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7、东吴战略的旗手鲁肃 ...

  •   从三国史看,笑到最后的魏、蜀、吴三家,无一不是战略上明晰,适身对用,可操作性强,其余的,强大如袁绍,存在时间久如刘焉、刘璋父子,无一例外都归于灭亡。曹魏的战略大家是荀彧,蜀国的战略规划者是诸葛亮,东吴战略上的旗手毫无疑问是鲁肃。
      鲁肃向孙权推出了东吴的第一个战略,也有人称之为“塌上策”,其意义与蜀汉的“隆中对”相似。
      鲁肃是这么说的“昔高帝区区欲尊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尤昔日之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无自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一席话主要议题有三方面:
      第一,如何评论当时的局势?这里不可避免地提到曹操,因为官渡之战后,曹操是最大的势力,加上他已抢先“挟天子以令诸侯”,故而从孙权的角度出发,效仿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搞尊王攘夷没有操作性。
      第二,分裂割据局面的基本走向。鲁肃认为汉朝经过这么多年沉沦,已经没有复兴的可能,同样的曹操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被消灭。但孙权可以鼎足江东,坐观成败。
      第三,孙权的主观能动性。鲁肃认为孙权完全可以趁北方仍在争战之机,埋头苦干,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最终目标是全据长江,打下将来与曹操对峙的资本。
      鲁肃的战略,任务是全据长江,目标是与曹操搞南北朝。
      为什么战略这么重要,实质上是因为战略指明了方向,可以集中人和物的资源,劲往一处使,少走弯路,达到最佳效用。那么鲁肃的战略到底高在哪里?我认为可以用九个字总结:首创、可操作、适身对用。
      一、首创。这个战略在历史上是鲁肃第一个提出,这本身就不简单。就这一点上看,超过了荀彧,因为荀彧提出的以兖州为根据地以及挟天子以令诸侯两大战略都不是首创,一个是借鉴前人,一个是有人先提出,但最后决定时荀彧起了很关键的作用。诸葛亮的《隆中对》倒也是首创。而鲁肃的首创与诸葛亮不同,鲁肃的首创实际上指明了后来南朝的方向。
      二、可操作。单有首创,没有可操作性等于零。鲁肃的战略实质上指明了孙权的发展方向,向北是曹操,向东是大海,向南是蛮荒之地,唯有向西,剑指刘表,才有实际意义。而这个时候还有有利的方面,就是北方的曹操虽然强大,但无暇南顾,孙权正好利用这个时间点实施这一战略。
      三、适身对用。有了首创,有了可操作性,还要有可以执行这个战略的人。同样的战略,在孙权这里会视为至宝,在刘表那里却很可能不受待见。要孙权统一天下,他不敢奢望,但与刘表相比,他愿冒险抓机遇,希望尽可能扩大势力范围,不愿意固步自封。所以确立了战略对孙权很重要,从此孙权不再迷惘,有了着力的方向。
      我认为有了战略的孙权与孙策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如果说孙策的创业是处于自发状态,那么孙权确立战略后就进入了自觉状态。
      这一战略从提出到实现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那么是不是意味着鲁肃提出战略时间太早了,这个战略也不实用?我认为恰恰相反,正因为完成这一战略很难,才需要尽早谋划,同时在实现这一战略过程中倒逼出另一个战略:联刘抗曹。
      自古以来,联盟的策略,都是扯皮的策略,鲁肃本人也因为是联刘抗曹战略的首倡者,身体力行者,坚定维护者,而备受东吴高层,尤其是孙权本人的诟病。
      当然不可否认,没有鲁肃适时提出“联刘抗曹”的建议,并使之成为战略,孙权能否继续存在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联刘抗曹”是孙权的生存战略,而“塌上策”是孙权的发展战略,没有生存,何谈发展?鲁肃能够及时从“塌上策”构想的南北朝切换为三足鼎立,非常不简单。因为被孙策、孙权兄弟视为支柱的两大人物周瑜和张昭都没有能提出这样的战略,足以说明鲁肃在战略上超脱于二人之上。
      为什么鲁肃会提出“联刘抗曹”的战略?说穿了因为两个因素:一、孙权没有完成全据长江的战略,没有搞南北朝的基础。二、曹操南下,刘表去世,刘琮降曹,一系列始料未及的变故不但震撼了孙权本人,也击打着东吴贵族阶层,东吴随时会因外部压力而割裂瓦解。怎么办?抱着老皇历没有用,只有面临新问题,出台新办法。那么鲁肃为什么主张与刘备联盟抗曹,而不是其他势力呢?这又是鲁肃高明之处,当然也有机缘巧合的因素。有四个因素:
      一、鲁肃在危急时刻见到了刘备,双方有了进一步合作的可能。
      二、刘备名气很大,在荆州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有阻止荆州完全投向曹操的可能。
      三、刘备本身也把联孙抗曹预定到战略的高度。
      四、刘备是支潜力股,孙权是要找帮手找盟友,不是拉人凑热闹。
      鲁肃出使荆州时,恰逢刘表去世,他们也是抱着打探消息,试试看的心态上路,什么战略之类完全没有影子,走一步,算一步。从后来的结局看,鲁肃此行非常关键。不但救了孙权,还救了刘备。
      联刘抗曹是没有错的,问题是击败曹操后,如何确定孙刘双方的关系?利益如何分配?后来这个成为一笔糊涂账,也是孙刘矛盾的根源,为什么亲手促成孙刘联盟的鲁肃无法阻止孙刘之间矛盾积累,直到最后总爆发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孙、刘双方战略上在荆州存在重合,而荆州本身也是战略要地,谁都不愿意让步,和平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只有爆发战争。
      二、赤壁之战后,双方利益分配关系没有理顺,孙权自认为出力最多,获得的地盘更小,刘备则认为再不抢地盘,就会错失时机。
      三、刘备不是一般的潜力股,他的目标远大于孙权,他谋求的是兴复汉室,统一全国,不愿意做偏安一隅的割据者,和孙权相比,志向不同,对孙刘联盟的态度也大不相同。曹操南下,危急之中,刘备选择联盟抗曹,一旦刘备强大起来,特别是地跨荆益二州后,刘备根本就不把孙权当回事。
      孙刘之间的矛盾是战略利益冲突下的矛盾,鲁肃根本就无法解决,同样的道理,刘备阵营坚定主张孙刘联盟的诸葛亮也没有办法。周瑜死后,鲁肃继任,在他主导下,东吴把从曹操手中夺下的南郡借给刘备。之后孙权看到了刘备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先是占据了益州,后又在汉中之战中击败曹操,夺得汉中,不到十年时间,实力超过孙权。刘备居上游,对孙权的威胁甚至超过了曹操,镇守荆州的关羽更是咄咄逼人,对鲁肃而言,除了两大战略进入两难境地,还无法让孙、刘双方矛盾得到化解,荆州问题由鲁肃来解决,他力不从心。因为从联盟到仇敌,从联盟到战争,鲁肃这里根本没有预案。他不愿意看到或放大了孙刘决裂的风险。
      局势怎么走?最终还是取决于曹操。刘备的崛起,尤其是从曹操口中虎口拔牙,夺得汉中,几乎让曹操那句名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成为现实。因为曹操进入生命倒计时,而刘备似乎仍然精神抖擞。在曹操的预期,最大的希望不再是灭孙、刘统一全国,而是顺利把基业传承给曹丕。很明显刘备成了他最大的敌人,为了打倒他,哪怕抑制刘备的势头,对曹操而言,没有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包括联合孙权。
      孙权这边,鲁肃死后,几乎形成共识,东吴必须全据长江,为此不惜与刘备撕破脸。曹操当然知道孙权的想法,他把目标对准了关羽,从于禁到徐晃,甚至曹操自己也准备亲征。这一系列动作,既让孙权放下了曹操的威胁,又可以尽心尽力来解决荆州的问题。在吕蒙指挥下,东吴施了一系列障眼法,让关羽认为东吴不敢动手。后来吕蒙搞了一场“白衣渡江”的好戏,兵不血刃占领关羽据守的地盘,实现了孙权确立了二十年之久却未实现的全据长江的战略,此时距鲁肃去世仅两年多时间。失去荆州的关羽很快溃败,不久被杀。
      实现了第一个战略的孙权,第二个战略却破产了。所以就孙权而言,全据长江,考验还没有结束,他将面临又一次重大的挑战。孙刘争斗的结果,只是让曹操渔翁得利。为什么对孙权而言,无论怎么样,危险仍然高企这个问题不但困扰这孙权,恐怕连战略制定者鲁肃也无法解答。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找答案:
      一、荆州是孙、刘战略的交叉点,双方都不想放弃,孙权放弃了荆州等于把刀剑悬在头顶,想割据一方还要看刘备的眼色,而刘备放弃荆州无疑等于放弃了自己“复兴汉室,统一全国”的梦想,选择了偏安一隅。
      二、孙刘联盟的主导性问题。权力对等的联盟关系很少见,孙刘双方想构建关系对等的联盟,需要满足多个条件:一、充分的互信,二、力量均衡,三、利益分配让双方满意,四、有共同的敌对方。孙刘联盟恐怕无法完全做到,他们最初产生联盟的想法,无非是曹操太过强大倒逼出来的。要想让联盟关系更加稳固,双方还有更多的基础工作要做。但基于战略利益的冲突,联盟破裂只是时间问题。
      三、孙权必须强于刘备,才可能实现稳定的三国鼎立的关系。刘备居上游,得地利之便,而且在刘备眼里,孙刘联盟只是权宜之计,统一才是他的梦想。既然是权宜之计,刘备就难以付诸太多心血去维护这个同盟,从而让孙权感觉到太多的不踏实,加上一个刚烈的关羽,这哪里是联盟关系,简直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欺压和逼迫。刘备击败曹操,夺取汉中,实力超过孙权,让刘备对孙权的威胁上升到局促的程度。在孙权眼里孙刘矛盾甚至超过了孙曹矛盾。但是曹操实力始终是最强大的,孙刘联盟抗曹的主旨不可能改变,怎么办?只有从刘备手中夺得荆州,让刘备实力小于孙权,这样联盟的主导权在孙权手中,才能更稳固。原因很简单,从益州下荆州难度大,从荆州攻益州也很难。
      最终,孙刘双方以一场大战的方式结束以往的纠结,以刘备病逝为重要节点,稳定的孙刘联盟关系,同时也是稳定的三国鼎立的契机到来了。直到公元223年,鲁肃制定的两个大战略才得以全部实现。
      后来,孙权自己对周瑜、鲁肃、吕蒙三人进行评价,对鲁肃评论最多,既肯定他的功绩,也指出他主张借荆州给刘备的过失,可谓爱怨交加。但是,很明显,吴国四英之中,论武功,鲁肃远不及其他三人,而战略上,鲁肃立于高远,东吴无人可及,这也许是他足以列于四英之列的根本。
      我个人认为,如果论对东吴的功绩,孙权应把鲁肃列于首位。西汉初年,汉高祖论功行赏,把搞后勤的萧何列为首功。曹操称赞荀彧的功绩时说到“先帝贵指纵之功,薄搏获之赏;古人尚帷幄之规,下攻拔之捷。”鲁肃毫无疑问,立的是指纵之功和帷幄之规,搏获和攻拔则远不及周瑜等人。到底谁的功绩最大,不言自明。
      那么为什么鲁肃在孙权阵营的地位远不及曹操阵营的荀彧,刘备阵营的诸葛亮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鲁肃制定的两大战略,不但没有在他手中实现,而且他本人并没有看到这两大战略的实现。
      但是,成功不必在我,鲁肃功绩第一不能抹杀。加上他治理军队也很有一套,路不拾遗就是用来形容他治下的军队。就这一点而言,他可以超越荀彧。
      鲁肃在孙权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及周瑜,孙权称帝时曾说:“无公瑾,孤不帝也”。实际上,没有鲁肃,后果更严重,不但为帝图皇没有指望,想割据江南也是不可能的。我认为,相比高祖把萧何列为首功之臣,孙权的格局还是太小了。格局小就决定了孙权志向在于割据,不在统一。实际上抛开别的因素,就孙权的生存和发展战略而言,鲁肃是当然的首功之人,周瑜只不过是服务于鲁肃制定的大战略而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