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6、第 56 章 ...

  •   一家动土,全员帮工,这是申请了修建大棚的二十多户人家经过商议之后提出的办法,也是目前看来非常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新式大棚的骨架上留有很多接口,属于傻瓜式安装,不需要焊点,只需要将钢架钢管插入接口之后,再用大量的螺丝进行固定即可。固定这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高处的固定作业需要捆绑安全锁,由随队来的专业人员完成,但是两米以下位置的固定点却顶多需要踮脚就能够到,有个合适大小的六角扳手就能搞定。所以每一处骨架打好之后,就会由专业工人和村民们共同开始作业。

      农业一直不是个多么赚钱的行当,很多农业政策初衷虽然很好,但是到了“最后一公里”就是推行不开,甚至闹得怨声载道,就是因为,那为了达到要求所付出的劳动力和得到的一丁点回报相比,甚至不如背包出去在工地上干一天的。再加上前几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大热,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各个建筑工地,参与的虽然大多是基础性的工作,但是只要肯稍微用点心思,还是能从里面学到手艺,摸到门道的,所以全村但凡是出去干过建筑工程的,都能胜任这种框架固定的基础性工作。

      专业人员不吝惜指导,村民们一想到最后的受益人是自家,一个个的也舍得下力气,精神头都很够用,速度提高不是一点半点。

      其实这个办法刚提出来的时候,也是遭到了一部分人的反对的,因为自家已经交了粮食,再这么出力气帮着干活,不是相当于给施工队减轻负担,花了冤枉钱了吗?再说了,万一这质量不过关,到时候咱找谁说理去?责任不明确,到时候可是连个“甩锅”的借口都喊不响亮了。

      可是这样的说法,立刻遭到了顺序排在后面的人家的反对。一家的大棚需要四天,即便采取流水作业,各项步骤时间能够同时进行,最后一家也要等到两个月以后才能建好,这中间万一出了点什么变故,耽误了下种的时间,那损失的可都是能救命的口粮!虽说大棚里面通常不会种植玉米、小麦之类的大田作物,但是早一天修好大棚,就能早一天下种,这心里也就才能多一点踏实。

      至于那几家提到的质量问题,虽然确实存在这样的隐患,但是谁家人都不傻,你敢在给别人家干活的时候磨洋工瞎糊弄不出力,总会被有心人看在眼里,到时候轮到你自己家了,自然会自食其果。

      村里人确实不少人都有小聪明,爱占点小便宜,平时乡里乡亲的,不愿意闹得太僵。可同样是因为彼此抬头不见低头见,想要偷懒耍滑的就算想躲也没地方去,现在提前把话给说开了,反而杜绝了各种小心思滋生的可能。

      且说大棚工地这边的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陈钰在家里却也没闲着。时间进入了四月份,温度照往年来讲实在是低了太多,可是就算现在气温有所回升,村里人恐怕也不敢盲目准备春耕。要知道去年就是因为天气热得太早,四月初的时候地温就早早上到了合适的数值,这才有不少村民实在按捺不住,早早将作物种了下去,谁知道下旬一场倒春寒,几乎是损失得血本无归。

      今年大家都吃了教训,不敢行动,但是陈钰清楚地知道,等到四月底五月初的时候,气温会像蹦着高似的,只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就可以从零下十七八将近二十度,直接攀升到零上二十多度。而且往后的几年,不仅年年如此,而且冬天会更冷,升温时速度也会更快,简直到了睡觉时冰封千里,醒过来就春暖花开,第二天就要烈日炎炎的程度了。

      升温直接带来的不仅是冰雪快速融化,还有随之到来的春旱,融化在大田里的雪水,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土地墒情,但是也架不住后续的太阳炙烤和水分蒸发。如果等到那时候再进行大田直播,等到作物出苗了,旱情也就来了,到时候又是一番抢水灌溉的大动作。

      陈钰家有早就准备好的滴灌和微喷灌系统,自家又打了井可以充足供水,倒是免去了与村民争水的烦恼,可是他已经习惯了凡事都要早做打算,打好提前量,万一临到头来出了问题,好歹也有个缓冲的余地。最重要的是,就在刚刚过去的那一年里,无论是村里还是村外,都发生了不少他上辈子根本没有经历过、也没听说过的事情,现在陈钰其实已经不太敢于依赖自己的那点“经验”了。

      丰姚一家四口现在落户岭头村,自然也是能够按照人数分到耕地的,四个人,八亩地,经过内部调整,最后都落在了紧挨着陈钰家现在正在种着的地块。但是从面积上看并不是又真的扩出去八亩地那么多,因为其中有三亩地原来是属于陈钰家的。

      陈钰父母一共留给陈钰七亩地,其中三亩地盖了大棚,加上大棚山墙什么的总共占地面积其实将近三亩半,剩下的三亩半土地陈钰一个人折腾不过来。再加上那些地块在承包下来的时候属于偏盐碱的沙化土地,陈钰父母原本是用来做一些改良试验的,到了陈钰手里也就一直没有认真种。当然也没有任由它们荒着,沼渣、沼液、农家肥、草木灰,一年两轮翻地,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养了两年,那盐碱板结的土地居然真的就半死不活地缓过口气来。

      到了今年重新土地确权的时候,按照每人两亩地的标准,陈钰和傅征就算加起来,那土地也是超标了的。正好丰姚他家要落户,傅征在村委里面一活动,也没费什么事儿,直接就把多出来的三亩地划到了丰姚一家名下,剩下的只要再往外扩一些就是了。反正陈钰他住在村子最东边,再往东往北,那都是饱受村里人嫌弃的盐碱沙化土地,划分时候好弄得很,甚至因为这边的地力实在太差,已经达到了最低等的标准,按照规定,又多给丰姚他家划了一亩半进去。

      当然了,多划土地,自然是要全村通报的,但是村里人但凡稍微懂一点的,一看那边的地块都直摇头,倒霉分到了这样的地块,多得上一点面积也是应该的。

      丰姚家三口半——丰程程刚五岁的小丫头还不知道种地到底是个什么东东,暂时只能算半个——看着土地都有点抓瞎,好在有陈钰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也干脆人家说啥就是啥。不懂技术不可怕,就怕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乱晃,瞎在那指手画脚帮倒忙。傅征上午上班下午回家干活,丰姚则是上午在家干活,晌午去工地转一圈帮帮忙,剩下的老爷子陈光润和小程程全都归陈钰指挥,那当真是让往东绝不往西,让浇水绝不翻地,让陈钰省了老多的心。

      建筑工地那边工程进行得过了半,丰姚去帮忙工作的次数逐渐减少,这一天下午,倒是所有人都在家。下了一个冬天的大雪,院子里修建的蓄水池早就落满了雪,温度持续偏低,雪不会融化,但是通过升华作用照样消失了不少。傅征和丰姚挥舞着大铁锹将整个院子里的积雪整理整理,挑选中间那层既没有沾染风中浮土煤灰,有没沾到地层泥土的相对洁净的那几十厘米雪块,全都堆进了蓄水池。

      堆放完毕之后,傅征甚至举起院子里固定配重用的沉甸甸的大石块,在里面连砸带滚,将松散的冰雪夯实,空出来的空间又可以重新填充一些冰雪进去。等到蓄水池里的冰雪被实实在在地夯平夯实,高出蓄水池边缘的部分被有些松散的积雪堆成了一个小山包,傅征和丰姚又在小山包上覆盖了一层塑料布,防止水分散失。

      等到气温回升,冰雪融化之后,这些都会成为他家宝贵的灌溉用水,即使自家打了水井,却也没有谁会在旱灾时节嫌弃水太多的。

      陈钰正在育苗大棚里带着陈老爷子和陈清华给地瓜种薯浇水。他们两家现在一共有十三亩半的土地,需要种些什么才能满足六口人一年的生存生活需求,陈钰在开了个小会议征询大家意见之后,已经有了明确的打算。

      首先,红薯和土豆都是必须要种植的,在地上作物很可能减产欠收的现在,这两种根茎类作物,那就是口粮数量的最好保障。不过这两种作物因为各种土传病虫害的关系,最好不要重茬种植,所以陈钰今年规划出了五亩的沙土地,三亩半用来种红薯,一亩半用来种土豆。

      另外五亩则准备种植玉米和甜高粱。甜高粱是家里那几张兽口的重要饲料来源,家里养的这种羊耐粗饲,哪怕光啃草也能活,更何况是高蛋白高糖分、营养丰富的甜高粱做成的青饲料呢?去年年底,家里的四只母羊揣了羔子,肉奶来源增加,这饲料需求量也跟着见长,实在是马虎不得。

      玉米的种植面积比甜高粱要小一些,主要是因为虽然从部队手里购买玉米的时候,听说这是最新的耐旱抗病品种,但是想想去年全球大面积减产欠收,甚至绝收的玉米产区,再想想村里其他人田里那小孩巴掌大小的玉米棒子,陈钰实在是没啥信心。

      但是他们村种稻子麦子的本来就不多,去年提前储存的粮食也是按照陈钰和傅征两口人算的,现在又意外多了丰姚一家四口,恐怕支撑不了太久。一想到要全靠土豆地瓜过活,不止陈钰,所有人的胃里都开始反酸,所以这两亩地的玉米还是在所有人的赞同下定下来了。不管能不能长好,只要长出来,能收货,那就是个改良餐桌的念想。
note作者有话说
第56章 第 56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