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

  •   绍治四年四月底,今上下了一道圣旨,宣各异姓王府世子和异姓王府、京师四品及以上官员之家未有官职的子弟,年龄在十二岁及以上、二十一岁以下者,不必参加今年的梅花榜,统一进入东阁听学,所有人员必须在七月底到齐。
      此消息一出,天下大哗,不仅是破坏了陈朝立朝时就制定的梅花榜参加资格制度,更是因这东阁是太子听学之地,东阁大学士是太子府专用讲师,王府和官员子弟进入东阁听学,不知今上有何用意。一时间京师朝野纷纷猜测,一时人心惶惶。陈朝文官最是铁骨铮铮,有骨气而不怕死,看到如此不合祖制之事,自然首先想到的就是劝谏今上收回成命。今上性格执拗,之前的种种事件已经说明,上书劝谏毫无用处,只落下“不闻”二字。京师官员因此整日聚在一起讨论聚众哭谏一事,终于爆发了左顺门事件。
      五月十日,两百余位朝廷大臣在皇城左顺门跪请今上改变旨意。一时间哭声震天,今上命太监传谕大臣们退朝,但群臣直到中午仍伏地不起。六月京师本就炎热不堪,为首者八人因为年迈,中暑昏了过去。此举令其他人更为激动,纷纷冲至左顺门前擂门大哭。今上一向厚待文武官员,令锦衣卫强制将文武官员送回家中,并下令如果还有人在左顺门聚众,来一次锦衣卫强制送回一次。众官员经此一事,也知道了今上的决议无从改变,官员们纷纷缄口,原先还在犹豫观望的官员终于开始往礼部报自己子弟的名单了。

      “殿下,辽王府一行已到达驿站。”听到底下人的通报,燕王从沉思中回过神来,“速把他们接到王府里来。”
      辽王府和燕王府是当今仅剩的两个异姓王府。从先皇开始,一直在进行异姓王削藩,今上一即位,又将仅剩的四个异姓王削至两个,这样的局面使辽王府与燕王府颇有惺惺相惜之感。辽王府因身处关外,因此如果要去京师,如果不是走海路而是走陆路的话,必定要借道燕王府封地北平。因此辽王府从初受封开始,很多事情都是一起行动。这次进京听学,辽王府一行像往常一样先乘车来到北平,然后再和燕王府人员一起,沿大运河乘船从北平到达京师。
      辽王府世子乐恭赵率辽王府一行人在燕王府承运殿拜见了燕王殿下后,燕王府设宴款待辽王府一行,参与赴宴的除了辽王府众人外还有燕王府此次进京听学的官员及其子弟。一时间燕王府万寿堂竟熙熙攘攘坐了近六十余人。
      燕王在宴席上说:“此次诸位进京听学,不同往日。一是不知今上用意何在,二是不知这听学与上京之间的关系。诸多变数,唯有小心。”他转头看向世子朱顺端,又看了一眼乐恭赵,“燕辽两府情同手足,此次一去,唯望两府相互照应。” 朱顺端与乐恭赵站起身来,拱手道:“儿臣(世侄)谨记。”

      第二天,辽王府都指挥使之侄赵瑞在燕王府的御苑看见了朱顺端,便大叫着“哥哥!”一下子扑进朱顺端怀里,“终于见到你了。”
      朱顺端笑着摸了摸赵瑞的头,发现十五岁的赵瑞已经比自己高了:“上个月我成亲,你不是刚见到我吗?”赵瑞认真的看着朱顺端:“我想一直都看着你嘛。” 朱顺端笑着说:“那让我父王给朝廷上书,将你舅舅调到燕王府来好不好?”“不好!”赵瑞的表情凝重了起来,“哥哥,你知道的啊,我父亲为了守护辽土才战死,我舅舅是辽王府的都指挥使,我一生下来,就是要守护辽土的。” 朱顺端说:“这个我当然知道啊,我只是开个玩笑而已。赵瑞啊,你永远都要知道,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责任,不管自己到底开不开心、快不快乐。”赵瑞瞪大了眼睛:“哥哥,你不快乐吗?” 朱顺端笑笑:“不快乐肯定是有的,只不过快乐更多一些。”

      三天后,燕王府和辽王府一行人循着大运河,一路前往京师应天府。颠簸了大约二十多天,终于到了应天府的官道码头。礼部早已派员早早候着,下船收拾妥当后,直接坐车去了两个王府设在京师的驿馆。礼部同时传达今上命令:三天后,各世子穿朝服、各官员子弟穿常服入东宫拜谒。
      朱顺端和乐恭赵虽为世子,但也从未见过太子,更别提两大王府的官员子弟了。燕王府里,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起了太子。翻来覆去也不过是说太子是今上的嫡长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今年十四岁,凡是见过太子的人无一不夸他聪明伶俐,貌若潘卫。一时间太子不禁在大家口中变成了“向往”二字的代名词,无一不想三天后一睹太子真容。
      三天后当他们俯首跪在承乾殿,高呼“太子千岁”后,耳边只听得一声还未变声完全、还带着些许童稚的声音:“平身。”朱顺端抬起头,看到了一张明媚无比却又清新俊逸的脸。说明媚无比,是说他的脸上,不似皇家人那样的阴郁与疲惫,仿佛就像一个十四岁无忧无虑的普通人家的小孩子;说清新俊逸,是说他整个人异常清爽,像是沾染了仙气一般,而这股仙气衬托了他更加好看。朱顺端在心里想,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太子呢?大概是“谪仙”吧,他又默默地低下了头。
      跪在底下的京师官员子弟,大部分都是国子监生徒,其中的两人还被东阁大学士挑中,成为了太子伴读。因此,这六十几人中,只有两人见过太子,很多人在太子那句“平身“过后,抬头看到了太子之后,不禁一时怔住了。
      “本宫长的如此好看吗?”看到很多人怔住了,太子不禁笑着说了这一句。“好一个活泼的谪仙!”太子笑起来的那一刻,朱顺端脑子里猛然蹦出了这句话。
      周围的空气突然变得安静,朱顺端左右环顾了一下,为什么大家都看着他?“燕王世子,你刚才说本宫是活泼的谪仙?”朱顺端一惊,心里想的竟然直接就说出来了吗?他往后看了一眼,果然看到了自家王府的子弟看向他露出了一副“我不认识他”的表情,心里暗叫糟糕,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
      朱顺端只好硬着头皮说:“是的,是臣说的,臣第一次看到太子,故我口说我心,还请殿下宽恕。”太子笑的更开心了:“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你呢。一直听闻燕王世子心直口快,精神充沛,今日一见才发现不仅如此,还清正俊美。”朱顺端愣了一下,才说:“不敢当不敢当。”
      太子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问到:“你的表字是什么?”朱顺端回到:“臣的表字为正轩。”太子说:“那以后我就叫你正轩了。”顿了一下,太子问道:“你是四月刚刚成的亲吗?”朱顺端回:“谢殿下关心,是的。”太子问:“听说是个商家女?”朱顺端说:“是的,是隶属于皇庄的苏州田家。”太子说:“原来是隶属于皇庄的。那我就祝你们早生贵子吧。”这种事情被太子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出来,饶是朱顺端脸皮厚也红了脸:“多谢太子。”
      太子好像是突然想起来了什么一样,对旁边的直殿监太监说了句“赐座”。直殿监太监一挥手,下面的小太监赶忙将早已准备好的坐具放下,众子弟分坐左右两边。
      太子看到大家都坐好以后,将视线转向坐在左手边,看着为首的乐恭赵问:“听说你有个弟弟,封号长阳王?”乐恭赵赶紧拱手道:“臣确实有个弟弟,名叫恭越。”太子说:“原来是叫恭越,表字是什么?”乐恭赵答道:“恭越还未弱冠,还未有表字。”太子说:“原来恭越还未弱冠,本宫常听人说这位长阳王极爱笑,而笑起来有使人如沐春风。真想有机会见一见。”
      乐恭赵刚想答话,却控制不住的咳嗽了起来,太子赶忙对身边的宦官说:“快给辽王世子端杯热茶去。”乐恭赵颤抖着手将杯子接过去喝完,又缓了一会儿才感觉身体舒服了些。他赶紧对着太子深深一拜:“臣殿前失仪,还请殿下恕罪。”太子一挥手:“不碍事,早就听说世子身体不好,此次从沈州至京舟车劳顿一月有余,实在是辛苦了。此后回去务必要好好休养身体。”
      乐恭赵赶忙谢恩。
      太子又看向朱顺端,“正轩,你是不是也有个弟弟?”朱顺端答:“是的,臣有个弟弟,名叫顺立,今年十五岁了,封高阳王。”太子有些可惜的说到:“真可惜,和恭越一样,这次不能来京师,真的好想见见他们。”
      太子说完,还未等朱顺端答话,就对旁边的太监说:“开宴吧。”
      这场晚宴过后,众家子弟正式进入东阁听学。所谓东阁听学,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给太子找了更多的伴读。这次的官员子弟,只有两个是原来的太子伴读,分别是右通政之子宋雨和右佥都御史之孙蒋束。

      众官员子弟在东阁听学,还未过几日,梅花榜就开榜了。今年的梅花榜因为东阁听学的缘故,很多京师官员子弟也并未参加。东阁听学诸位虽未参加梅花榜,但仍可参加梅花榜的开榜仪式。往年梅花榜开榜时都是一副紧张的景象,但今年的气氛好像轻松了很多,因为大家仿佛知道榜首非赵嘉莫属。
      说起这赵嘉,在陈朝可谓是一个传奇。他出身高贵,是内阁首辅赵敏之嫡长孙,十四岁时一篇策论一鸣惊人,传遍天下,无数老成官员看后无不汗颜,直言自己为官数年还不如一介刚留头的孩子对形势看的透彻。因此,各级学校立刻将他的策论作为范文。之后直到今日,其不论是策论还是经义,文章一出便传遍全国,无数学校生徒无一不盼望能有他的才情,也无一不嫉妒他的家世。今上对他赞赏有加,只待他弱冠,便正式授予他官职。
      但说起梅花榜,赵嘉就有些不幸运。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去年他才首次参加梅花榜,但他去年身体不好,生了一场大病,严重影响了发挥,在比试六艺中的射艺时九箭中有五箭脱靶,最终在梅花榜上排名第三,无缘冠军。今上知道他很想拿到梅花榜榜首,为了圆他之梦,于是特地发了口谕让他不用去参加东阁听学。
      每年的梅花榜对于异姓王府和分封在京外的同姓王府子弟来说,是为“上京”。因为每年梅花榜持续两个月,是王府与朝廷青年子弟唯一能全部相聚在一起的时间。两个月的时间虽然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足够有时间发生一些诡谲的事情。毕竟王府与京师的青年子弟身后有着自己的家族,而家族也分别属于不同的利益集团,因此,每年的梅花榜期间,总是弥漫着一种诡异异常的气氛。
      今年因为今上断绝了王府参加梅花榜的途径,参加梅花榜的都是京师官员子弟和国子监生徒,再加上今年赵嘉的状态极好,因此今年的梅花榜被称为十年来最“简单”的一场,因为榜首似乎一目了然。
      在开榜仪式上,因为陈朝的国教是道教,因此有一系列繁琐的道教仪式开进行开场。道教仪式过后,太子向今上陈述了东阁听学的成果,将众子弟做的策论和诗文呈给今上。太子上呈完毕后,今上宣布赐予此次参加东阁听学的王府世子每人一本《大学》和《中庸》,青年子弟每人一本《礼记》。接着梅花榜就正式开榜了。
      因为今年各王府被剥夺了参加资格,因此为了公平起见,梅花榜的名额也从去年的六十六位,改为了今年的三十三位。因为没有王府的参加,今年的揭晓好像是毫无吸引力可言,不出所料的,司礼监太监念到的榜首名字就是赵嘉。

      今年的梅花榜好像就这样平淡的过去了。因为今年太过平淡和平静,坊间开始流传今年的东阁听学是今上为了防止朝廷再生事变,更是为了防止朝廷官员与王府尤其是异性王府勾结营私。甚至还流传出了一种说法是今上为了朝廷安全,以后将不再举行梅花榜,今年是最后一届。
      听到这些传言的时候,燕王府和辽王府众子弟正在一间酒楼的包间内吃饭。朱顺端轻轻地笑了一声,说:“不可能,梅花榜不仅不可能停办,还会越办越大。”辽王府指挥同知之子王昰问:“为什么呀?”朱顺端答到:“先不说梅花榜是我大陈立国时就定下的制度,仔细想一想,如果我们不上京,圣上会对我们放心吗?说白了,每年的上京就好像是一场异姓王与朝廷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众人开始沉默,唯有乐恭赵的脸色格外难看。“殿下,你怎么了?” 王昰抓住乐恭赵的手臂,关切的问道。乐恭赵声音颤抖的说:“我在想,圣上会不会削藩……”
      一时间众人脸色大变。
      “不会”,朱顺端拍了拍乐恭赵的肩膀,“放心吧,不会的。至少……近二十年不会。”“为什么?”王昰问道。“你是指挥同知之子,你还不知道为什么吗?”朱顺端笑着说。王昰低下头,低声说了一句:“我知道了。”赵瑞看他情绪不太对,抓着他的肩膀,问:“你……怎么了?怎么突然就这样了。”
      “我恨”,王昰突然抬头,“我恨为什么有那些蛮夷才能保住我们的王府。我们镇守边关,替朝廷防御北虏,才能留着王府。如果没有北虏,我们辽王府早就被削藩了。可恨!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彻底消灭北虏,可是为什么我们辽王府这么悲哀,我们是寄生虫吗?依附着敌人才能生存。我现在都不知道,还要不要在战场上拼命。”
      “我们燕王府不也是这样吗?如果没有鞑靼,我们燕王府也早被削藩了。我早就明白这一点,但直夏,你听我说”,朱顺端握住王昰的手,“我们活在世上,活着就是为了气节,我大陈立朝二百六十余年无数前辈先贤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做任何事情,问心无愧就好。我们不是寄生虫,敌人才是,是我们做的不够,才让他们寄生着我们残存到了今日。我们的目标是彻底消灭他们或彻底同化他们。我常常在想,即使到那时我们被削藩,那我们也是功德一件,是在为天下黎民百姓谋大福;而对我们自己而言,则是做了一件万世流芳的大事。这样想,何乐而不为呢?”

      经过几个月的相处之后,王府与京师子弟也开始熟了起来。让大家想不到的是,右佥都御史之孙蒋束看着成熟的像个弱冠之人,但实际年龄只有十二岁,让大家都啧啧称奇了好一阵。
      朱顺端和乐恭赵惊觉两人的年龄竟然是此次东阁听学中最大的,可他们也就都只有二十岁,都刚刚成亲不久。两人凑在一起,感叹了一番江山自有人才出,和他们一起听学的子弟们将来一定前途无量。说着说着,王昰从外面进来,听到两人的谈话内容,哼了一声,好像很委屈的样子。朱顺端看到他这个样子,有些奇怪,笑着问他:“直夏,你怎么了?”旁边的乐恭赵却是笑的异常开心:“他呀,自从知道外面这些同学的年龄了之后就心里郁闷,他和我们一样大,都是二十岁。”朱顺端也笑道:“你觉得自己年纪大了?”王昰闷闷的嗯了一声。朱顺端说:“你要是觉得自己年龄大,那我朝的那些白发秀才和举人不得气的背过气去。”王昰还是闷闷的说:“那不一样。”朱顺端说:“年龄大也有年龄大的好处啊。你成亲了吗?”王昰抬起了头:“成亲了。”乐恭赵在旁边说:“他母亲着急的很,今年年初两人就举行了婚礼。比我小几个月,成亲倒是比我还早。”朱顺端笑道:“和我母亲一样。只是她的着急不表现出来而已。”
      赵瑞这时走了进来,略带嫌弃的说:“你们三个一个比一个着急。年初是直夏,三月是殿下,四月是哥哥,你们都这么着急干什么?”乐恭赵喝了一口茶,笑着说:“赵瑞啊,怕你是不知道什么叫小登科呦。”赵瑞的脸一下子红了:“殿下!殿下你干嘛说这样的话?”
      朱顺端看到赵瑞这个样子,只觉得非常可爱,便说:“等你成亲了,你就知道了。”
      听了这话,赵瑞非常认真的看着朱顺端:“哥哥,你喜欢世子妃吗?”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