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6、第106章: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的失败 ...
-
第106章: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的失败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清朝乞援。清朝派兵进驻朝鲜牙山,日本也同时派兵进入朝鲜首都汉城。不久,起义平息,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中日代表就撤军问题进行谈判。此间,日本不断增兵到8000余人,比起驻朝清军已占绝对优势。
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中日战争开始。朝鲜境内的清军全线败退,1894年9月的平壤战役,清军大败,撤回国内。
1894年9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与北洋水师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决战。北洋舰队损失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1894年10月,日军渡过鸭绿江,攻入中国境内。日本配合以宣传战,发布《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文中将日军描绘成从黑暗的满清统治下拯救中国人民的解放者,号召汉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报当年中国被满洲所灭,剃发易服、扬州十日之仇。但日本并非真正“拯救”中国人民,11月,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屠杀中国居民2万余人。
1895年2月,日军攻陷威海卫,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月,日军攻占牛庄、营口等地,清军辽东全线溃退。
1895年3月,清政府按照日本指定,派李**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人谈判。日本提出苛刻要求,被李**拒绝。李**会谈回使馆途中为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作出部分让步。4月17日,李**遵旨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朝承认朝*独立自主,将辽东半岛、台*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割让给日本;清朝“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增开通商口岸及允许日本人建厂等。
《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因日本占领辽东半岛,阻碍它向中国东北的扩张,便联合法、德两国进行干涉,结果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清朝以白银3000万两将其“赎回”。
日本在中国获得巨大利益,也刺激了列强的欲望,西方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反对签约,要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此后,他们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创办《中外纪闻》,各地也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得到光绪帝重视,他接见康有为,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1898年1月,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变法的施政纲领。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得到各界人士响应。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主要内容包括:允许报纸“指陈利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精减机构,裁汰冗员;鼓励民办企业、设铁铁路矿务总局、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令旗人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倡办实业;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裁减绿营,举办民兵等。
变法一开始,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因此遭到强烈反对。各省掌握实权的督抚也大多抵制变法措施。慈禧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光绪帝试图获得更多支持,邀请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来华当顾问,又请求英国公使相助。光绪帝还亲自召见握有重兵的袁世凯,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和直隶总督荣禄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瀛台,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新政措施大多被废止。康有为、梁启超逃至日本,组织保皇会,颂扬光绪皇帝,继续鼓吹君主立宪。
当时宫崎滔天、犬养毅、以及其他热心□□问题的日本浪人,皆努力撮合同在日本的“兴中会”与“维新派”,希望两党能携手一同造反。戊戌政变直接导致1900年夏维新派与革命党尝试合作,趁义和团事件及八国联军时发动自立军起义。此维新起义失败后,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推翻满清,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清朝亦画上句号。
【品析】
甲午战争前夕,清帝国无论是GDP、财政收入,还是军队数量、军费开支,都数倍于日本,近代海军的总吨位也远超日本。从表面看,清帝国似乎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不是传说中的“弱小”。不仅大清朝野上下充满自信,就连西方舆论界也不看好日本。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没几个真正清楚大清的实力,也许只有李鸿章自己最清楚。日本“以国运相赌”倾尽全力;而大清似乎不当回事,依然把老佛爷的六十大寿当成头等大事。
日本投入战争的兵力达17万,而大清比较有作战能力的就只有十多万淮军,其装备和训练远不如日军。大清的其它军队充其量只相当于地方“□□”的警察或城管,他们对付手无寸铁的人民还行,在训练有素的日本军队面前只能当菜。至于号召人民抗战,这方面日本人似乎做得比满清更成功,汉人不联合日本“驱除鞑虏”已算万幸。再说,随意让汉人武装起来了,清政府岂不是自掘坟墓?日本侵略的外患尚可割地赔款了事,汉人造反起来可是要夺回他们的江山!即使是李鸿章这样被视为“忠心”的汉官,满清也是严加掣肘。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一跃而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而大清则被日本远远的甩在后面,天朝的尊严丧失殆尽,而且遥无翻身之日。大清的一些人终于领悟到“日本胜在制度”,于是放下“面子”,虚心向对手学习,希望找回强国之梦。然而,“传统”并不那么容易动摇,急功近利的改革,激化了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导致改革的迅速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