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不同凡响的孙坚 ...

  •   孙坚,字文台(155-191),据说是兵圣孙武的后代,世代在吴地为官。孙坚和一些成功人士一样,史书总会留下词句赞美,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
      他成名很早,十七岁时就因功被任命为盐渎县丞,进入官场,相当于现在的副县级干部,但他干的有声有色,树立了很高的名望。
      孙坚生性勇敢,善于实践,富有冒险精神。他的功绩有:
      一、自募一千多人北上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后被任命为别部司马;
      二、孙坚随司空张温讨伐西部叛乱的韩遂、边章,期间建议张温诛杀怠慢的董卓,张温不听,后孙坚任参军,转议郎;
      三、中平四年(187年)平定长沙区星叛乱,孙坚任长沙太守,仅一个月就打败了区星。
      四、周朝、郭石在零陵、桂阳一带起义,孙坚越郡征讨,全部平定;
      五、讨伐董卓时,让董卓感到恐惧,大败董卓部将胡轸,斩杀华雄(《三国演义》说成是关羽所杀),严拒董卓结亲的利诱。
      当然孙坚也有过兵败的经历,初平二年(191年),孙坚进攻洛阳,被董卓部将徐荣包围,孙坚几乎全军覆没,孙坚只是和十几个骑兵突围而走。狼狈情形如《三国演义》中被华雄追杀的描写一样。孙坚并没有因为失败而消沉,反而激起了更强的斗志,一路收集散兵,准备与董卓再战。
      孙坚击败董卓后,进入洛阳,此时的洛阳历经战火,已成废墟,孙坚修复了被董卓挖掘的东汉皇陵,予以祭祀。从这一点看,孙坚是个政治使命感很强的政治人物。
      当时的各种势力,除了窃据中央的董卓,袁氏最为强大,其中袁绍、袁术、袁遗这三个人是堂兄弟,他们各据州郡,又有“四世三公”的光环,影响力很大。从史书记载看,孙坚应与袁术关系密切,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一、孙坚豫州刺史是袁术表奏的,虽然无法任实职(乱世凭实力争夺),毕竟地位上是大大提升了,成为一方大员。实际上孙坚要仰仗袁术的支持,包括政治、军事、经济上;
      二、孙坚死后,其子孙策依附袁术;
      三、袁术死后,其子孙大多被杀,但有少部分人逃脱了,如袁术之子袁耀在孙吴政权任官,袁术的女儿后来成为孙权宠爱的夫人,一度想立为皇后,袁耀之女又许配给了孙权第五子齐王孙奋。由于之前袁术倒行逆施,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无人敢收留袁术的家族人员,孙策、孙权兄弟予以收留就能说明袁、孙两家关系密切。
      正因为孙坚与袁术关系太过密切,甚至可以说依附于袁术,当袁氏兄弟内斗时,孙坚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波及,最后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袁氏,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四世三公”的光环,通俗点说就是四代人都当过“三公”这样的高官,东汉时期的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袁氏毫无疑问是东汉末年的一大豪门。如果袁氏兄弟可以团结一致,凝聚力量,它的影响力,号召力无人可比,连专权的董卓都认为“杀二袁儿,则天下自服矣!”袁绍号召讨伐董卓并任盟主时,董卓杀尽洛阳城里的袁氏人员,当时的人都想为他们灭董卓报仇。讨伐董卓的十三路人马(《三国演义》说十八路),袁氏占了三路,还有一些依附他们的势力,实际上可以调动的力量占一半。
      可是偏偏这一前途很好的家族,内部出现问题,袁绍和袁术闹的越来越僵。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争夺家庭的主导权,到争夺天下主导权的跃升。也说明当时袁氏的问题一定意义上就是天下的问题,这是主生态。
      据说,袁绍和袁术是亲兄弟,袁绍为兄却是庶出,后过继给了无子的伯父袁成,袁术为弟是嫡出,当然继承家业。从二人后来的从政经历看,庶出的袁绍虽然也受益于家族的荣耀,但更努力的多,而嫡出的袁术则更顺风顺水。在讨伐董卓之前,二人虽有矛盾,却没有爆发。
      讨伐董卓的时候,袁氏兄弟,一个任盟主,一个掌管粮草搞后勤保障。但进军受阻时,唯有孙坚取胜,准备乘胜追击,这个时候袁术却断了孙坚的粮草供应。很多人把这一段解读为袁术忌惮孙坚成功,我认为是不准确的,袁术之所以这么做有三个目的:
      一、通过阻止孙坚避免功归袁绍。袁绍是盟主,孙坚如果取胜,功劳少不了袁绍,失败了,则过在孙坚冒进。孙坚与袁术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孙坚很大程度依附袁术,袁术当然不愿意自己的资源为袁绍加分。而孙坚一旦打起性子来,谁也挡不住,袁术只好用下策阻止他。
      二、让各路人马意识到袁术的影响力。袁绍为盟主,可以想象袁术觉得自己没有做上盟主很失分。他千方百计体现一下自己的影响力,而把孙坚拉回来,无疑可以让众人瞩目,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甚至不计后果。
      三、他不愿意看到孙坚脱离自己的掌控。孙坚不顾劝阻进军,让袁术害怕他摆脱对自己的依附,加强独立性或改为依附别的势力,所以关键的时候,袁术会给孙坚打强心针。
      后来的局势发展,袁绍实力越来越强,豪杰之士大多归附袁绍。袁术看不过,与袁绍的矛盾表面化。在袁绍提出拥立新帝,否定董卓拥立的汉献帝时,袁术公然反对。有的人认为袁术看到汉室衰微,心怀异志,不愿意拥立年长有声望的人做皇帝,以公义责袁绍,二人就此闹翻。袁术看到袁绍声势越来越大,曾说:“竖子不从吾,而从吾家奴。”后来又写信给袁绍的死对头公孙瓒说袁绍不是袁氏子孙。袁术的一系列举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豪门嫡子的任性。也许他主观的认为,只要夺得了袁氏家族的主导权,定天下就不在话下了。
      袁绍曾以周昕为豫州刺史,与孙坚争夺地盘,袁术引兵击退周昕。后来袁术联合公孙瓒、陶谦对付袁绍,袁绍则交好曹操、刘表限制袁术。这一家的内斗成了全国意义上的分派斗争。也从侧面说明袁氏当时影响力之大。
      孙坚其实就是二袁相争的牺牲品。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术让孙坚攻打与袁绍走的更近的刘表,结果先胜后败被刘表部将黄祖射杀,年仅37岁,其长子孙策率家族投靠袁术,这年孙策年仅17岁。说明孙坚对于袁绍、袁术这些大佬而言,他还远非主导力量,而他自身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只能由他的儿子去解决了。存在哪些问题呢?我认为有三方面原因:
      一、孙坚的军队虽然能打,但实力还是不够强大,尤其是他也遭受过重大失败。
      二、孙坚没有自己巩固的根据地,使得他败不起,他本人死后,他的军队也被袁术吞并了。
      三、他政治上还很不成熟,表现的尤其盲动,容易成为别人的箭,也容易成为别人的靶心。
      孙坚死了,但他的“部曲”并没有散,三年后,孙策正是靠着父亲留下的忠诚的“部曲”创业,以千人的部队开进江东,开创了东吴的基业。他留下了精锐的余部,有执行力的儿子,说他是江东的创基始祖名副其实。

  • 作者有话要说:  孙坚是非主导力量,这对孙策、孙权有很大的后续影响力。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