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十常侍之乱 ...

  •   宦官干政这一政治形态,自秦以来有赵高,西汉元帝时期的石显。而以东汉中后期为最,与唐朝后期,明朝为中国宦官滥权的三个时期,其他朝代或许有,大多是个案。
      东汉宦官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主要原因是东汉自和帝以后幼君即位,出于政治势力平衡的需要而被引入的一种势力,说到底就是专制体制下放权给谁的问题。幼君即位,因太后的原因,外戚势力往往强大起来。东汉中后期站在小皇帝背后的外戚有窦宪、梁冀等都权倾一时,甚至操废立皇帝大权。等小皇帝长大后,不满大权旁落,他们久居深宫,能依靠的唯有身边的宦官。专制的特点让外戚虽然权重,却无法改朝换代,他们的权力依附皇权却撼动不了皇权,皇帝利用宦官斗倒了外戚易如反掌。皇帝亲近宦官除了情感方面的因素外,东汉有死于外戚之手的皇帝,却无死于宦官之手的皇帝也是重要原因。
      到了东汉桓、灵二帝对宦官的倚重达到了极致,桓帝扳倒外戚梁冀后,一天封了五个宦官为侯。灵帝则宠幸宦官,任用了大量的宦官参与政治,有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这十个人统称为“十常侍”,其中张让被灵帝称之为“阿父”,赵忠被称为“阿母”,一个皇帝到了这种程度,也算创了历史之最。蹇硕是灵帝新设立的禁军西园八校尉之首的前军校尉。他们摸透了灵帝的心思,帮着灵帝卖官鬻爵、荒淫奢华。当然历史上的“十常侍”与《三国演义》中所指有不同,而且是泛指,并不止十个人。
      “十常侍”的现象只是东汉宦官干政的延续。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皇帝个人的偏好,宦官势力对政治的影响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到了顶峰。宦官背后还有他们各自庞大的家族,对社会的负面效应太大。当时的外戚、清流等势力不断有人起来向宦官势力抗争,都遭到镇压,造成两次“党锢之祸”,窦武、陈蕃、杨震、李膺、杜密等一大批朝廷大臣被杀、被贬、被流放,造成整个东汉社会的割裂,为后来的分裂割据埋下了伏笔。
      灵帝死后,末代掌权的外戚何进也一样和宦官集团展开了斗争,开始的布局是很好的。何进抢先拥立了外甥刘辩为帝,接着又杀掉了蹇硕,控制了西园八校尉。后来的事情与《三国演义》写的基本一致,何进还是死于宦官之手,董卓进京,宦官势力灭亡。下次干政的宦官就属蜀国后主刘禅时期的黄皓和吴国后主孙皓时期的岑昏。
      宦官势力灭亡之后,汉朝也名存实亡了,说来奇怪,实则因为宦官势力已成为东汉政治生态中的一极,各方势力此消彼长,却基本形成了动态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又无法形成,汉朝就这样气数尽了。
      “十常侍之乱”说到底并没有天下大乱,只是他们盘根错节,形成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坏了体制,烂了根本,造成社会的严重割裂,把汉朝送入灭亡的深渊。但他们依附于专制体制,所起的平衡作用巨大,他们灭亡,汉朝也跟着灭亡。这也算是专制社会的一种悖论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