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9、为什么曹魏文化兴盛 ...

  •   乱世是文化的浩劫,三国时期也不例外,先后历经黄巾之乱、董卓专权、军阀混战,正如曹操诗中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背景下,文化遭受的浩劫可想而知。尤其是作为都城的洛阳、长安先后毁于战火,对文化的打击很大,我国很多珍贵的典籍被毁。
      但是从曹操自中原崛起后,文化又开始兴盛,这种兴盛延续时间超过百年。吴蜀两国并没有出现这种盛况,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领导带头推动。我们知道曹操本人就是一个大文豪,他的四言诗独步古今,不但把四言诗的成就推向顶峰,而且让后世没有写四言诗的意义。他和儿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曹丕推动引领了七言诗的发展,曹植诗赋成就均很高。在曹操的推动下,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前期有“建安七子”,后期有“竹林七贤”,故而伟大诗人李白留下“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诗句,建安骨就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年间文学发展,是由曹操倡导和引领的。
      二、中原不但是政治中心,还是文化中心。曹魏政治上没有统一全国,但文化上有全国中心地位,毕竟吴蜀尚处蛮荒。吴蜀两国文士也有,比如蜀国还产生了三部伟大的作品:《出师表》、《陈情表》、《三国志》(当然后两部已入晋)。对吴蜀两国而言,虽不能说是文化的沙漠,但没有形成文化的风潮,更没有象建安七子,三曹一样可以称得上文化代表人的人物,为什么?因为中原地区虽然遭受战乱之苦更严重,但因为曹魏率先大规模推行屯田制,中原地区经济很快恢复,粮食有了,人也稳定了,文化需要的安定发展的环境满足了。
      三、汉献帝的象征性作用。有人可能会说汉献帝不是一个傀儡皇帝吗?也没有见他有什么文学作品和文化贡献。我认为汉献帝的象征性作用不可忽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维护中央的旗帜不倒,才让中原仍有凝聚力,唯有政治上仍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的发展才有繁荣的基础。汉献帝的象征性作用让曹操可以代表中央,那么聚集在他周围的不但是武将文臣,还有文化人。那么曹操就体现出了鲜明的文化自信。我们也可以看到曹魏在很多方面,比如官制、军制、行文等方面比吴蜀两国来得正规。而所谓的建安七子以及建安风骨正是在汉献帝年间出现的,足以说明汉献帝虽为傀儡,但仍是中央的代表,在文化上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三个条件,可以说缺一不可。曹魏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承接意义、倡导意义、启发意义的时期,正是因为曹魏时期文化发展出现一个高潮,才让中国文化保持了长久的先进性。既便后来出现东晋十六国这样的混乱局面,中原及汉族也因为文化的优越感带动其他民族向汉族学习,向中原文化靠齐。从而促进民族大融合,为后来更广泛的统一,更繁荣的文化局面奠定了基础。可谓文化发展的多米若骨牌效应的重要一环,而这一环的关键人物是曹操,就这一点来说,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大功臣。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