀嚎一声:“公子,你怎么能这样?!”
      那天,后来六人齐心协力,玩得很是开心,直到李由派人找到他们,催促再三,才尽兴回家。

      咸阳城郊,一座房舍依山傍水,正屋里,韩苓跪坐在铜镜前,奶娘正在给她梳头,长长的秀发流瀑一般,光可鉴人,奶娘心中得意:“我们小姐是真正的美人啊。”
      韩苓凝视着镜中的自己,嘴角微弯。
      有人敲门,奶娘应到:“进来。”
      一个须发斑白的男子领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进来:“小姐,这是泉心,是张公子帮您挑选的。”
      “泉心见过小姐。”
      韩苓细细打量泉心,良久,才问道:“你父母呢?”
      “去世了。”
      “还有什么亲人吗?”
      “还有一个妹妹,但城破之日,走失了。”泉心说了这么多话,自始至终面无表情。
      韩苓点头:“既是张公子选的,必是好的。至于你妹妹,大可放心,张公子自会帮你寻找。”
      韩苓转头看着男子:“四叔,你准备一下,我想和泉心比试一下骑马。”
      奶娘疑惑道:“小姐,你骑马才学了没多久啊,别摔着了。”
      韩苓已然站起身来:“奶娘不信我?我不一定能赢她,但也未必会输。”

      换好衣裳出来,四叔和小豆子已在屋外候着,见她出来,四叔便将马缰绳递上,韩苓接过缰绳,左脚踩马镫,极利落的翻身上马,接过小豆子手中的马鞭,那边泉心也整装待发,韩苓招呼一声,两人朝外驰去。
      奶娘大声关照:“小姐,千万小心些啊。”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