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1、孔融之死与魏国的寿命 ...

  •   中国封建社会分分合合,有一点却基本共通,即:尊崇孔子,以儒学为主导思想。这一点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基本通用。明目张胆反孔子的很少见。曹操是个例外,他虽然不反孔子,但他用的那一套与儒学不沾边,可以说曹操法家治国治军的成分多一点。这一点可以从曹操杀害孔子后裔孔融一事中看出端倪。
      孔融,字文举(153-208),孔子第十九世孙,自小就声名远扬,留下过大家都熟知的“孔融让梨”等故事。少年时期因有才能,受名士李膺的称赞。他很重孝道,父亲孔宙去世,孔融悲伤过度,伤感到无法站立,需要人搀扶。
      少年时期,在孔融16岁时,发生了“张俭事件”。张俭与孔融之兄孔褒是好友,因被中常侍侯览所恨,令州郡抓拿张俭。张俭逃到孔褒家中,孔褒不在家,孔融年青,张俭就没有把实情告知孔融,孔融仍决定冒险收留张俭。后来实情泄露,张俭逃脱,官府追究责任,要逮捕窝藏之人。孔融与孔褒争着认罪,官吏问其母,其母又把罪责揽在自己身上。他们的事迹为时人所称颂,虽然后来孔褒被定罪,孔融声名更加远扬。
      进入官场后,孔融刚直不阿,敢冒生命危险陈述权势的宦官子弟的过错。董卓专权时期,他甚至敢在废帝之时与董卓争辩,董卓虽然残暴,却没有杀他,派他到黄巾起义军活动的北海为相。后来参与救被曹操攻打的徐州陶谦。在北海期间,他仿效先祖孔子,把主要精力用于建设学校,尊儒学,提倡礼仪,举荐贤良,人称“孔北海”。后被刘备上表推荐为青州刺史,青州被袁绍之子袁谭武力夺走。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后,任命孔融为将作大匠(掌管宫室修建),又升任少府,孔融与曹操的恩怨开始了。
      为什么曹操这么恨孔融,非得除之而后快呢?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孔融务虚,曹操务实的对立。史家评论孔融自认为有才能,实践上却多失败,军事上一塌糊涂,志大才疏,思想空乏,理想化。加上孔融性格孤傲,嫉恶如仇,不肯做妥协,身处乱世,由着性子为人办事。又喜欢评论时局大政,几乎都与曹操背道而驰,甚至有意发表对曹操的个人攻击。举例如下:
      一、曹丕强纳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专门取笑这件事,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周公。
      二、曹操要求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表示反对,言语多傲慢无礼。
      三、孔融上奏,认为京都千里以内,不能建诸侯,把矛头直指曹操。
      四、曹操征讨乌桓,孔融又取笑,建议他把汉朝及以前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恩怨一并了结。
      曹操盛怒之下,与孔融有矛盾的郗虑趁机诬陷孔融。曹操正好让路粹奏明孔融的罪行,最终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尊超仪”等罪名,处死孔融,株连全家,连幼子也被杀害。
      当然曹操杀孔融,主要责任在孔融身上,曹操作为一个统治者能够容忍这么久,已算难得,换一个人,孔融早就被杀了。但孔融之死对曹魏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一、孔融是孔子之后,又无恶行,反而以道德典范著称,曹操杀害他,意味着他的政权并不用儒术,就失去很多士大夫真心归附。
      二、孔融虽然务虚,但所批评的也不是妄议和诽谤,曹操杀他,堵了言路。
      三、标志着曹操用人以实用为主,强调“以才为先”,而不是“以德为先”。如果国家层面不强调道德的力量,就很危险。从曹操的几次求贤令,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有才能,哪怕是象陈平一样“盗嫂”的人都可以任用。明文这么说,也这么做,不象汉高祖刘邦只做不说。
      四、孔融对曹操够不上威胁,杀他对曹操没有任何好处。从实例看,曹操被孔融抨击的方面很多,但影响范围并不大,有的是孔融用个人信件的方式。没有威胁尚且被杀害全家,其他方面可想而知,让人寒心。
      五、孔融被杀,标志着东汉中期以来清流势力基本退出了政治舞台,而清流对政治权力的平衡作用以及匡正朝政的过失有巨大的作用,也是政治权力平衡的一种力量,曹操却强行扑灭,导致后来士族专政无人制衡。从而导致曹魏的灭亡。
      孔融之前有陈蕃、杨震、李膺、杜密等人,这些人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道德都被士人肯定,杀了他会产生不良影响。我们知道东汉自和帝以后,宦官、外戚交替乱政,如果没有这一大批清流来匡扶朝政,东汉或许早就灭亡了。同样的道理,曹操杀害了孔融,曹丕出台“九品中正制”,使得豪强得以稳固形成并壮大,直到后来代表豪强的司马懿发动政变夺取了曹魏政权。
      孔融是蝴蝶效应的第一环。
      我们比较刘备,就可以看出,刘备这方面显得更有耐心,不搞一刀切。秦宓就是一例。孙权对待张昭也可以看出,有些人你虽然讨厌,但杀不得。
      从实用主义角度看,曹操身处乱世要拨乱反正,需要很大力气,很多举措,很多时候不能不以实用为主。但太过实用,实则有害于曹魏本身。
      一、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人亲征太多。为什么选择亲征,无非是:一方面自负其才,另一方面对他人不太信任。也是实用主义的表现,实际上帝王亲征太多是弊大于利的。
      二、三代废后。历史上废后的事件不少,但象曹操祖孙三人废后,还是罕见的。曹丕、曹叡还杀害了被废的皇后。对妻子尚且如此残酷,怎么布恩施德,取信于人。看似简单的一个家庭问题,其实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有了曹操带头,后来的曹丕、曹叡效仿。曹操去世没有多久,曹丕回到老家,有点效法汉高祖还沛的意思,大宴群臣及百姓。等于以曹丕为首的魏国上下不知道还没有出守丧期,竟无人劝谏,附和者众。故孙盛认为曹丕必然不能长寿,而曹魏政权也难以长久。仔细一品味,道理自在其中,实用一旦超越了道德的底线,何能长久?
      曹叡时期也发生了一件事情。曹叡虽然生养了几个孩子,都夭折了,公元232年,他的女儿曹淑夭折。曹叡不顾大臣反对,追封为平原公主,为之立庙,并为她举行了冥婚合葬,为之置后,袭爵,想为她亲自送葬,群臣认为不合礼制,曹叡不听。要知道曹丕死的时候,他都没有送葬,大臣认为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这样的做法并没有错,但忠孝之义颠倒是一方面,曹叡送葬,耗费巨大是另一方面。
      帝王自己乱了制度,怎么能不被自己制定的制度埋葬呢?即便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才能卓越也无法阻止曹魏短命的宿命。

  • 作者有话要说:  再度开通,每周更新三篇到五篇。所发文章均为本人原创,不影射其他。如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