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县城 ...
-
沈家村的这座贞节牌坊有些年头了。
据说前朝时,沈家村有个叫茵娘的女子,嫁给同村的青年之后,不到半载便守了寡。她断然拒绝家人劝她改嫁的话,抚养丈夫的遗腹子,照料年迈丧失独子备受打击的公婆,勤勤恳恳无微不至,一直到送走公婆,把儿子抚养成人。
她儿子生而好学,努力上进,一朝高中进士,得前朝皇帝青眼。皇帝听闻他的身世,对其母大为赞叹,封其为诰命夫人,又特赐了座贞节牌坊以彰其节气。
这座贞节牌坊建成之后,顿时成了沈家村最要紧的东西。
百姓们整天土里刨食,见过最大的官怕也就是县城里的县令,至于远在京城里的皇帝,传说中的天子,那真是不得了的大人物!茵娘能上达视听,得了这么一座牌坊,沈家村的族老喜极而泣,焚香磕头祷告先祖的不知凡几。
先前倒也罢了,沈家村和旁的村子婚嫁没两样,媒妁之言你情我愿俱可,婚嫁之后不遂意的,拆伙各自婚配的也有。自从多了一座御赐的贞节牌坊,沈家村的族老们登时觉得自家身份不同,万万不可辜负了天子的这座牌坊,强令村里女子专一守贞。
刚开始自然有反抗的,只是族老们在家族中的话权极重,有不愿听从的,就以耕地、良种、耕牛……等等手段制辖。村里人全靠的田亩所出养活家人,在这种手段下,多数人也就服了软,不服软的背井离乡迁移至了他处。
一代传一代,前朝都覆灭了,沈家村这贞节的名声反而越传越广,族规对于女子的苛求非但不降,反而越来越严苛,不知何时起,但凡被人指作是不守贞洁,那是要被拉去当着全村人的面沉塘以示警告的!
沈小妹对于沈家族老的坚持不甚赞同,然而,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即便再看不惯,她也不明目张胆地说出来,免得给父母添麻烦。要知道,县官不如现管,在这一亩三分地里,那些食古不化的族老们可比县令说话硬实。
前些年,前任县令想改了沈家村这不近人情的陋习,又是强硬下令,又是软语召见乡里有头有脸的人物,谁知,半点不管用,就在几年前,村南的罗小妹被许给村东的二赖子,不情愿之下和情郎逃跑未遂,就被当着全村人的面沉了塘!
以前,沈小妹看到贞节牌坊只是不喜,而八九岁时看到被沉塘的那一幕,凄厉的哭喊声,求救无望之后绝望的表情,总是不时浮现在她面前,阴魂不散。自打那以后,她就不敢再正眼看那座贞节牌坊,总觉得那石头牌坊上附着不少冤魂。
眼不见心不烦,沈小妹看也不看那历经风雨依然威严十足的牌坊,坐在吱呀吱呀的牛车上,和沈母闲聊着到了县城要买什么。
沈母一辈子节俭,考虑的多是油盐粮米之类的生活必需品,精打细算,该买的在心里都有了谱,一枚铜子都不舍得多花。沈小妹就不同了。
她板着指头数着:“阿爹上次贴的膏药不是用完了么?这次去城里正好再买几付。瑞和堂的糕点香香软软,买点回去给二嫂吃,她怀着宝宝饿得快。笙笙的鞋子穿坏了,得买些料子回去做双。还有阿娘……”
她笑嘻嘻地拉着沈母的胳膊摇了摇,撒娇道:“阿娘,上次我在宝德楼看到的梅簪好漂亮,我买了给你戴好不好?又不贵,手艺真是顶顶精湛的……”
她每板一下手指,沈母的心都抽一下。
沈母嫁给沈四关后没多久,两人就被分家了,分到手里只有间挡不住风雨的破茅草屋和断了齿的木耙子、破碗等杂物。两人起早摸黑一二十年,全靠卖力干活和节俭操持,才起了新房子,一家人吃饱穿暖。让她一时转变一辈子的节俭作风,舍得花不必要的钱,略有些艰难。
只是,对上自己疼爱的小女儿,白皙的鹅蛋脸上,乌溜溜的大眼睛里满是撒娇爱软,花朵般粉嫩的唇开合,清脆仿若铃音的话语在她耳边打转:“阿娘,好不好,好不好?”
她心一软,动了动嘴想教育她两句节俭持家的道理,话出口却变成半是心疼半是怜惜的责怪:“光顾着给我们买,你怎么不想着给自己添两件?你看看你身上的衣服,花色都洗白了。娘不要簪子,咱们去看看卢家的店里有没有时新的料子……”
“娘,我的衣服还好着呢!”沈小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衣服,抗议道。
“你都十三岁了,看看村东你七伯家的明荷,打扮得多俊俏。等今年过了秋,你又长一岁,这亲事可就该定下了……”说到这里,沈母满心怅然,她长长地叹了口气,抬手摸了摸沈小妹的头,“娘真是舍不得……”
沈小妹容貌女工样样都好,脑袋也聪明,若不是她,沈家也不可能这么快就发家。这四里八乡都把沈小妹当成个金娃娃看,谁能娶进门那就是烧了八辈子的高香,因此,求娶的人把沈家的门槛都要磨平了。
越是这样,沈母越是不敢轻易将沈小妹许出去,生怕看走眼嫁给了只贪图钱财的人家,那沈小妹一辈子都要毁了。
尤其是,人人都知道沈家村的规矩……
她忍不住又叹了口气。
沈大哥在前面赶车,听到这里,回头看着自家母亲,信誓旦旦的保证道:“阿娘,你放心,咱们村子里有的是好男儿,小妹不嫁到远处,咱们一家子都盯着呢,再说,我和二郎三郎总会护着小妹的。”
沈小妹甜甜地一笑:“谢谢哥哥。”
对上她的笑容,沈大哥心里痒痒的,空出一只手揉了揉她的头,被沈父好一顿训:“看着路!”
话是这么说,沈父对上沈小妹,眼角的皱纹也染上了三分笑意:“你娘说的对,买块儿好料子……”
一家人欢欢喜喜地赶到了县城,
先去了赏味阁,店里的李掌柜一见他们到,喜笑颜开地招呼伙计去抬陶罐。西瓜大的陶罐能盛十斤酱,足足二十个陶罐用藤麻细细的缠着,从沈家村到城里这么远的距离,陶罐一点也没被磕碰到。
李掌柜眼睛从车上的陶罐略过,笑容更灿烂了:“好好好,太好了。”抬眼看了看对面的八宝楼,他把话咽了下去,笑着让沈家人先进店里商讨。
在后院的桌子旁坐定,店里的小二乖觉地送来几盘果子和茶水,饶是手上端了那么多东西,他走得依然很稳。
李掌柜边给几人倒水,边笑道:“你们今儿来得正巧,我们后厨的酱坛子都空了。要是您再晚来那么一两天,我怕是要急上火了。”
沈家人被夸得心花怒放,沈父不善言辞,沈大哥咧着嘴笑了笑,说道:“掌柜您放心,我家小妹算着时间呢,绝误不了您的事。”
这一罐的酱每次成本不过50文,大头还出在陶罐上,卖给赏味居却能卖200文,光是这一车酱,刨除成本就能赚3贯,更不用说一年下来,赚个一二十贯也不成问题。
沈家前些年为了盖房子和娶亲,欠着一屁股债,亏的是沈小妹厨艺精湛,这两年不知怎么捣鼓出来了这酱料,误打误撞入了赏味居的眼,才给他们带来了这一笔进项。细水长流,不仅还清了债,还慢慢地能攒得起钱,对于赏味居这个大主顾,自然是十分上心。
卖了酱料,临走之前,李掌柜忽然想起来了什么,叫住他们说:“我听送野味来的猎户说,最近十里八乡不太平,若无必要,莫入山林。”
“谢谢掌柜。”沈父连连道谢。
李掌柜为人厚道,平白不会信口开河,既然开口,定是听到了什么。也因此,出了门,沈父叮嘱沈母他们记好,到了家也要告诉其他人。
沈小妹乖巧地应了声,而后,颇有些遗憾地说:“上次兰慧发现了一处蘑菇圈,她还约我去采呢……”
“眼下家里不缺钱,想吃蘑菇去买些,咱就不去冒那个险了。”沈母拉着沈小妹的手,殷殷劝她,“你也快及笈了,平日里多在家,少出去晒太阳,养养身体,白了好看。”
沈大哥倒是对“不太平”这几个字有些在意,他嘀咕着:“也不知道山里有什么事,难道是有大虫?还是黑瞎子……多找些人捉了,能卖好多钱呢。”家里生计困难时,他也跟人上山打过猎,对自己的身手颇有些骄傲。
只是,他话音还没困,后脑勺被挨了沈父一巴掌,沈父吹胡子瞪眼,恨铁不成钢:“多能耐!只想着大虫黑瞎子,你怎么就不想想还有可能是妖魔呢?!”
提到妖魔,沈大哥打了个哆嗦。连沈小妹,都忍不住往沈母背后缩了缩,惹得沈母安抚她的同时,瞪了两眼自家老头子,骂道:“呸呸呸,青天白日说什么胡话!老了老了,还吓唬孩子们,还不好好驾车。”
沈父心里也有点不得劲,挨了一顿骂也不恼,连跟着呸了两声,双手合十念念有词,完了之后,才驾着牛车往绣坊去。
到绣坊,沈小妹交了绣品,掌柜拉着她的手亲热极了,一叠声地夸赞道:“上次绣的如意鸳鸯枕套真真好,王家少夫人一人就看中了,还问绣不绣得仙鹤献桃炕屏。这宗单单工钱就有五两银子,若是得了王少夫人欢喜,赏银也绝少不了,怎么,接不接这活计?”
沈小妹抿了抿唇,露出浅浅的酒窝,她眼神发亮,笑道:“自然要接。多劳梅姨费心,等我打好了样子,先送来让您过目。”
料子和绣线掌柜都准备好了,又给她结算了之前的绣品钱,沈小妹揣着一两多银子,欢欢喜喜地拉着沈母要去给她买簪。
沈小妹的刺绣手艺是沈母教的,她知道赚这份钱有多不容易,哪里舍得花,但沈小妹抱着她的胳膊撒娇,非要给她买,想着家里光景慢慢好起来,沈母半推半就地也就从了,心里给沈小妹的嫁妆单子上又加了一笔。
油盐、糕点……出门前列的单子买齐了,天色还早,沈家人也不在县城里多留,沈父驾着车,出城往家里赶。到了家,搬下买回来的东西,自然是欢声笑语一片。
傍晚吃过晚饭,沈父当着全家面,又说了一遍“最近不太平”的事,嘱咐家人不要外出太远,众人都应了,连笙笙也奶声奶气地保证不去危险的地方玩。
话虽这么说,李掌柜说的“十里八乡不太平”,实在宽泛。沈家村里风平浪静,没听说有发生什么稀罕事,沈家人精神绷了几天,隐约就有些松劲。
这时,外面的消息也陆续传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