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4、叛逆 ...

  •   李治之所以非要立我为后,我觉得是因为他的“叛逆期”到了!
      现代心理学说,当人成长至青少年时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便迎来了心理的过渡期,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他们以成人自居,反对父母把自己当小孩,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这些话完美地诠释了李治当时的心理状态。
      在贞观十七年,他被立为皇太子,虽然那年他已经十六岁,但作为帝王来说,刚立为太子的他刚刚出生;此后六年,跟着太宗学习处理政务的他,应该是一个帝王的幼儿期;后来他登基为帝,虽然登基时的他已然二十二岁,但从帝王的标准来看,他还是一个少年;但毕竟登基时的他已经成年,所以他飞速度过了帝王少年期,迎来了他的帝王青春叛逆期。
      对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些先帝的顾命大臣,李治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将他们视为监护自己的“父母”,自认为已经“长大”的他迫切希望摆脱他们的控制;另一方面,他又像一个小孩一样,渴望得到他们的认同和赞许。
      但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眼里,李治从未长大过。虽然他们一力主张立李治为太子,虽然他们这些年来尽心尽力辅佐于他,但在他们心里,对于李治,他们跟太宗的看法一样,过于“仁弱”。在他们眼里,李治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人选,立他为储,不过是没有更好的选择而已。因此,在他们看来,李治是一个永远都需要他们操心的“孩子”。于是,他们就像天下所有宠溺孩子的父母一样,为李治包办一切——而这正是李治所迫切希望“摆脱”的。
      李治登基之初,踌躇满志,在朝政大事上积极发表意见,当时也的确能得到大臣的附和,为此他高兴不已,觉得自己得到了认同。但不久,他便高兴不起来了,因为他发现拿到朝堂上讨论的事情,大多就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主持下,事先拟好了处理结果,他觉得自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不高兴的他开始找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的“碴子”。但他哪是那些老狐狸的对手,被耍得团团转,若换个人早就放弃了,但李治却是屡败屡战,愈挫愈勇。
      李治的行为在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我也是其中一个。那时我觉得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多好的老头啊,拿着大臣的薪水,干着帝王的活,有这样无私忘我的员工,李治你赚大发了!而且李治你享受着帝王的待遇,只领薪水不干活多好,干啥非要没事找事?再说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他们处理政务多年,李治你初出茅庐,太嫩了,就你那点水平,就别拿出来丢人现眼了,老实看着就是了,别瞎比比。
      若干年后,我才明白,李治是对的。人总是要长大的,家长应该适度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成长和面对困难,如果家长不懂得放手,已经长大的你,要想办法让他们“学会”放手,否则,当年迈的家长倒下的那一天来到时,应该撑起门户的你却没有足已支撑家业的能力,等待你的就必然是“家破人亡”。而“废王立武”就是李治想到的突破点——废立皇后,既是国事也是家事,只有在这样的事情上,李治的意见才不会被无视。
      “废王立武”事件如李治所料,受到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的激烈反对,但以前那种李治一发表意见他们就谈天气、谈风俗、谈娱乐八卦的做法行不通了,只能围着李治转,劝李治改变主意。李治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重视,于是李治便越闹越起劲了。他先是从他的同学亲友中拉了一班人马,跟老头们开辩论会,在舆论上进行较量,在法理上争高下;然后扩大范围,逼朝臣站队表态;同时,他不断想办法挖“老头队”的墙角,终于争取到了重量级人物李勣(建国功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托孤的大臣之一)的支持,而李勣是当朝最高武将,他的支持就代表了整个军队的意见,自此,李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废王立武”最后的结果是,我当上了皇后,不久之后,长孙无忌一派以及其支持者,或发配外地、或免官革职、或家破人亡,李治则完全掌控了朝廷,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帝。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