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2、谁来倡导价值观 ...

  •   三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多民族专制国家后,第一次陷入较长时间的分裂。这一次分裂,笑到最后的曹操、孙权、刘备三家。那么他们凭什么可以大浪淘沙,笑到最后?我认为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比如他们各自奉守的价值观。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学所奉行的仁义孝悌、忠信廉耻等价值观为社会普遍接受,同时也与统治者的治国之道相契合,并为之服务。
      三国时期,人们大致奉行什么样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他们事业的影响如何?试作分析。
      首先,从曹操说起。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另类人物,可以分三阶段来解析:
      一、曹操少年的放荡无忌。
      二、曹操青年的理政手段。
      三、曹操中年的创业路径。
      到了曹操的老年,他回归到保守,特点反而不这么鲜明。综合曹操充满另类的一生,主要可以归纳为:不拘一格、奉行法家。
      曹操的不拘一格在历史上很出名,为什么不拘一格,因为他选择实用,为了实用他甚至颠覆正统、传统,这也是他在后世饱受争议,备受指责的原因。他的不拘一格无论是他个人的特立独行,包括少年的恶作剧,青年的为官政绩,中年的人妻控,杀降屠城,晚年的薄葬思想,还是贯穿一生的打击清流的做法,行军打仗,选人用人,盗墓,总之曹操是多面的,而不是一面。他虽然没有明目张胆反儒学,但他做的一套与讲求实用和效果的法家是完全吻合的。
      为什么颠覆正统、传统的曹操,不但取得了成功,而且是三国时期的一座高山,也可以说是照妖镜,人们甚至把他与汉高祖并列,正好两个人的性格特点非常相似。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乱世中,法家有市场。三国之所以著名,远胜南北朝、五代十国等乱世,除了《三国演义》的作用外,还有舞台剧的盛行,此外三国的乱远胜于其他乱世,从人口看,从汉灵帝时代超过五千万人,降至三国后期的七百万,人口损失达90%,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为了在乱世中存活下来,无论个人还是集团,无所不用其极。曹操讲求实用,不务虚,在实际征战中往往可以占据先机,有一个明证就是袁绍虽然比他更强大,后来还是败给了曹操。
      二、迎合了特定历史阶段的需要。
      我认为,要讨论三国,至少要把目光放在东汉中后期来看。我们知道东汉的政治生态与西汉不同,具有豪强政治的特点。当历史运行在东汉和帝时期,由于和帝幼年继位,由外戚窦氏掌权,开创了东汉外戚专权的先河,之后演变成东汉的一股重要力量。后来和帝依靠身边的宦官扳倒了强大的外戚集团,此后宦官开始影响政治,成为影响东汉政局的另一股势力。自和帝以后,由于幼君继位的现象屡次发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构成东汉政治鲜明的特点。到了桓帝、灵帝时,对宦官的宠幸达到了顶峰,桓帝一日之内封五个宦官为侯,灵帝称张让为“阿父”,赵忠为“阿母”。宦官依靠皇帝的信任,钻营势力,排除异己。为此清流势力与之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都遭到了残酷的镇压,先后酿就了两次“党锢之祸”,奉守儒学价值观的清流受到沉重的打击,也导致了社会的严重割裂。可以想象有很多人开始怀疑儒学价值观,曹操的出现无疑给了人们眼中一亮。后来的事实不断确认,乱世中跟着曹操,至少可以活着。乱世之中需要有人终结之前的割裂,重新统一社会价值观,曹操毫无疑问迎合了这种需要,他的兴起就有必然性。但是曹操因各种因素并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所以他倡导的价值观,虽然成了主流,也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但还有刘备和孙权与他分庭抗礼。说明结束价值观的割裂,并没有在曹操手中彻底完成。
      其次,说刘备。其实从前面说到的社会割裂的角度出发,刘备也是一个另类,因为他奉行儒学价值观,言必称“仁义”。不管是虚假还是真挚,至少刘备一直没有改变。为什么刘备会奉行儒学价值观呢?主要有四个方面决定:
      一、由刘备举的旗帜决定。刘备以汉室宗亲自居,举的是复兴汉室的旗号,而汉朝正是把儒学思想定为统治思想,并加以巩固的王朝。刘备想恢复汉朝的光荣,必然大体继承它的国策。
      二、刘备所受的教育决定的。刘备早年师从大儒卢植,而卢植在当时是一个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人,他不但在政治上身居要职,而且军事上有出彩的表现,同时他也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其中就包括刘备。可想而知,作为大儒的卢植给了刘备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就让刘备浸淫了儒学价值观,深入骨髓。刘备怎么可能抛开这一切,搞曹操那一套呢?
      三、由刘备的初始团队基本情况决定的。刘备的初始团队很简单,可以简单到只有刘、关、张三人。关羽和张飞都是草根阶层,严格意义上说刘备也是草根,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草根的团队。草根团队讲“仁义”讲“以人为本”更廉价,也更具吸引力,符合该团队的特点。而且关羽和张飞之所以跟着刘备走,也是受他的旗号以及价值观感染。如果刘备抛弃了儒学价值观,团队都不能维持。
      四、反向对比得出的结论。当时奉行法家,曹操做的最好,刘备如果步曹操后尘,他再怎么做也无法超越曹操,曹操起步早,成效大,而且占据政治、经济居主导地位的中原地区。刘备只得另辟蹊径,跑到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去,才有空间,才能与曹操抗衡,因为中原地区社会割裂已为既成事实。
      事实上,刘备也一直有市场,他虽然一路失败,一路逃亡,明里暗里帮助他的人,不在少数,追随他漂泊人也越来越多,说明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儒学,肯定其价值观的人不在少数,这也是刘备可以存活的重要支撑。直到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社会价值观的割裂与地缘板块的割裂的共同作用下,刘备乘机崛起。很明显,如果刘备没有崛起,曹操统一的步伐谁都挡不住。
      再说孙权。孙权很难定义,从价值观的角度,他也有特别之处。从他尊崇汉武帝,一生在向汉武帝学习效法这个角度看,孙权希望象汉武帝一样,王道与霸道兼行。这样一来,孙权的定位就清晰了,他奉行的价值兼采法家和儒学,处于两者之间,或者兼而有之。我们分析过,孙权虽然效法汉武帝,但他无论从历史地位,还是事业格局看,都无法与汉武帝比肩,所以他无法超越曹操,只能在曹操、刘备的影响力之外维护。也正是因为孙权的这个特点,孙权对自己的定位是割据一方,而非统一,尽管他比刘备更强大,比曹操更体面。他没有明目张胆的搞专制,却一直在加强自己的专制。他没有正面打击豪强,却时时防范豪强,一有机会就重拳出击,甚至设下陷阱来打击豪强,手段狠。夹在曹操和刘备中间,就连称帝孙权也晚了多年。孙权和曹操、刘备相比更自卑且缺乏安全感,执政也随意的多。我们可以看到孙权是三国众多君王中唯一废太子的人。没有价值观的引领,孙权无法制度化治理国政,始终处于随意状态。他力量不及曹操,正统性不及刘备,实则王道与霸道都力不从心,只能学来形式,表现出坚厉的一面。
      通过分析三国三大阵营的价值观倡导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延续割据有其必然性,虽然表面看,是曹操及其子孙的一系列失误成就了三国,实则是因为中国历史以来法家治国寻求统一,除了秦始皇之外,再无第二例,而秦始皇之所以统一中国,有之前长达百年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尽管如此,他进行的统一战争仍进行了十年之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这其实折射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基本现象:
      一、法家治国可以迅速出成效,但推行时间久了,会挫伤封建专制本身。从人情上看,法家刻薄寡恩,太重实用,蔑视道统、传统,人们会慑于其威而服从,却无法真正归心。从制度上看,法家制度完备,但很多时候会泯灭人性,把人视同机器,没有尊重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凡是推行法家的政权,灭亡的速度都很快,三国之前有秦朝,三国之中有曹魏,其他如北周、后周,都因推行法家而迅速强大,但强势的帝王一旦去世,就人亡政息,很快归于灭亡。
      二、法家有奴隶制残余,实则可以用于短期的强国强军,却不能用于长期的治国治军。法家限制人的自由,残酷剥夺人的价值。它有反社会规律的一面,但战时很有用,因为它可以集中资源办大事,进入和平时期,再不改弦更张,是无法长久的。儒学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三、儒学与其说是封建社会的选择,不如说是一种需要和归宿。统治者需要它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感恩的同时接受他们的统治。儒学在控制人们思想方面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强大的曹操面前,刘备反其道而行之,仍有一席之地的原因。至于孙权,两不沾边,只能视曹操和刘备来定自身的特点。

  • 作者有话要说:  所发文章均为本人原创,欢迎关注评论。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