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毒士贾诩 ...

  •   贾诩,字文和(147-223),先后投奔过董卓、李傕、张绣等多个势力,最后投向了曹操,是曹操后期起关键作用的谋士和重臣。他有“毒士”之名。而他“毒士”大名主要来自于他献了一条“荼毒天下”的计,让汉朝彻底散失了最后资源的一条计。
      公元192年(汉献帝初平三年),司徒王允联合吕布铲除了专权三年的董卓。这件事干的很绝妙,非常干脆,一点都没有拖泥带水,吕布一个人就把挟持皇帝,扰动天下的董卓给除掉了,这里没有战争,没有政变,甚至没有鸿门宴。董卓死后,王允和吕布联合执政。当时董卓虽然被杀,家族被诛,但董卓的部众很多,有的远在西凉,有的见董卓被杀纷纷外逃。如何处理董卓余党是摆在王允、吕布面前的头等大事。吕布是一个猛将,政治上不在行,主要决定权在王允。王允的书生气不但要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而且搭上了汉朝最后的一点希望。
      一方面,董卓迁都长安后,势力很强大,离他的老巢凉州近。董卓势力随着董卓被杀,核心没有了,但他的影响力还在,分成了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多股势力,都不可小视。长安城外,面临军事的威胁,长安城内,随时有董卓余党作内应。这个时候王允应该尽早结束乱局,戮元恶即可,没有必要牵连太广,因为王允手上的资源并不多,要彻底清除董卓的势力,还显能力不足。
      另一方面,诛董卓,人心大振,久经震荡的东汉王朝,令不出长安,最需要的是稳定,其他一切事情都是其次。王允弃首务而谋其他,取祸之道,把诛董卓树立的威望化为乌有。要稳定长安,必须稳住人心惶惶的董卓部众,不让他们汇聚起来反扑,这个时候需要一纸赦令。
      王允在长安城内大肆清算董卓的罪行,迟迟不给李傕、郭汜等人赦令,让这些人惊恐万状。李傕甚至想解散军队逃亡。
      这个时候,贾诩出来献计了。他对李傕说,你们现在抛下军队各自逃亡,只需一个亭长就可以把你们抓住。不如集中军队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失败了再逃亡不迟。李傕等人深表同意,联合军队向长安进发,一路上又有董卓余党加入,到达长安时军队达十几万人,长安城内董卓余党为内应,不久攻破了长安城。吕布逃走,王允等大批官员被杀。有道是“一言以兴邦”,而贾诩这一计,却“一言以丧亡”。经此一变,汉朝仅存的一点复兴的希望被彻底浇灭了,汉献帝从此沦为军阀手中的玩物,没有任何自主权。
      贾诩献了这一毒计,赢得了“毒士”之名,但贾诩与历史上很多助纣为虐的谋士不同的是,他后来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来弥补。一方面,他坚决推辞李傕、郭汜等人给他加官进爵,李傕想封他为侯,他推辞说,这是保命之计,哪有什么功劳?又想让他担任尚书仆射这样的高官,贾诩说,这是百官之长,我名望不高,难以服众,同样拒绝。另一方面,他在李傕、郭汜、樊稠等部之间居中调停,把他们争斗造成的后果降低,他还暗中帮助孤立无援的汉献帝。随着李傕、郭汜矛盾加深,相互之间大打出手,一方劫持皇帝,一方劫持文武官员。贾诩趁机投奔了段煨,却遭到段煨表面善待,心里妒忌。随后,贾诩投奔了张济的族侄张绣。通过贾诩一系列的跳槽更换老板,可以看出贾诩高深的保命本事,能与他有一拼的,只有刘备而已,但刘备逃亡中,一次次丢弃了妻子、儿女,贾诩却做到了保全自己和家人,从这一点上看,贾诩保命的本事超过了刘备,列三国时期第一。
      贾诩在张绣帐下很得意,尽管张绣并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但他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联合刘表抗击曹操。曹操的护卫典韦、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死在与张绣的战事中。
      后来,张绣成了袁绍、曹操两大势力争取的对象,在贾诩建议下,张绣投降了实力更弱的曹操。也正是在曹操阵营,贾诩如鱼得水,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成了荀彧、荀攸、郭嘉等人死后的第一谋士。他主要有三大影响。
      一、主张休养生息,长远打算来图谋孙权和刘备,不赞同通过一两次战争改变现状的做法。开始的时候,从曹操到曹丕都没有重视贾诩的意见,随后遭遇军事失利后,才认识到贾诩的正确,到了魏明帝曹睿时期,基本上采用贾诩的计策,以守势应对吴蜀两国的军事挑衅。
      二、助曹操评定西北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立了大功。马腾、韩遂等部族割据西北,不尊中央号令由来已久,在汉灵帝末年就已如此。后来曹操任用钟繇经营关中,钟繇、张既劝说马腾入质邺城,但他的儿子马超仍统领部族继续保持割据。马超起兵对抗曹操后,马腾及其在曹营的宗族全部被杀。马超与曹操有杀父之仇,灭宗之恨,当然不会投降曹操。曹操亲率大军征讨马超,针对西北部族众多且互不统领的情况,贾诩献离间计,为曹操短期内平定西北立了大功。
      三、助曹丕争位成功。曹丕虽然是嫡长子,但曹操立储之意未定,尽管曹操已年过六十,他一度中意曹植。为此曹丕极力亲近、拉拢荀彧、荀攸、贾诩等在曹操心目中地位很高的人。贾诩也认可曹丕做储君,但他的做法却与其他人完全不同。明里,他不参与,暗里他起着关键作用。实际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贾诩对曹操深刻的了解。曹操非常忌惮大臣尤其是重臣参与立储,为此他甚至不惜痛下杀手,崔琰、杨修等人的被杀就与此密切相关。基于此,贾诩并不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一次,曹丕向贾诩请教,贾诩说,弘扬道德,培养气度,以孝道就可以。曹操在立储之事犹豫不决,征询贾诩的意见,贾诩默然不语,曹操很奇怪,问他,他说“若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曹操问他:“何所思?”贾诩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曹操大笑,曹丕的储位遂定。贾诩非常巧妙地为曹丕争储助力,比那些明里摇旗呐喊的人反而起着更大的效果。比说曹丕如何优秀,如何适合做储君更有说服力,说到了曹操心坎里。乱世什么最重要,首先就是内部稳定,而其中重要一环就是怎么选继承人,选谁做继承人。贾诩在大方向上是与曹操相契合的。贾诩因为不是曹魏功勋旧臣,为人为官很低调,闭门自守,不与人私下交往,子女也不与权贵结亲,赢得当时人们的赞誉。《三国志》作者陈寿把贾诩与荀攸并列,认为这两个人“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贾诩一生如何算无遗策,经达权变,我们可以历数一下:
      一、早年的应变能力。贾诩早年并不出名,曾被举为孝廉,他因病辞官返乡,同行数十人被氐人抓获。贾诩谎称是当时太尉段颖的外甥,而段颖长期为将,镇守边疆,威震西北,包括氐族在内的很多少数民族都惧怕他,非但没有加害,反而礼送他,而其余的人都被害了。说明贾诩危急时刻的保命能力超强。
      二、毒士之计。前面已有论述,不再多说。
      三、离开段煨,投奔张绣。段煨与贾诩是同乡,段煨的军队敬服贾诩,段煨怕他夺了兵权,表面尊敬礼遇,实则防备。投奔张绣时,有人奇怪段煨对他这么好,他还选择离去。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之意,待遇虽然优厚,却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会为其所害,我离开他,他反而更高兴,希望通过我结交外援,一定会善待我的家人。张绣身边没有谋士,也希望我投奔,这样我和家人都可以得到保全。结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
      四、两败曹操。曹操于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不久听说袁绍要乘虚进攻许都,曹操撤了穰城之围,张绣率军追击,刘表也派兵,企图一起夹击曹军,被曹操击败,曹操获胜后加速北撤,张绣亲自率军追赶,贾诩劝说不可追,追则必败。张绣不听再次追击曹军,结果大败。贾诩劝张绣再次追击曹军。张绣听了他的建议,果然取得了胜利。张绣不解,贾诩说,将军虽然善于用兵,但绝非曹操对手,曹操刚撤兵,必然会防备追兵,所以知道你必败。之后曹操未尽力已撤兵,说明他后方有变,全力撤退时,留别的将领断后,这些人却不如将军你,所以知道可胜。此例说明贾诩临机判断能力很强,洞察人心。
      张绣后来想就近投靠曹操,结果却发生曹操强纳张济之妻的事情,张绣大怒,偷袭曹操,曹操落荒而逃,爱将典韦、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虽然史书并未提及贾诩在此事件中的作用,但从之后贾诩仍然在张绣阵营可以想见,贾诩在此事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五、弃袁投曹。这是贾诩为张绣做的最后一大贡献。张绣割据一方,但无雄才大略,在当时局势进一步明朗之际,选择谁为投靠对象是摆在他面前的重要而艰难的抉择。袁绍和曹操都在争取张绣,贾诩认为应该投降曹操,虽然袁绍表面强大,但终究会被曹操所灭,再则袁绍强,曹操弱,投曹更被重视,曹操是个胸怀天下的人,不会因旧恨拒纳张绣。后来事情的发展正如贾诩预料的一样。曹操消灭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张绣也在官渡之战中立了大功,封邑二千户,超过曹魏很多元勋旧臣,曹操还和张绣结了儿女亲家,荣宠一时。
      五、反间计评定西北马超等部族。
      六、谋立曹丕为储。
      七、反对一役定天下之论。曹丕时期贾诩认为,吴蜀内部稳定,有杰出的人才为支撑,一时之间难以图谋,不如搞好内部事务,休养生息,长远打算而必胜吴蜀,曹丕不接受,结果伐吴失败。
      贾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智慧之光,也能看到人性的挣扎,保国还是保家的冲突,在乱世之中的生存哲学。他背负着人生的污点,有“毒士”之骂名,却能依靠个人的智慧多做有利于国家稳定,有利于社会长远的事情。与钟繇、王朗等人一并被称为曹魏有影响力的几个老人。说到保命,三国时期有三条泥鳅,一个是贾诩,一个是刘备,一个就是吕布,只不过吕布后来成了死泥鳅而已。

  • 作者有话要说:  希望读者多加评论,互相交流。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