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当年 ...

  •   嘉泰十九年的隆冬。瑶锦公主萧清晓才出生不久。她的上面已经有了两兄一姐。嘉泰帝因与皇后伉俪情深,竟不设后宫。是以子女单薄。这个孩子的出世,本是让这个帝王之家再高兴不过的事了。
      然而此时的西北边境却传来了战事。
      之前边境的瓦刺因贪中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屡屡进犯于西北边陲的几个小镇,虽未烧杀,却多抢掠,不过当时镇守边关的都指挥使杨起为人骁勇,瓦刺每犯必追,才勉强压制住了他们的滋事。
      但杨起镇的住对方的来犯,却止不住对方的壮大。这几年来瓦刺不断融合西北一些小的游牧民族,逐渐开始强大自己的军事力量,表面上看是不敢经常来犯,实际上却是对边关虎视眈眈。
      果然,嘉泰十九年春,杨起一病不起,没拖几个月就逝于甘州。瓦刺一看时机正好,就趁着朝廷新的都指挥使还未上任,出兵攻关。守关的将士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年轻的守关将领韩维只得临危受命,率领守军拼死抵抗,以待新的都指挥使到任以及才受封的谢大将军领兵十五万前来支援。
      正值此多事之秋,嘉泰帝心中记挂边疆安慰,对于这个才出生的幼女纵然疼爱万千,却也无心力去多加探望。只是在一个薄雪的清晨,匆匆吻了尚在熟睡中的爱女,然后正色对皇后道:“这孩子,以后起名叫清晓吧。冰清玉洁的清,破晓的晓。愿这孩子一生,心如冰清,天塌不惊。又能如天刚亮的时候,慢慢带来希望和光明,佑我军能大破瓦刺!”
      就这样,萧清晓有了一个饱含了父皇希冀的名。
      然而,直到萧清晓一岁了,这场战事还是没有终结。
      瓦刺大概也觉得此次若服了软,必一蹶不振。是以杀红了眼,拼死进攻,倒让朝廷派出的十几万平时耽于安逸、疏忽训练的大军被打的狼狈。虽有谢将军沉着指挥,却也是战局胶着,无法击退瓦刺。
      行军打仗若进入拉锯时期,最容易军心不稳。更何况这十几万大军已习惯了和平安逸的生活,日子一厂,心中更因惦念家乡亲眷而躁动不安。
      谢将军在边关发愁,皇上在帝都担忧。两人左思右想,最后不谋而合的想到了一股同在西本的军事势力,那就是肃州金家。
      金家是早在前朝就定于肃州了。他家祖上本也为游牧民族,向来骁勇善战。百年前金家出了一位当家不仅尚武,还崇文重商。经过他的一番改革,以往奔走于天地间的金家慢慢安居于肃州,将生意脉络遍布中原各地,且暗自培植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刚开始,金家就对朝廷的招安态度颇为冷淡,却也在自给自足的同时庇护了肃州百姓。后来朝廷见招安不成,曾想过强攻。但金家人人习武,各个带兵,手下的人竟比军队还要训练有素,又因金家家底丰厚,他们的人皆是武器精良。更何况肃州城中的金家堡结构精巧结实,固若金汤。朝廷派兵达三次之多,也无法攻破对方家大门,只好悻悻作罢,暗做提防。然而朝廷多年来虽对金家心存戒备,却也慢慢发现金家并未有什么非份之举。只是固守肃州,不问政局,自得其乐。于是,朝代变迁,江山易主,渐渐的,远在帝都的君主们也就慢慢接受了这么一股势力与朝廷并存,井水不犯河水了。
      眼下,瓦刺攻关,十万火急,再从帝都或江南调兵遣将已是不及。何况金家军多年来生活在西北,熟悉地形气候,又日日操练,比起谢将军的士兵,更有利于同瓦刺作战。
      于是,皇上连夜委派使者马不停蹄的奔赴肃州,面见这一代金家当家金大松,阐明大义,恳请其派金家军解朝廷燃眉之急,保边关免遭生灵涂炭。
      金大松生性宽厚,且对朝廷并不反感,是一个懂得“守”的当家人。但他有一胞弟,名柏,却正是年少自大,看不上朝廷之辈。对于来使的恳求,此人先持坚决不帮的态度,后来拉了金大松进内堂商量了半宿后,又忽然态度大变,同意了出兵相助。
      来使见他态度变换太快,心下狐疑,回到帝都后向皇上仔细的形容了当时会面的情形。
      皇上一听,心里起疑这金柏可能有其他心思。表面上却依旧不动声色,一面再派使者前去赞扬金家深明大义,一面暗地里委派江南的广宁王世子萧炽旸率军六万悄悄奔赴边关,以防有变。
      另一方面,边关谢将军的十几万大军有了金家军的帮助后,士气大振,势如破竹,很快就拿下了一战。瓦刺遭此大挫,军心亦有不少动摇,谢将军乘胜追击,不惜悉数派出所有精编的骑兵,然后自己带头和瓦刺浴血奋战了三天三夜,终于成功的剿杀瓦刺那边的主帅,使得瓦刺军如散沙,败走关外。
      然而,谢将军才回到边镇准备与将士们大庆胜利时,就遭到了一部分金家军的伏击,险些命丧黄泉。幸亏广宁王世子及时赶到,才救回了谢将军的一条命。
      众人这才知道,是金家的老二心怀不轨,有心造反了。
      金家军本就势寡,自是斗不过刚从江南赶来的大军和边关谢将军原有的十来万大军的。更何况要造反的是金柏,金大松是一点儿也不知情,金柏的这么一闹腾,最后倒成了窝里反,白白挫了自家锐气。
      金大松联合谢将军和广宁王世子,很快就制住了这个不争气的弟弟。他将他绑了细细一问,才知道这小子是异想天开想先杀了谢将军,然后吞了他的人马,再制服朝廷放在边关的将领,好让金家称霸西北。金大松听的那叫一个气啊,无奈大祸已铸,谋反罪名已成。金家军元气大伤,损伤过半,已再无当年辉煌了。金大松在谢将军等人马的逼迫下,只得亲自诛了自己这个不成器的弟弟,表明归顺朝廷之心,然后又将自己唯一的妹妹送入帝都宫中,以示赤诚。
      此举倒是让皇上颇为无奈。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因为与皇后夫妻情切所以不曾纳妃,但那也多半是因为太平盛世,所牵涉到的利益婚姻少之又少。可现如今金家所在的肃州是西北重镇,他们的兵力虽锐减,但经济实力依旧在握。更何况金大松前番刚刚助谢将军大破瓦刺,却又因其弟谋反而不得以亲手诛之,这连番的变故之下,如若皇上再拒绝纳他已送入帝都的妹妹为妃,恐怕会真真逼急了他,到时候在西北再背水一战也未可知。
      于是,在满朝文武的上书之下、在对江山社稷的考虑之中,嘉泰帝终于纳了此生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妃子,金氏。封号宁贵妃。
      然而,就在大婚之夜,这位宁贵妃就跪在嘉泰帝脚下,泪眼婆娑的道出了自己的苦衷。
      嘉泰帝听完她的话后,渭然长叹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原来,这位金大小姐也是被自家兄长强迫而来的。她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悄悄的和一个金家的侍卫统领成亲了,还怀上了一个孩子。可惜孩子的父亲已在边关大战中牺牲了。这孩子就成了遗腹子。后来她得知兄长要让自己去帝都,曾长跪在金家大厅外三天以示抗议。当时,金大松没有办法,只好也长跪在她面前,苦苦的对她讲了好多关于保全金家的大道理,她在无奈中深深的明白了兄长和金家的难处,这才顺从的来到了帝都。
      为此,金大松暗自除掉了所有知道她成亲以及怀孕之事的人。他还想法子要堕了她的这个孩子,却被她自己拼死逃过了。但是宁贵妃知道,她还有个孩子这件事纵使能瞒过远在西北的哥哥,却绝对是瞒不了皇上的。
      如今,她拼了一生的胆子,以金家为最后的赌注,恳求皇上无论如何放过自己腹中的孩子。她愿意一生在后宫安分守己,做好贵妃的本份,且绝不干涉皇上和皇后之间的事。
      皇上同意了她的要求。不仅如此,他还时不时的就来看望一下宁贵妃,待得她慢慢的显肚了,他的神情中还真有了慈父的影子,仿佛那个孩子真的是他的一般。
      隔年深秋,就在萧清晓差不多两岁的时候,宁贵妃的孩子呱呱落地。
      最得圣上器重的梁老太医对外宣布,这孩子是早产。
      可是那时只有他和皇上皇后还有孩子的生母宁贵妃清楚,这个男孩儿顺产的不得了。
      没过两天,嘉泰帝就赐名“御”于他的“第三个”皇儿。
      宁贵妃头回听到这名字时,先是一怔,然后明白过来什么,苦笑着摇了摇头,就跪下谢恩了。
      御——他是要一生防备她的儿子呢,还是要她的儿子一生护国呢?她永远也不得而知了。就像她同样不明白,为什么他不悄悄把这个孩子送走,然后编个夭折的理由昭告天下;而是要给他一个同样堂而皇之的身份呢?
      只是,当时对一个年轻的母亲来说,她还能每日看到自己的儿子,并且看着他接受最好的教育,享受最高贵的物质,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