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曹魏的家族治理 ...

  •   乱世时期,大家族往往更具备创业的资本,东汉末期尤其如此,当时一些大家族,如“四世三公”的袁氏,宗族的刘表、刘焉,世代官宦的孙坚。而最让人激赏的莫过于曹操家族,出人才之多,在当时创业者中无出其右者。
      有说法认为曹操原本姓夏侯,后来因为他的父亲成为大太监曹腾的养子而改姓曹。但这种说法《三国志》没有记载,而且《三国志》对曹操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记载很简略。只知道曹仁和曹纯是亲兄弟。其他如曹操和曹仁、曹洪都说是从弟,不知道是同祖父还是同曾祖父,夏侯惇、夏侯渊和曹操的关系更是一笔糊涂帐,故而有人批评《三国志》的作者不负责任,我深有同感。这里我还是认为曹家和夏侯家本是一家吧!否则真的难以解释为什么夏侯家和曹家难分彼此。
      曹家作为一个大家族有创业的良好条件:
      首先,曹操本人的综合素质很高,我个人认为在古代帝王中应在三甲之列。曹操文韬武略,才能全面,各种评论很多,不再多述。
      其次,有很多独当一面之才,为曹魏创立撑起了一片蓝天。曹仁、夏侯惇、夏侯渊都曾统领方面,起过关键作用,曹纯统帅精锐虎豹骑。
      其三、这些人很团结,忠诚度高,让曹操省了不少心。我们通览史书,几乎找不到曹氏、夏侯氏内部存在问题的记载。官位、爵位的追求,立储方面都没有看出家族内部结帮拉派的情况。正因为这样,曹操有用人偏亲的倾向,关键位置,如汉中给夏侯渊,荆州樊城给了曹仁,皇宫监视给了曹洪打理。
      其四、他们大多不负所望,很有执行力,是曹魏最初实力的很重要标识。曹操面临第一次危机时,夏侯惇与荀彧、程昱等人力保三城,保住了曹操再次站起来的希望。曹洪在官渡之战中驻守大本营,击退了袁绍夺营企图,在汉中之战中,击退张飞。曹仁在艰难境况下镇守樊城,在外无救援的情况下死守很长时间,让得意的关羽进退两难,后被东吴偷袭溃败。唯有夏侯渊在汉中之战因骄傲轻敌被蜀军所斩杀,但夏侯渊之前也起过重要作用。
      至于以身护主,我们知道最多的是曹洪、夏侯惇。第一代曹氏家族让人赏心悦目,再加上一个大事统揽,几百年一遇的曹操,曹氏不崛起都难。
      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这么有为的曹氏第一代,还是有缺憾。体现在:
      一、将领之才多,谋略之才少;
      二、方面之才多,总揽之才少;
      三、军事之才多,治理之才少。
      所以,在豪强政治的大背景下,即使这样人才济济、开创有为的曹家,仍经不起时间的消磨最终被豪强取代。我认为曹魏有为一代的特点决定他们无法稳定的成为天下第一豪门,加上曹魏统治者个人的政治倾向的不同,无法形成汉朝初年“天下不复思异姓”的局面。
      有为的一代对曹操政权的创建稳定而言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正面的作用。他们为曹魏的创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纵观中国历史,类似曹魏这样的创业类型不多,清朝有类似之处外,很难找到相同的例子。所以就家族推动创业而言,曹魏的成功仅次于清朝。
      反面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就他们个人素质而言足以支撑台面,之后的空白无法补上,家族作用不再关键时,豪强就取代其作用。
      另一方面,从制度上看,亲情纽带可以发挥重大而基础性作用,但终究还是要回归到制度建设上来。随着最高层统治者换代,亲情的疏远及沟通不再默契,有为的一代退出历史舞台,换上了曹真、曹休、夏侯尚等尚可支撑台面的面孔。由于处于乱世,国家尚未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无法实现。他们的存在,反而成为制度建设的障碍。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曹丕一上台,就想拿曹洪开刀。
      后来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我认为就有制衡强大宗族势力的因素在内。谁知道埋葬曹魏政权的不是曹氏宗族,是豪强势力。
      我们知道曹魏政权是中国从东汉以来延续到唐高宗年间豪强政治的一个片段。从曹魏自曹操创基到魏明帝曹叡三代统治者都在政治上很自信,他们当然知道豪强对政治的影响力,但他们都没有打击豪强,也没有对灭亡的汉朝宗室赶尽杀绝,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驾驭这一切,而其中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后面强大的家族支撑。
      所以很难想象,曹操创业的时期,没有曹仁、曹洪、曹纯、夏侯惇、夏侯渊,以及曹丕、曹叡时代没有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会怎么样。
      一种政治生态往往有延续下去的惯性。如果没进行革新,就会成为阻碍时代运行的问题,所以当曹魏从有为的第一代向可支撑台面的一代,最后滑落到迷失的一代,曹氏的波谷遇到了司马氏的波峰,失去政权就不难理解了。
      怎么对家族进行有效的治理是很多封建王朝的大问题,尤其是象曹魏一样家族庞大的类型。既要发挥他们的用处,又不让其成为祸乱之源,是一个大问题,几乎没有哪个王朝真正做到。但封建王朝要稳定且长久存在,只有加强中央集权一条路可走,倚重家族只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打击豪强,打击豪强则往往需要实现统一止息战乱。
      曹操时期对家族的治理主要分两方面:
      一方面,严格要求,戒其性。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人物,他不会不知道,宗族一旦疏于管制,结果会怎样。故而曹操对包括自己儿子在内的宗族人员严格管理。他曾对儿子曹彰说:“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国法无情,尔宜深戒。”曹植擅开司马门,驾车于直道,曹操大怒,处死了与此相关的公车令。夏侯渊在汉中与刘备对阵时,曹操屡屡告诫他不要骄傲轻敌。
      另一方面,委任腹心,用其才。曹仁、夏侯惇等一大批宗族人才的使用可以说明问题。
      曹操时代对家族的治理说到底还是很粗放,没有形成制度,这也为后来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曹丕继位后,对宗族的管理有转变的迹象,而且逐渐形成制度。我认为这种转变的成因有两个:
      一、曹植争储。我们知道曹操虽然在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初步确立了曹丕继承人的地位,但直到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才正式立曹丕为太子,确立他继承人的身份。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遇到了曹植的有力挑战。虽然曹丕有惊无险做上了继承人,但这一出让他感到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哪怕是在他继位后仍然存在。
      二、宗族主要人员与曹丕保持距离。在宗族中,有重大影响力的曹仁、曹洪、夏侯惇等人与曹丕始终保持距离,哪怕是在立储这样的关键问题上,也没有明显偏向曹丕。这让曹丕感受到压迫感,要知道,包括其弟曹彰在内很多宗族人员,官高爵显,且掌握兵权,搞不好就是很大的威胁。
      曹丕基于这两点转变了对家族治理的方式,从曹操的倚重到严厉到近乎苛刻的限制,曹氏宗族虽然有分封之名,却无分封之实,没有资源和空间,被圈地为牢,限制在封地,无法对政治产生任何影响力,这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曹植。另外曹丕对宗室没有站队的人员的打击严苛而露骨。如一继位就想置曹洪于死地,再有曹彰的暴亡,夏侯尚之死,都有曹丕的关系。
      曹叡时期,基本沿用曹丕时期限制宗族的政策,随着与曹丕、曹叡关系密切的曹真、曹休等人去世,而九品中正制已推行二十年,豪强的势力在渐长,宗族的实力在消弱。后来的一场失败的托孤要了曹魏的命。
      为什么曹魏失败的家族治理是其失去政权的重要原因呢?我认为有三方面原因:
      一、时代的大背景是豪强政治,这与乱世,与谁是豪强代理人无关,要不同唯有打击豪强,加强中央集权,但曹魏并没有这么做;
      二、曹氏虽然家族庞大,能人辈出,但没有改变它不是豪强的事实,它只是因军事上强大,被豪强承认为代理人,但不是永恒的,随时会变;
      三、曹魏几代统治者迷信自己的掌控能力,不从制度上遏制豪强产生,反而一代一代给豪强影响政治的便利。
      其实曹魏的家族治理应该走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豪强的道路,或者和汉初一样,把曹氏建设成天下最大的豪门,造成天下不复思异姓的事实,但天下没有统一,曹魏没有这样的想法,事实上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曹魏治理宗族是一个极端,司马氏有基于此想做改变,却进入了另一个极端。

  • 作者有话要说:  曹魏对家族的治理是逐渐迷失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