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圣旨 ...

  •   传得沸沸扬扬楚王来使被害一案,不出三天即告破,监军张理将审案经过整理成册,遣专人上报朝廷,庞统自回右营继续他的新兵训练,而狄青不得不为换防之事替人劳心劳力,弄得狄春颇有怨言,明明是为人作嫁衣还未必能得个“谢”字。

      展昭随狄青左右帮着处理一些军务,同时也用心学习兵法战策,闲时与狄春一同巡查兰州各处防务,偶尔也会遇到庞统率“飞云骑”郊外狩猎,展昭对这人少有好感,能避则避,实在躲不开,只是按军规见礼不多一语,庞统这边似乎也改了性,对他并无为难之处。

      正月刚过,一切看似正常的兰州大营,在接到一道圣旨后,突然涌起一阵风雨欲来的不和谐之音,这份内容为二月初五起兵征讨逆贼拓拔元昊的圣旨,本在营中诸将的意料之中,此外狄青及庞统又各自收到家书,很多不被道及的内情,在家书中写得颇为清楚。

      狄青找庞统商议发兵,庞统以新兵训练不足,天寒地冻不易出战为由,断然拒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种事狄青曾干过,虽不如庞统驳得那么绝决,但也有那么几回随便找上三四条理由阳奉阴违。此次出兵深层原因及目的,两人此时都心照不宣,奈何即便能“有所不受”一时,最终结局仍会以“君命难违”收场。

      ———————————————————————————————————————

      赵祯在拟旨时,曾经饶有兴趣地猜测狄青与庞统接旨后,各自会有什么反应,以这两家在京城内外的根基,近期朝堂上发生那几件事必定会知晓得一清二楚。某些时候,一些外人看来明白无误之事,实际上当事者或与之相关的人才会揣摩出其中真实的意图。

      岁末至年初这段时间,无论是民间还是宫中,都有迎新除旧祭祀先人等习俗,随着新年来临,所有人心情都会放轻松,期待来年好运。这种时候,也是各级官员按官场上某些潜规则打点人际关系的好时机,平日里相互间有个什么来往或是攀个交情的,群臣们还会有些避讳,不愿被人视作结党营私而引来祸事。时至岁末,大家都心照不宣,打着拜年的名义,走动频繁也不会太显眼。

      各地进献的贡品贺礼也在此时陆续进京,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回京述职或为参加新年祭祀大典的各路王侯。皇帝亲政后主持的第一场祭祀意义非凡,因而按祖制须参加的人无不是踊跃前来,以期能给皇帝留下个好印象,当然,凡事总有例外,比如襄阳王赵珏。

      这位王爷已有三年不朝,镇守襄阳这些日子,招募人马聚贤纳士颇有一番声势,自然也引来不少非议,于是干脆连每年进京述职参加祭祀等一概不至。为此事朝臣虽时有弹劾上呈,然而刘后掌权之时,鉴于襄阳王虽有逾越之嫌,论实力不足以与朝廷抗衡,贸然行动反会引起其他各家王侯的戒心,只命楚王赵元佐前往京西南路驻军,挡住襄阳通往京畿的要道。

      当日赵元佐因同情襄阳王之父受太宗迫害至死而假装疯狂,被废了太子之位贬为庶人,赵祯继位后对这位王叔极为尊敬,恢复其爵位以礼待之,并多有赏赐。彼时赵元佐对帝皇之家权力争夺早已心灰意冷,但感念侄儿的一片用心,遂在刘后一力恳请下答应辅佐羽翼尚不丰满的赵祯。襄阳王因父之事对这位堂兄心怀感念,同时也为兵力不济而未能有所动。

      微妙的平衡因年前送入京城的一份奏章或者说是一份通知而打破,赵珏借口八百里洞庭湖水患严重,以至沿湖百姓屡遭劫难为由,公然在辖区内征用十万民工兴修水利,十万民工假以时日训练后便可成为十万大军,如此明显的用意,怎能不叫群臣忧心皇帝震惊。楚王麾下只有五万人马,一旦有变必处劣势,赵元佐思之再三,欲利用年末军队换防之机,不着痕迹地充实京西南路驻军的兵力以防万一。

      对楚王的提议,赵祯也有疑虑,并非怀疑这位王叔的用心,而是宋自开国以来,重文轻武,在兵源和兵力上从来不讲未雨绸缪,加之与邻邦时有争战发生,如今虽与辽议和,但边境上还须保留一定兵力。就在此时祸不单行,党项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并遣使向宋上表,要求承认其合法帝位,朝堂上大臣们群情汹汹,纷纷恳请皇帝拒此要求并出兵讨伐逆贼,眼见西夏战事将起,兵力调动上难免捉襟见肘。

      赵祯左右为难心情欠佳,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身边这些内侍近卫了,个个提心吊胆的不敢稍有差池。其实皇帝陛下的心情欠佳并不只是因为近期政事烦恼,这一点身为贴身总管的夏林一早就看得清楚,自打那人被发配去了兰州,皇帝的脸上就鲜少有笑容,甚至连临幸后宫也提不起性子,能免则免。这一变化引起了刘后的关注,将皇帝召来询问,赵祯自然全盘推到政事上。

      刘后本着多年的从政经验告诉皇帝,太宗曾云:“外患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唯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与西夏交恶迟早的事,战争也是难免的,不过李元昊才继帝位,党项内部尚不能同心一致,即使出兵南下,充其量最多试探而已。西北边境有狄青、庞统等人率军驻守,只要朝廷对西夏做出绝不妥协之意,外加联络吐蕃各部加以牵制,李元昊暂无能力入侵宋境。而襄阳王经营多年,如今又借口兴修水利招募十万大军,反叛之心昭然若揭,若不及时加以阻止,一旦势成,祸起萧墙,只怕到时候,还有其他人呼应,必会危及朝廷的根基。

      赵祯听罢始下决心先解决内乱,假意在朝会上与群臣商议讨伐西夏之事,让襄阳王以为朝廷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他,以慢其心。命楚王将临时招募的百姓借换防之名调回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充实京西南路兵力以应对襄阳王。至于换防何处的军队,赵祯亦作了考虑,襄阳以南的兵力不是不方便,就是令人不放心,还有可能引起赵珏的怀疑,唯有兰州大营内十余万精兵可用。

      既然对西夏战争无可避免,交战初期双方将会以试探兵力为主,狄青与庞统皆是足智多谋,即便只留一半的人马,也足可应付局面,拖上一两年,待解决了卧塌之侧的危机,再与西夏决一死战。皇帝陛下此时想得很周道也似乎很有远见,不过事情的发展往往不是能预见到的,尤其对于才亲政的赵祯而言,有些事或者说有些人并不是他能了解和掌控的。

      换防决定已下,在对象的选择上,皇帝陛下很恶意只取庞统的人马,早在赵祯做太子时就对此人印象不佳。庞吉为帝师,为巩固庞家根基,努力让子女有尽可能多的机会结交未来的天子,庞统也时常随父妹入宫侍驾,每每看到他那恭恭敬敬的外表下,眼里流露的却是毫不掩饰对自己的轻蔑之情,赵祯总觉得心里象扎了一根刺,天家的威仪岂容人轻视?等亲政之日,定要叫你知道什么是为臣之道。

      不过赵祯没有等来这一天,倒是有关庞统只身从军,屡建奇功,由小卒升至大宋最年轻的“飞星将军”的奏折时有传来,赵祯初时以为是庞吉之故,庞统所做的些许小事总是被吹嘘成大功,待后来由暗卫处得到更为详细的密报,始知此人不简单。然而一个不把君王放在眼里的人越不简单越容易生祸端,直至亲政,赵祯心里这根刺不但没除,反而随着庞统在群臣的一致推崇下升任兰州副帅执掌数万精兵而越扎越深。

      只是庞家势大,朝中太师门生弟子遍布各处,庞统在军中也极负威望,后宫又有庞妃深得宠幸,一时之间,赵祯无理由也无办法来除去少年时就积蓄下来的不满。如今借换防之机,削弱一下庞统的实力,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报复吧,反正出面的是楚王,外人看来,完全是朝中两大势力争权夺利的行为,和他这个皇帝没有私毫的关系。

      最早在展昭起程前往兰州时,赵祯曾打算派遣两名暗卫跟随保护,为此专门和大统领周正做了讨论,结果被周正的一番分析打消念头。理由很简单,派去的人如果本领不如展昭,被发现的机率极大,谁也不愿自己被时时监视着,展昭会怎么想不问可知,除非皇帝陛下能要找出两个本领胜过他的。赵祯哀怨地看着大统领,心说别的朕不敢打包票,要在宫中侍卫里找出能和展昭比肩之人,除了那只随包拯去利州的白老鼠,只怕无第二人,因此皇帝很气馁地打消了此念,只派人传了一道密旨给狄青,让他照顾好自己的御猫,并让早先安插在军中暗卫随时传回各类消息。

      兰州军营新年第一份密报在元宵节后随监军张理的奏章一同送到了御书房,通常都是先阅奏章后看作为补充的密报。因此夏林在见到皇帝先拿起密报时,便知那上面的内容一定是和某人有关。“但愿是好消息。”夏林暗自祈求,最近皇宫内气压过低,搞得众人都战战兢兢的。记得以前那人在御前当值,皇帝鲜少有不悦之时,偶尔朝堂上诸事不顺也只会向那人抱怨几句,听他温语劝慰自然就心平气和,皇帝高兴了,身边的人也跟着沾光。

      “大胆。”啪的一声,密报被重重地扔到了桌上,夏林吓了一跳,不知皇帝的怒气所为何来。赵祯眉毛拧起,心里的怒火升到了极点,庞统轻视他这个当皇帝的也就罢了,居然还敢欺负朕的御猫。密报上将展昭到兰州第一日便与庞统所率的“飞云骑”因射俘之事发生冲突描述得很详细,当然由于写的人当时并不在现场,很多细节都是后来听到传闻补充的,或有偏差,但这丝毫不妨碍这份密报的阅读性。

      “传旨……”赵祯才开口又闭上嘴,夏林不解地望着他,不知皇帝要说些什么。赵祯心里苦笑,传什么旨?将展昭召回京还是责骂庞统一顿?这种冲动又愚蠢的做法当然不是皇帝该有的行为。伸手取过张理的奏章慢慢翻看,赵祯的脸上渐露笑意,有人替朕找庞统的晦气,不亦乐乎,夏林见状却更加糊涂,为吗皇帝笑得如此不怀好意幸灾乐祸的。还好那诡异的笑容不久便消失,转成微微点头,赵祯心里感叹,不愧为南侠,以德报怨协助庞统破案,光凭这份善良和气度就值得朕好好怜惜。
      “传高瞻来见朕。”想到就要做到,皇帝的身份大多数时候都非常管用。

      高瞻最近很头痛,自展昭走后,早先隔三差五享受带薪的休假自然没了,还总是见不到皇帝的好脸色,听得最多的就是被指自己有多“笨”。这一点高瞻绝不承认,可皇帝陛下总是要把他和那个人来比较,无所事事时就把当日微服私探遇险之事拿出来翻一遍,来证明他是多么笨多么不会做事不合圣意。高瞻一百个不服气,最多展昭的武功比他高些,性格温顺些,长得更顺眼一些……虽然自己习武多于读书,但侍卫该有的忠心及机敏一样都不会比旁人差,怎么就那么不如皇帝的意呢?

      “朕要你去一趟兰州。”果然不是什么好差事,才过新年又是天寒地冻,被打发去北面更冷的地方。“庞统一案告破,朕心甚喜,命尔前去慰劳一番。”
      高瞻不解:“皇上要慰劳有功之臣,何不下旨枢密院通令嘉奖,臣前往算是怎么回事?”
      夏林一听便明圣意,其实皇上要慰劳的不过是一人而已,朝上论功,怎么也轮不到身为配军的展昭,且要顾及到庞太师和贵妃,不如私下行事来得方便。总之狄青是皇亲,庞统又是国戚,用皇帝私人的名义找个理由送些赏赐并不为过,当然,重点还在于可以惠及真正要赏的某人。

      “朕要你去你就去,哪来这么多费话。”赵祯懒得和被他认为笨得不开窍的侍卫多费口舌,直接摆出皇帝的身份来下令。“一会让夏林准备礼单,明日辰时出发。”
      “哦,臣领旨。”高瞻压下满肚子的腹诽,你是皇帝,吃你家的饭也只好为你办事了。

      当晚赵祯便和夏林一起研究赏赐之物,既要让他的御猫感受到君王的关怀之情,又不能让其他人看了觉得显眼而产生某些嫉妒之心,颇费了一番心思。
      次日,高瞻领命前往兰州的同时,赵祯也在朝堂之上让枢密院正式拟旨,令狄青、庞统率本部人马二月初五起兵征讨逆贼拓拔元昊。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