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5、为什么孙权要夺取荆州 ...

  •   荆州,广义上指很大的区域,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大部,河南、广西、贵州的一部分。三国之前,荆州的主人是汉室宗亲的刘表,刘表死后,荆州分成三部分被曹操、孙权、刘备分占,曹操占据荆州长江以北部分,孙权、刘备分占荆州长江以南部分。
      早在孙权继位之初,就和鲁肃共同确定了全据长江,割据江南的战略,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夺取荆州长江以南部分,这个战略的制定是在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这一年发生了决定北方命运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孙权为了实现他的战略,向刘表发起了攻势,并于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斩杀了刘表部将,长期阻碍孙权西进的黄祖,取得了很有利的势头。然而就在这一年,曹操南下,刘表病逝,继任刘表的刘琮投降了曹操。局势转化之快,大出孙权的意料,曹操企图以共谋刘备为名,引诱孙权放弃抵抗。面对危局,孙权在鲁肃的主导下,确定了第二个战略:联合刘备抗击强大的曹操。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召回了在鄱阳湖练兵的周瑜,与刘备组成了孙刘联军,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曹操失败后,荆州以北仍牢牢控制在手里,但长江以南,包括之前曹操已控制的南郡都落入孙权和刘备手中。
      随着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东吴的军事支柱周瑜突然去世,更让孙权感觉单独抗曹无望,鲁肃借南郡给刘备的动议更占据主导地位。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有意思的是这张口头借条很简单,只是粗略记载了这回事,借条三要素:谁给谁借,期限、利息及回报,只有一个要素,即:孙权给刘备借,期限未说,利息和回报到底有没有未记载。大家一看,都应该心里有底,这张借条不靠谱。大家也许会问,孙权怎么会做这么不靠谱的事情?恰恰相反,这正是孙权预留一手的高明之处,我认为,孙权这么爽快的把战略要地借给刘备,而且打的是一张糊涂账的借条,就说明孙权保持随时收回借地的权力,孙权内心还是有单干的欲望,只不过迫于形势,不能这么做。
      后来形势的发展,不但让曹操,更让孙权跌破眼镜。刘备这个曾经仰仗孙权鼻息的人,在借到南郡后,仅几年时间,占据了益州刘璋的地盘,后来又在汉中之战中击败了曹操。刘备达到了他事业的顶点,同时占据荆州的五郡,汉中、益州,实力甚至超过了孙权。
      实力的变化导致心态的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刘备自身,刘备集团开始骄傲自大,轻视盟友孙权,认为曹操不过如此,孙权又能把我怎样?没有发现孙、刘、曹三方发生的微妙变化。总认为孙权不敢冒孙刘联盟反目的危险。
      这种变化也表现在曹操一方,曹操自赤壁之战失败后,从开创转向守成,重点是搞好交接班,把统一事业留给儿孙去完成,没有想到刘备发展太快了,威胁到曹操的稳定。这个时候的曹操为了遏制刘备的势头,可以做任何变通,包括暂时放下孙权,甚至与之联合,而问题的关键点很快被曹操找准了,那就是荆州。
      这种变化同样表现在孙权一方,孙权眼里曾经仰仗自己的刘备不见了,代之以随时准备吞并自己的刘备,尤其是镇守荆州的关羽,随着刘备的大跨越发展,关羽的高傲凌人让孙权感觉到莫大的威胁,这个时候的孙权最恐惧的已不再是曹操,而是刘备。
      孙权的高明往往都是危机倒逼出来的。孙权决定为了完成第一战略不惜让第二个战略破产。
      孙权夺取荆州以前,孙刘双方一度剑拔弩张,有提前上演“内讧”的危险,最后刘备和孙权以湘江为界达成“湘水之盟”,刘备等于默认了孙权侵占长沙、桂阳两郡的事实。但是对于孙权而言远远不够。
      曹操的危险暂时放下,刘备的威胁却高企,盟友到敌人的转换,在孙权那里经过了反复的权衡,刘备不好对付,已经成了曹操和孙权的共识。双方有打配合对付刘备的需要。孙权还是不敢名目张胆与刘备撕破脸,因为刘备在上游,地理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他对荆州的谋划的原则是计取为主,力取为辅。吕蒙成了谋夺荆州的总设计师。吕蒙分三步走:
      首先,吕蒙称病,让足智多谋,但默默无闻的陆逊代替自己,让关羽感觉威胁减小。
      其次,陆逊上任后,写了封信给关羽,极尽谦卑,关羽更认为不足为虑。
      其三,吕蒙暗地里经营武力夺取荆州的计划,东吴几乎举全国之力来争夺荆州。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东风,而这一股东风的到来,必须具备三方面的条件:
      一、刘备高层及镇守荆州的关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这是前提条件。从相关记载看,东吴的确通过各种障眼法有效的迷惑了关羽,关羽虽然时刻有防吴之心,但内心已否决了东吴倾力夺取荆州的可能性,至少在近期之内不会发生。而刘备高层(包括主政的刘备和诸葛亮)麻痹大意主要是由关羽传导过去的。与曹操深陷鏖战之中的刘备,不但主力基本被牵制,而且稳定汉中,军队修整都需要时间,刘备高层宁愿相信关羽可以摆平荆州的矛盾和问题,宁愿相信孙权不敢冒孙刘联盟破产的大风险,更不会相信敌人曹操会和盟友孙权来算计自己。所以,从实际情况看,刘备高层也被麻痹了,因为我们可以发现,自孙权和刘备第一次交兵,并达成“湘水之盟”,刘备高层没有增兵、增将的记载。
      二、需要曹操催化。虽然关羽乃至刘备高层对东吴的居心没有猜透,掉以轻心,如果东吴强行武力夺取荆州,并没有绝对把握,而且很可能陷入与刘备的长久拉锯战,最终让曹操渔翁得利。强取不是选项,让关羽拉长战线,暴露弱点,东吴才有机会趁虚而入。这一切离不开曹操的配合。而史书上记载是曹操主动联合孙权。曹操主动派名将曹仁攻打关羽镇守的荆州北部,关羽为了应付曹操的威胁,把主力调到北部,出于预防东吴起见,他让人保持烽火台传信。曹仁被打败并被关羽围困在樊城。为了应对关羽的威胁,曹操又派出了于禁去攻打关羽来解曹仁之围,却被关羽击溃,之后,曹操又派出了徐晃。关羽事实上陷入了以荆州之力与曹操打相持战、消耗战的境地,最终失败就不难理解了。关羽败于徐晃之手,后防空虚的荆州被东吴趁虚而入袭取。我们可以看到关羽陷入苦战、相持战时,刘备高层却没有任何支援、增兵的行动,更不可能加大防范东吴的力度。关羽要应付来自曹操和孙权两方面的强大力量,丢掉荆州已是不可避免。反过来看,如果刘备高层及时支援关羽,保住关羽与曹操战争取得的成果,甚至拿下襄阳、樊城,则蜀国形势一片大好。统一的悬念还在,而且梦想离得比任何时候都更近。
      三、关羽被钳制的消息。从关羽与曹操军队的实战看,关羽的军队是精锐之师,不到它力竭之时与之争战,会遭受很大的损失。关羽被曹军钳制,吕蒙指挥大军白衣渡江,骗过关羽安排好的烽火台,很快夺取了荆州大部。得知消息的关羽主力军心大乱,吕蒙趁机施加人情攻势,让荆州人员阵前喊话,不多久关羽的军队哄然而散,这支曾经让曹操和孙权忌惮的精锐之师在曹操和孙权的共同作用下土崩瓦解,关羽镇守的荆州全部落入东吴之手,并没有花大代价,关羽也没有组织任何有效的反击即告溃败,连带其本人也被孙权俘杀。
      回到我们的话题,为什么孙权必须夺取荆州,甚至不惜与曹操与虎谋皮,除了是执行既定战略外,还有深层次原因:
      一、吴蜀联盟的稳定有赖于吴强蜀弱。孙权已经领教了刘备实力更强的结果,威胁之大甚至超过曹操。因为和曹操一样,刘备的目标也是统一全国,只要有这个机会,作为权宜安排的吴蜀联盟随时有可能被刘备破坏。只有吴强蜀弱,吴蜀联盟的主动权才能稳固的握在东吴的手中,而这一切其基础在于荆州在孙权的手中。
      二、荆州只有在东吴手中,东吴才有割据的底气。荆州长江以北部分虽在曹操手中,但毕竟有长江天险,有威胁,但不大,关羽镇守的荆州对东吴的威胁是非常巨大的。后面的历史会告诉我们,荆州关乎东吴的存亡,这在东吴的高层已形成共识。东吴把最优秀的将领,如陆逊、陆抗,最精锐的军队放在荆州。后来晋灭吴之战,兵分六路,其中两路从荆州进攻。东晋时期内乱往往由荆州的将领发起,顺流而下,很快就到了都城健康。荆州在刘备手里,对东吴而言是无休止的威胁和骚扰,而且一旦刘备守不住,被曹操夺去了,则威胁更大。只有在东吴手中,才能踏实。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五月(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引军还长安,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晃救之。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王军摩坡。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从这一段记载看,曹操生前半年时间,主要精力用来对付荆州的关羽,甚至亲征,用意非常明显,利用刘备主力在与曹军发生汉中之战,不敢轻易调动兵马之机,想在荆州寻找突破口。219年五月曹操回到长安,七月即派于禁协助曹仁攻击关羽,于禁八月覆没,曹操又派徐晃前来,十月曹操回到洛阳,这个时候,曹军与关羽战事焦灼,孙权及时加入进来。曹操准备亲征,但不久传来关羽败走的消息,很显然正是孙权的介入才导致关羽的溃败。刘备有半年时间来加强荆州的防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金时间已经错过,当孙权和曹操联合对付关羽的时候,关羽当月就告溃败,刘备就是想救也救不及了。
      所以,对于刘备而言,实际上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及时判断出曹操的动向,快速应对,看荆州的问题要有前瞻性。最佳的支援荆州的时机是曹操从汉中回到长安之时,其次就是曹操派于禁攻打关羽之时。为什么刘备没有做出及时的应对?刚刚经历汉中之战,没有大战经验的刘备集团赢得很辛苦,甚至可以说是惨胜。这个时候在曹军对汉中压力尚在的情况下,刘备要抽出大部人马来支援荆州有点吃力,我认为军队数量尚在其次,首在怎么确保军队的给养。毕竟从蜀国大本营到荆州路途较远联系不便。曹操率军从长安到洛阳尚且花了五个月时间,何况是从成都到荆州,甚至从汉中到荆州。对刘备和关羽而言,荆州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刻,除非举全国之力保荆州外,别无他法。令人遗憾的是,关羽击溃于禁的胜利掩盖了荆州面临的危机,更加激发了刘备高层的侥幸心理,在这场抢时间的竞争中无动于衷,错过了救援荆州的最佳时机。在守荆州的行动,关键的问题是成功抵御曹军对关羽的车轮战法,一旦刘备对荆州进行了有效支援,不但可以巩固关羽的战果,甚至可以夺取襄阳、樊城,在这种情况下,东吴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关键是仅在关羽溃败不到三个月,曹操就去世了。试想如果刘备及时把主力调到荆州,形势大不相同,还可以利用曹操新逝之机,扩大战果,刘备或许有统一的机会。
      孙权用很小的代价,夺取了荆州,从战略制定到实现,用了近二十年时间。荆州只有控制在东吴手中,才能迎来稳定的三国鼎立的关系。
      孙权和刘备的战略交叉点在荆州,孙权的战略是全据长江,与曹操搞南北朝,为什么我们说鲁肃的战略高明,因为之前没有人提到,他是根据孙权的时机情况而量身定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反而是刘备的地跨荆、益二州,然后北伐中原的战略很悬,操作难度很大。
      从200年到208年,孙权的战略推进很慢,原因在于荆州有效控制在刘表手中,强夺难度很大。后来的发展出乎孙权的意料,可以说打乱了孙权的部署。荆州的问题牵动了三方关注,除了孙权外,还有强大的曹操以及寄人篱下的刘备。曹操大举南下,恰逢刘表去世,继任刘表的刘琮很快投降了曹操。但是曹操并没有因纳降刘琮而得到整个荆州,只是得到了南郡和南阳郡(荆州长江以北部分),荆州长江以南部分陷入无政府状态。曹操兵不血刃,纳降刘琮后,踌躇满志的认为统一指日可待,他给孙权去了封威逼利诱的信,邀集孙权共同讨伐刘备。孙权阵营立刻炸开了锅,以张昭为首的文官主降(或说主和),武将们则闹哄哄主张抗曹,却没有一个主心骨。鲁肃及时给了孙权递上一个新战略-联刘抗曹。等于孙权的两个战略都是鲁肃制定的,从战略角度看,孙权的第一功臣当属鲁肃。鲁肃为什么抛弃之前的南北朝计划,改行三国呢?一方面形势的发展倒逼出来的,曹操纳降刘琮后,正如张昭等人说的那样,长江天险对曹操而言不再是问题,而且有顺流而下的优势,一旦荆州长江以南部分投入曹操的怀抱,孙权不要说全据长江,连生存都成问题。形势逼迫孙权必然全力阻止曹操得到整个荆州。为此孙权不得不支持在荆州有重大影响力的刘备壮大并默认他代表荆州。另一方面曹操太强大了,根本不是孙权一方可以单独抵抗的,从孙权继位到刘琮降曹,八年时间,孙权拿刘表都没有办法,更不用说强大的曹操。所以鲁肃的倡议虽然让人感觉憋屈,但很实用,用现在的话讲是与时俱进。周瑜是主张单独对抗曹操的,对孙权扶持刘备的做法,并不赞同,孙权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敏锐性,并没有采纳周瑜的主张,而是采用鲁肃切合实际的主张。事实证明鲁肃扶持刘备,走孙刘联盟的主张虽然留下了后遗症,但从救亡的角度看,近乎完美。刘备利用其在荆州的重大影响力,率先扛起抵抗曹操的大旗,阻止了曹操完全吞并荆州的图谋。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后,刘备快速抢夺胜利成果,夺得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而孙权则仅得江夏一郡,后来又从曹操手中夺取南郡。为后来的孙刘之间的失和埋下了伏笔。
      孙权第一个战略的中断是由于强大的曹操提前南下,不得已联合刘备来抗曹,产生了第二个战略,为了巩固第二个战略,孙权又是嫁妹妹给刘备,又是借南郡给刘备。但孙权完成第一个战略的决心从来没有改变。
      夺取荆州后,孙权无意中走出了另一个战略,把刘备打回老三,再形成稳定的吴蜀联盟。
      凭心而论,最该得到荆州的是东吴。
      一、战略上,东吴把荆州看得最重。三国中只有东吴把荆州视同生命线,倾全力争荆州,倾全力保荆州。
      二、谋划时间最久。东吴从孙权继位以来,就把鲁肃全据长江的主张当成战略,而这一战略的关键点在荆州。终孙权一生,战略都与荆州相关。
      三、策略多样,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我们看孙权斗争的技巧很娴熟,昔日的敌人曹操,孙权为了实现战略,不惜与之打配合,向曹丕称臣,瞒天过海,白衣渡江,让人眼花缭乱。
      正好印证了一句话,机遇刘备有准备的人。刘备如果花孙权三分之一的精力在荆州,估计也不至于失去荆州。

  • 作者有话要说:  孙权的高明常常是逼出来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