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9、郭嘉死后,曹操的路线图 ...

  •   曹操的实力强大到比吴蜀总和还强,为什么不能完成统一呢?原因很多,比如曹操没有强大的水军,曹操斗志的衰退,吴蜀各自据险而守等因素。我认为除了很多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是曹操的统一路线图有问题。
      郭嘉生前,曹操统一北方的路线图很明确,目标就是袁绍,其他都是热身。郭嘉主张先扫清其他割据势力,暂不理会割据南方的刘表、孙权以及益州刘璋、汉中张鲁、西北辽东等势力。先扫平袁术、刘备、吕布、张绣等势力,等到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发生官渡之战时,曹操除了割据偏远的势力,基本完成了对中原地区的统一。这样就为曹操一心一意对付袁绍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了实力强大的袁绍,取得了统一北方的主动权,但事情还未结束。
      郭嘉一心咬住袁绍,他认为曹操只有彻底消灭袁氏,才能真正腾出手来解决剩下的割据势力,袁绍不灭,随时可能死灰复燃,让曹操以往的辛劳化为乌有。公元202年,袁绍去世。在郭嘉的主张下,曹操对袁绍两个闹分裂的儿子穷追猛打,直到完全占据河北。郭嘉仍劝曹操追杀逃亡辽东的袁尚,永绝后患才罢休。为此,郭嘉献计,轻兵疾进,速战速决。曹操采纳了郭嘉之计,亲率骑兵追击袁尚,途中遭遇乌桓大军,曹操指挥军队突然袭击,击溃了乌桓,斩杀了其单于蹋顿。袁尚逃往公孙康处避难。曹操按兵不动,公孙康畏惧曹操之威,献上袁尚首级,袁氏至此彻底灭亡。从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到消灭袁尚,曹操为了郭嘉这个路线图用了七年时间。同年郭嘉去世。好象郭嘉就是为统一北方这一路线图而生的。
      郭嘉死后,曹操似乎没有明确的路线图。我认为曹操应该秉持先灭强敌的政策,即:先消灭实力相对强大且更近的刘表、孙权,然后再言及其他,也许在曹操的思想里,灭了刘表和孙权,其他势力可以传檄而定。
      郭嘉之后,曹操有没有统一的路线图,应该说有,就是先刘表、孙权,后张鲁、刘璋。
      我们看一下曹操这一路线图执行情况。引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一、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曹操在邺城挖玄武池训练水军;
      二、建安十三年七月南征刘表;
      三、建安十三年八月刘表去世,刘琮继位;
      四、建安十三年九月刘琮投降;
      五、建安十四年元月,赤壁之战以曹操失败而告终。曹操退回长江以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一开始很顺利,甚至超出了曹操自己的想象,其中发生了一件关键性的事件,即刘表去世。为什么刘表的去世导致曹操南征兵不血刃,纳降刘琮呢?以前探讨过,主要原因在于刘表没有把荆州当成政权来经营,从而没有形成稳定的有执行力的核心团队。刘表这个主心骨一倒,荆州就如一盘散沙,刘琮如不投降,选择抗曹,只会死的更惨。
      让人意外的是,开局大好的曹操在约三个月之后的赤壁之战大败而回。曹操失败的原因综合起来就是两个:
      一、水军不如孙刘联军;
      二、瘟疫流行。
      一个是客观因素,一个是主观因素。至于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史书上记载相互矛盾。我认为既然史书上提到了瘟疫,考虑到古代人们对瘟疫束手无策,它的破坏力很大,所以应是最关键的因素。由于赤壁之战失败,可以说曹操选择的路线图是失败的。在发现消灭孙权、刘备已几近无望时,曹操把目光瞄准了西北的马超、韩遂等势力。为什么曹操放下刘备、孙权,要拿下马超、韩遂。我认为主要原因是马超、韩遂危及曹操对关中的控制,这与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有很大的不同,公孙氏在曹操时期没有染指过河北。关中是曹操的重要后援基地,尤其是官渡之战时,对战争支援很大。而且关中是西汉的政治核心地带,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曹操绝不会放弃关中。马超、韩遂如果占据关中,对曹操的威胁更大。不出意外,曹操再次亲征,平定了西北。
      平定西北后,曹操又把目标对准汉中的张鲁。为什么取汉中?主要是三个原因:一、马超投奔了张鲁,曹操要永绝后患,必须穷追猛打;二、占据汉中,可以稳固对关中的控制;三、刘备夺取了益州,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曹操抢先占据汉中,可以防止刘备抢夺,夺取汉中后,可以威胁益州的安全。从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征讨张鲁,到当年十一月,张鲁率众投降,汉中平定,共用了八个月时间,这是一场没有悬念,一边倒的战争。但屡败的张鲁仍坚持了八个月,足以说明“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战略已无红利可言。
      正在曹操平西北,定汉中的时候,刘备在图取益州。从历史的惯例看,由于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没有把汉中拿在手中,益州难保,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曹操夺取汉中,实际上等于又一次得到了统一天下的钥匙。但这个时候的曹操已不复往昔之乐观进取。一方面随着曹操年纪变老,他的斗志不再象以往一样昂扬,另一方面十年前远征乌桓的凶险,让曹操想起来后怕,不想再冒类似的风险。再则,曹操已经对统一不再抱任何希望,哪怕重大机遇再次降临,他都不想吃这样的苦,冒这样的风险,主要是他信心受到赤壁之战的沉重打击。不想再拼命斗狠,曹操在做什么?他主要把精力放在加快代汉步伐上,为传接班做好基础工作。
      所以,当司马懿、刘晔等人劝曹操趁刘备新得益州,立足不稳之机,急速进军益州,有很大的可能夺取益州,但曹操说一句“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回绝了,也因此而浪费了一次良机。
      后来,局势的发展,让曹操明白,天下争衡不是放弃就可以停止。曹操不去夺益州,刘备却来夺汉中,原因很简单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光有益州,没有汉中,那么益州也不安稳,何况夺取汉中可以威胁关中,所以刘备必须夺取汉中。
      曹操夺取汉中后,次年二月,回到邺城,同年五月,他逼迫汉献帝封他为魏王,取代汉朝只是时间问题。至于汉中,曹操一方面封赏张鲁及其部下,封赏之重创下了记录,张鲁食邑一万户,远超曹操的元勋功臣,仅次于曹操本人,曹操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收拢汉中人心,鼓励降者,另一方面曹操留夏侯渊镇守汉中。这样一来,曹操认为汉中已安排妥当。但,曹操实际上已经分兵了,这就给了刘备可趁之机。
      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和曹军经过两年的艰苦鏖战,刘备斩杀夏侯渊,夺取了汉中。等曹操赶到长安想夺回汉中时,刘备据险而守,曹操只得退兵。
      如果说赤壁之战前,曹操尚有一个不完整的统一路线图,那么赤壁之战后,曹操事实上放弃了统一,无从说统一路线图,但他在实际征战中,险些歪打正着找到统一路线图,只可惜因曹操本人斗志下降的原因放弃了。
      在《得秦蜀者得天下论》一文中,提到了中国历史上一条统一的路径:夺取关中,后取益州,再东进统一全国。曹操夺取汉中时,距离这一路径一步之遥。他的谋士们也并非没有看到,只是曹操没有采纳。郭嘉死后,曹操的谋士仍然很多,谋略与郭嘉相当者也不少,如贾诩、刘晔、司马懿等人,但贾诩倾向于保守,而刘晔、司马懿,曹操又无法象郭嘉一样信任他们,所以他们虽然提出了良策妙计,曹操也未必采纳。
      然而曹操终究是曹操,他发现刘备把主力放在汉中,进攻无效时,他把突破点放在刘备力量相对薄弱,由关羽镇守的荆州。这次主动作为与统一路线图无关,但最终却给了曹魏又一次统一的良机。
      所以,刘备遇到曹操棋逢对手,虽然得到了汉中,却随后,付出了失去荆州,失去关羽的代价。总体而言,刘备并没有真正战胜曹操。也可以这么说,刘备有统一路线图,但有曹操及其奠基的魏国在,梦想虽美,实现不了。曹操没有统一路线图,他走一步,打一步,在接近找到路线图时,他犹豫了。他的犹豫就是刘备的机会,刘备再次破坏了曹操的大好机会。有刘备在,曹操也无法实现统一。
      曹操以荆州为突破口,扰动三方关系是非常成功的。一方面曹操清除了自己的危险,毕竟关羽一度给了他恐惧感,甚至为之迁都的地步,另一方面,让孙刘双方从此成为仇敌,双方之战一触即发,曹操可以从中渔翁得利。统一的前景又一次摆在曹操面前,可是曹操却去世了。曹丕把机会给错失了。曹操注定一生忙碌,一旦想闲下来就会造成失误。但他的忙碌,只是东应急,西扑火,由于没有一张适用的统一路线图,曹操瞎忙活了太多时间。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