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屯田制的提出到实施 ...

  •   曹操之所以可以统一北方,pk掉实力强大的第一豪门袁绍,战略支撑的作用是关键的。这里着重说一下屯田制的相关人和事
      屯田制其实并不是曹操首创,西汉甚至远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开展过,比如西汉宣帝时的名将赵充国。东汉末年,徐州陶谦开展的屯田也比曹操更早。但是制度最完善,方式最多,效果最显著的无疑是曹操。
      曹操为什么会大规模开展屯田?这是正反两方面得出的经验之谈。
      首先,曹操是中原的一个割据势力,中原地区深受战乱之苦。按曹操的说法“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绝非夸张。中原主要以平原为主,一马平川,消化战乱的能力差,加之处四战之地,往往是各方争夺的主战场。频繁的战乱让中原地区人口减员快,或死或逃,土地大片荒芜。曹操有条件开展屯田,因为有很多无主之地。
      其次,曹操创业早期,深受缺粮之苦。缺粮的状况倒逼曹操重点抓军队的质量而非数量,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地盘不大,军队不多,但很有战斗力。比如对付很多割据势力头痛的流寇势力,曹操却能得心应手,象黄巾起义余部、吕布等。缺粮的问题不解决,曹操的事业就无法做大做强。曹操缺粮曾经到什么程度?他手下的谋士程昱把人肉夹在在军粮中给士兵吃。还有曹操早期创业过程中,多次出现饥荒导致百姓互相杀死,以人肉为食的惨景。老百姓饿的没饭吃,流亡的人多,有的为盗,有的为匪,而大批的流民涌入,时常给曹操造成冲击,曹操本身就缺粮,当然没有办法安置这些饥民,只得把他们杀死了事。这也让曹操饱受指责。这是一个政治家的无奈之处,所以政治家无所谓好坏,乱世之中,首先要自保,才能救人。
      曹操自保的良方是屯田制。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击败颍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枣衹向曹操建议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在许昌附近一带开展屯田,解决粮食供给问题。曹操接受了此建议,任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枣衹为典农都尉,负责屯田。做法如下:
      一、把荒芜的农田收归国家;
      二、把流民收拢编制成组进行管理;
      三、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农具等生产工具给屯田民;
      四、获得的收成,国家与屯田民按比例分成。
      当年,屯田就取得很大成果,许昌附近就收获粮食百万斛。按照当时的斛约为现在32斤,那么第一年屯田的收获是三千万斤,可想而知,作用有多么巨大。曹操将此经验推行,屯田制于是在曹操统治区大规模推开。
      我认为单就这一点而论,曹操是中华民族的大功臣,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屯田制阻止了人口的减员。据历史记载,中国在东汉桓帝年间人口超过五千万,但是从黄巾起义爆发的公元184年到三国鼎立时期,三十多年战乱,人口仅剩七百万人。如果曹操不进行大规模屯田,中国的人口会更少的多,甚至滑向无法更替增长的地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汉族就会沦为一个小民族,再也不会有之后的壮大辉煌。
      二、保住了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前面讲过,中原地区往往是战乱策源地,主战场,而其自身消化战乱的能力很差,故而战乱对中原地区的打击是巨大的。曹操维护中央的旗帜不倒,开展屯田制发展经济。从此朝廷安定了,士绅安定了,老百姓也安定了。我们知道曹操时期有建安七子,后来有竹林七贤,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是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文学的繁荣如果没有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为支撑是难以想象的。而当时象江南、辽东、蜀中一带尚未完全开发,重点还是要看中原地区。中原恢复了,国家统一就有望。
      屯田制可以统筹人和自然的资源,变害为利,化凶为吉,还形成了屯田民与政府稳定的依附关系,这样一来,人稳定了,粮食解决,兵源也不成问题了。屯田制开展短短五年之内,曹操先后灭了吕布、袁术,收降了张绣,安抚了马腾,大败了袁绍,曹操统一北方已成定局。
      屯田制的开创工作,除了枣衹和任峻外,还有韩浩是重要的身体力行者。
      枣衹,颍川阳翟人(河南禹州)。曾任东阿令、羽林监等职。史载,曹操创业初期,枣衹就投入曹操麾下,当时强大的袁绍多次派人想把他挖走,枣衹均予以拒绝。可以看出他对曹操是绝对忠诚的。
      后来吕布联合陈宫、张邈等人趁曹操征伐徐州之时,在曹操后院发难,进展很快,只剩东阿、鄄城、范三城在坚守,其余均告丢。而东阿的令就是枣衹。东阿为什么可以坚守,得益于枣衹居安思危,预先做了准备工作。他一上任,就致力于恢复农业生产,囤积粮草。并操练军民,加强武备,将东阿的城防修缮加固。后来叛军强攻,枣衹得民心,城防又坚固,实在拿他没有办法,只能放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枣衹是一个致力于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干才。
      曹操迎接汉献帝后,任命他为羽林监,负责宫中宿卫,实际上曹操视他为心腹,不然这么重要的工作也不会交给他。
      枣衹之所以能在这么多智谋之士之中首倡屯田制,是有原因的:
      一、枣衹长期在底层,对社会现实问题有更深的感触。他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他可以化繁为简,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枣衹对基础工作很上心,他知道创大业,赢在基础,赢在细节。而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就是人和土地,他知道发展经济的总抓手在哪里。
      三、枣衹善于观察和总结。曹操在镇压黄巾军余部时,枣衹对他们亦战亦耕,兵农合一的做法产生了极大兴趣,得到启发。
      说到底,枣衹是一个通经济的人才,他首倡屯田,并建立完善的制度,还亲自参与实施,并取得巨大成效。但不幸的是,他不久即因病去世。曹操怀念他的功绩,追赠他为太守,并给他儿子爵位。
      任峻,河南郡中牟人,字伯达(与司马懿之兄司马朗同字)。董卓之乱时,任峻征集家族人员投奔曹操。曹操出征,任峻则在后方搞后勤供应。提出屯田的是枣衹,但主导实施的是任峻。
      196年(建安元年),曹操任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枣衹为典农都尉,开展屯田。几年间,各地粮食满仓,大大支持了曹操的统一事业。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发生了决定北方命运的官渡之战。后世读史的关注点往往放在曹操火烧乌巢上,实际上袁绍也曾打算切断曹军粮草的方式快速战胜曹操。但曹操任用任峻主持粮草运输,任峻采用多条粮道并进,并布阵来保卫,结果袁绍多次派军队来抄都无法得逞。
      任峻对朋友对亲族很好,他在饥荒的时候,收留抚恤朋友的遗孤,接济远近贫困的亲戚、族人,信义为人称道。
      与枣衹不同的是,任峻生前就因功封为都亭侯,封邑三百户,任长水校尉。公元204年(建安九年),任峻去世,曹操非常伤感。史书上评价他说,首倡屯田的是枣衹,而使屯田获得成功的人是任峻。
      所以任峻也主要是一个经济人才,同时他搞后勤也有一套,类似萧何以及诸葛亮的前期,只不过名气没有这么大。
      韩浩,字元嗣,河内郡(河南武陟)人。早年就有壮烈之名,以至于袁术任命他为骑都尉。后来曹操部将夏侯惇闻其名,把他召入帐下。
      公元194年(汉献帝兴平元年),吕布联合陈宫、张邈等人偷袭兖州。吕布派人到夏侯惇营中诈降,趁机劫持了夏侯惇。主帅被劫,军中大乱。韩浩把守营门,召集诸将,安定士卒。之后,韩浩率军队怒斥挟持者,并立即率众攻打劫持者。韩浩的做法,按道理是不符合人情的,夏侯惇对他有引见之恩,还是他的上级,他这么做,等于完全不顾夏侯惇的死后。看到韩浩很强硬,劫持者吓得磕头求饶。韩浩不听,全部予以处死,救出了夏侯惇。曹操得知后,认为他做的对,并发布命令,如果之后遇到类似情况,消灭劫持者,不必顾忌人质。自此而后,劫持人质事件再未发生。联系当今世界类似的劫持事件很多,如俄国别斯兰人质事件,大多都采用韩浩的处理方法,即不向劫持者妥协,更不与之谈判。
      韩浩也是屯田的倡议者之一,估计首倡者是枣衹,而韩浩加以完善。屯田的成效很大,韩浩也因此升为护军。
      官渡之战后,韩浩任中护军,与史涣共同负责管理禁军。说明韩浩也是曹操的心腹。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夺取汉中,众人认为可以让韩浩镇守汉中,曹操不舍(估计知道韩浩身体不行了)。不久,韩浩去世,他也在生前封侯,为万岁亭侯。
      从历史简单的记载看,韩浩是一个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全才,很果断,让人用着放心。
      曹操的事业之所以可以发展成为盘子最大的一方,除了谋臣、武将这些台面上的人物之外,象枣衹、任峻、韩浩等幕后人物,他们在悄然做着基础性的工作,提供粮草、兵源、赋税,搞后勤保障,没有他们,或者说他们有任何懈怠,曹操的发展都是难以想象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阵营人才的厚度。
      当然屯田制之所以可以在曹营广泛实行并取得巨大成功,其实就是这些了不起的人物从乱世基本特点出发,从人性出发,提出的切合实际的应对之策。
      屯田制分三种:军屯、民屯、商屯。
      以往的屯田制主要以军屯为主,比如西汉的赵充国,入则为民,出则为兵。曹操开展民屯的做法是:每50人为1屯,置司马,其上有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归属地方。收成情况,使用官牛者,官民六四分成,不使用官牛者,官民五五分成。屯田民地位较低,且不得随意离开屯田地。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屯田制是很残酷的剥削制度,相比汉朝文景之治时期的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农民负担重的多。而且屯田民被田缚束,没有自由,也在实际上造成社会的割裂。
      但从乱世角度看,屯田制又是很及时的救命制度。因为乱世之中,农民流亡,安定不下来,既使想种地也没有机会,只是流窜,有的发展为盗贼,有的则组成流寇,只能加剧社会的动荡。现在曹操设计好制度来安置这些人,一方面拔掉了乱世的一个源头,另一方面稳定了人心,发展了经济,对政府而言,有百利,对农民而言有了活路,总比成为饥民好。
      然而,前面也谈过,任何一个战略,都有它的红利期,过了红利期就必须加以变革,否则会反过来危害自己。屯田制也不例外,其归根结底是乱世之中临时的经济制度安排。一旦乱世基本结束,就必须改弦更张。否则,就古代生产力条件下,屯田民要养活自己都很难,如果遇到天灾人祸,更是难以为继。还有土地兼并,以及官府豪强加强或转嫁农民负担的问题。屯田制发展到后来,必然成为弊制。
      说到底,屯田制就是政府利用公权力对经济资源进行垄断。从本质上讲,屯田制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是违反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的。所以曹魏一灭亡,晋朝就废除了屯田制,就是这个原因。

  • 作者有话要说:  经济问题不解决,事业无从做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