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6、刘备称王时机合适吗 ...

  •   刘备在公元217-219年与曹操打了一场艰苦的汉中之战。之所以说它艰苦,是因为一方面历时长达两年,另一方面,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双方主帅直接指挥。最终刘备取得了胜利,占据汉中。汉中之战对刘备集团而言意义重大,没有汉中的刘备阵营仍处于危险之中,现在危险排除了,因为汉中是益州的门户。
      刘备随后在部属的劝进下,自称汉中王。刘备此举备受争议。有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种认为刘备应该及时称王。观点主要有几个落脚点:
      一、曹操已在公元216年逼迫汉献帝封其为魏王,刘备必须在地位上跟上曹操。而且曹操封王的预备动作是称帝,如果刘备不称王,等曹操这边称帝,刘备不称王直接称帝不合程序,毕竟刘备不可能凭汉献帝的诏书称帝。
      二、击败曹操称王是最好的时机。一方面可以在气势上压制曹操,另一方面借机封赏属下,鼓舞士气,满足他们的名利诉求。比如刘备称王后,赏诸葛亮、关羽、张飞官职,大量钱财,让关羽假节钺。这些都是称王之前无法做到的。
      三、刘备称王,让体制建设上上了一个台阶。刘备称王,随后立了太子,正式确定了继承人,同时刘备阵营的官制、法制也随之进入完善时期。
      四、刘备已年老,不可能象孙权一样耐心等待更合适的机会。刘备称王时已经五十九岁了,他如果不早点称王,万一去世了,继位的刘禅威望远不及刘备,这一切都有危险。是刘备不敢想象的。他必须早一点确立地位,这样才有代表性,刘禅才有名望。
      另一种观点认为刘备不宜称王,应坐等时机变化。这一观点的落脚点:
      一、刘备称王显示了其私心。刘备以汉室后裔自居,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国贼未除,而自行称王,让怀公义的人失望。
      二、刘备称王正是蜀汉面临形势最复杂的时候。刘备的实力、气势虽然达到了顶点,不称帝等于可以把精力用于扩大对魏战果以及搞好荆州的防守方面。刘备把时间用于称帝,把时机浪费了。
      很明显,刘备选择了称王。他的核心幕僚,主导团队都认为应该尽早称王。那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心急呢?我认为有三个因素:
      一、刘备心急。劝进者中大有顺刘备之意者。刘备为什么心急,年纪大了,又打败了曹操,扬眉吐气,想尽早完成心愿。刘备的部属们不会不知道刘备心急,更乐意促成。
      二、部属们心急。如果刘备总不称王,规格上不去,就是有官位、爵位、金钱也用不出去。强烈的名利观念让他们有倒逼刘备称王的内在动力。刘备称王,很多人官位、爵位、财富大涨,皆大欢喜。
      三、形势逼迫。跟随刘备的一批人,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化状态,他们希望刘备称王来证明自己。而且刘备占据益州后,阵营内的人员来路多,也有很多矛盾,通过刘备称王,用封赏消除内部矛盾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
      不管利弊,刘备都称王了。这个时候刘备创下了他人生的三个最:
      一、地盘最大。实际控制荆州的三郡,益州和汉中。到这个节点,刘备名义上完成了诸葛亮《隆中对》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还超额完成了。这是蜀汉实控地盘的顶点。
      二、士气最旺。读过东汉史、三国史或了解《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一生很坎坷,得而复失,一败而败是家常便饭。尤其是对阵曹操几乎完败。赤壁之战,以东吴为主导。汉中之战一扫前耻,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刘备阵营士气达到了顶点。
      三、人才最多,实力最强。此时刘备的人才积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以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糜竺、简雍为宾友。连董和、黄权、李严这些受刘璋重用,吴懿、费观是刘璋的姻亲,彭羕、刘巴为刘璋所弃的,都为刘备所用,“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但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蜀汉及刘备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一切都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还有一个原因是蜀国的人才丧失了很多,最主要是文失法正,武失关羽。那么荆州之失与刘备称王有关吗?我认为不但相关,而且至关相连。我们从侧面看曹操的动向就很清楚了。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五月,引军还长安。秋七月,以夫人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王军摩陂。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从曹操失去汉中,退兵长安到去世,历时半年,这半年,最引人注目的是荆州关羽的动向,实际上曹操生前半年就是围绕关羽而动。说明曹操为了打压刘备阵营的上升势头,把矛头对准了力量相对薄弱的关羽。曹操还长安不到两个月,就派遣于禁攻击关羽。但在此后一个月因老天帮忙,关羽虽然兵力不如曹操方,但仍水淹七军,斩庞德,俘于禁,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想迁都,被劝住后,他又派名将徐晃救援被围的曹仁。十月,曹操军还洛阳。曹操为什么回洛阳,我认为两方面因素:
      一、曹操病势不轻,回到政治核心区就是避免因突然去世而发生意外。
      二、曹操仍想亲征关羽,稳定局势。
      这个时候,孙权示好曹操,形势对关羽而言异常严峻,而且在关羽取得大胜之后不久。果然曹操、孙权的共同作用下,关羽不敌。曹操尚未到前线就传来关羽败退的消息。于是曹操驻军摩陂等消息,不久返回洛阳。次年正月,关羽被杀,曹操不久也去世。
      从时间节点看,如果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八月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刘备没有及时救援关羽就错过了关键时间点,之后既便救也救不及了。为什么是八月关羽大胜之时,而不是曹操亲征之时。原因很简单,曹操已经因关羽的胜利而恐惧,源源不断的魏军赶赴襄阳、樊城是必行之事。关羽就算打败了徐晃,也抵不住魏军的车轮战法,失败是必然的。毕竟以荆州的兵力敌魏国,力量对比太悬殊了。等到十月,孙权也加入进来(实际上早已行动,只是看关羽力量空虚,才明朗化),天神也救不了。
      这个时候,刘备在干什么?《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也就是说在关羽最需要支援的时候,刘备正在搞称王的一套程序。刘备和他的团队正喜滋滋等着的身份地位的变迁,根本就没有抢时间,救关羽的紧迫感。当关羽水淹七军的胜利传到成都时,上到刘备下到士兵,谁会去吃千里行军抢时间,赶进度的苦,去救援关羽。
      实际上,从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退回长安就意味着汉中之战结束。那么从五月到刘备称王这两个到三个月,刘备在干什么?三件事:一、判断曹操的动向,紧绷汉中战场的弦;二、军队修整;三、排练称王的程序。唯独没有把支援荆州列入议程。
      刘备称王让刘备阵营产生三大变化:
      一、迎合了豪强政治,人们对名利的追求。
      二、让处于紧张状态的刘备军队有修整松懈的时间。
      三、让关羽假节钺,有临机制动的特权。
      第一点,让刘备阵营尤其是核心团队处于兴奋状态,他们还不太想去打破这种难得的安逸装填。这一点其实在曹丕称帝和孙权称帝时情况是大体相似的。有兴趣的可以参看。这其实往往是历史的惯例。
      第三点,若刘备不称王,关羽的自主权也很大,但称王后,让关羽假节钺,情况完全不同了。关羽是个名将,他捕捉战机的能力很强,假节钺,关羽肯定省去报告刘备等批复的环节。果然,不久关羽率众攻曹仁于樊城。这次重大的军事行动是否得到了刘备的同意,还是自行决定,毕竟刘备给了关羽这个特权,我认为关羽先动后报,由于荆州离刘备大本营成都很远,交通不便,就存在一个时间差。我认为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关羽攻击曹仁,并包围曹仁时,消息刚向刘备传递。等刘备接到消息时,关羽和于禁干上了,并搞“水淹七军”的好戏。等刘备接到水淹七军的消息时,关羽和徐晃正在纠缠战中。等刘备得到关羽与徐晃打仗的消息,关羽实际上已经丢了荆州,甚至传来了关羽被杀的消息。消息的传递尚且如此费时间,何况从益州出兵救急。有的人会说不是还有就近的刘封、孟达的军队吗?相对于一边倒的吴军、魏军的规模而言,孟达、刘封既便想救,也没有能力救,去救也只是羊入虎口。何况关羽的溃败速度之快超出了想象,可谓一哄而散,不是真正被歼灭,而是军心动摇,散掉了。
      所以刘备的称王,总体上是不合时宜的,因为这个时候仍然应该绷紧弦,尤其是盯紧荆州,不能把荆州丢给关羽了事。关羽难以承受荆州之重。
      侥幸心理和放松心态笼罩了刘备核心决策层,在这场抢时间的比赛中不作为,荆州的丢失就成了必然之事。
      其实侥幸心理和放松心态,不但刘备有,曹操和孙权同样有,都教训深刻,但对于刘备而言,这种痛尤其锥心。从高处掉落,甚至不给你任何准备的时间。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