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7、第一百四十七章 ...


  •   他下乡驻村蹲点时,他媳妇张海萍再不用整天来回上下的扯,到他们单位家属院里住,就在他岳父家,到娘家里去住。他回单位汇报示范点上的工作,他媳妇张海萍就回他们单位上他们家里住。
      他查字典给儿子取名子,取后就取了个“孔祖玺”的名字。“祖”是他儿子们这一辈的辈份字,“玺”字这个字他感觉特别好,因为“玺”是玉玺,代表国家信物的公章,国家的权力的象征,玉玺又是无价之宝,就是权力与财富的结合,从字面上理解,“尔玉”也有玉,正合着儿子生肖属相为蛇,蛇盘玉,有财好福气。
      今天上午下班后,他到岳父家里去,吃了他岳母做得饭,下午他媳妇张海萍正好倒班休息,他往自行车后捎货架上,绑上了他从铁匠铺里焊得座子,将他儿子孔祖玺抱到上面坐好,和他媳妇张海萍一齐,骑着自行车,出了县食品公司大门,到上面他们单位上家属院里的家里去。
      经常下乡蹲点,和儿子孔祖玺在一齐的时间少,儿子孔祖玺都有些怯生生的望着他,好像似曾相识的样子。儿子孔祖玺还是挺乖的,总算是没有哭,给了他这个父亲面子了。
      当他和他媳妇张海萍各骑着一辆自行车,一前一后,来到北面公路的岔路口时,向左拐,要上穿过铁路的火车坝时,从坡路上冲下来一辆自行车,他先看见了,赶紧扭头躲避了过去,可他媳妇张海却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咣啷”一声,被撞个正着,连人带车给掀翻在地。
      当他媳妇张海萍从地上爬起来时,骑着的轻便红色自行车还倒在地上前轮旋转着哩。撞倒他媳妇张海萍的骑自行车的人是个花白头发老头,大约六十岁左右,骑着一辆老得要掉牙的自行车,前后车轮上的挡泥瓦都没有。撞倒了人,自己也骑不稳当了,这时从车上两腿一叉也站着停下了。
      “这么宽的路,你这人骑车怎么不避一下,硬要往人身上碰?”他也跳下自行车来,推车过来,有些生气的对那个骑车撞人的老头说道。
      “我的自行车没有闸,下坡时看见人不多,放得太快了,没有控制住,头也转不过来了。”那个骑车撞人的老头还挺有理由的辩解着不肯说声对不起,或者是道个歉,这令他和他媳妇都很气愤。
      “算了算了,好这哩。走吧。”他媳妇张海萍息事宁人,不想自找麻烦,就劝阻他别再理论。
      那个撞人的老汉一看有机会逃脱,就骑上自己的自行车,一溜烟跑了。
      “哇—”一声,他儿子孔祖玺这时在他的自行车上哭了。这是怎么回事,是儿子孔祖玺被刚才他母亲被人撞倒,车飞人翻惊吓得才反应过来,还是另有原因。
      他一边哄着儿子孔祖玺,一边低头查看,这才发现,原来他躲避老汉撞自己的自行车时,后面没有注意,儿子孔祖玺的小脚,被裹进了自行车后轮与车架中的空挡里,弄疼了小孩。
      他赶紧把儿子孔祖玺的小脚从自行车后轮与车架中的空挡里小心的取出来,抱下自行车,交给他媳妇张海抱着。他立好自己的自行车,把捎儿子的座子,取下来,换到前梁上绑好。又过去把他媳妇张海萍的自行车,前轮夹在两腿中间,用力一扭,矫正端了车头。
      他在前面捎了儿子推着车走,他媳妇张海萍在后面推着自行车跟着走,再没有骑自行车,一真推着自行车来到单位上后面的家里。
      过了两天,他又把儿子孔祖玺自行车捎着,接上来培养父子感情,儿子孔祖玺刚会走路,能站稳了。他媳妇张海萍进了屋里,他领着儿子孔祖玺在台子上玩,刚会走路,跑得特别快。在平整光滑的细水泥台子上半跑半走,过来过去奔达,一个手里抱着个大红苹果,笑着玩得很开心。
      “奔登”一声,重物落地的响声,“哇—”儿子孔祖玺的哭声。他看儿子孔祖玺跑过来,跑过去玩得很高兴,就给起身站直抬头一分神的功夫,儿子孔祖玺跑过来,一脚踏空,从一尺多高的台子边上栽下来,插到了地上,手里拿着的红苹果“轱辘辘”向前滚出去了。
      “不疼,马上就好了,别哭了,是爸爸不好,没有看好你。”他三步并着两步,冲过去,抱起儿子孔祖玺,边拍打着身上的尘土,边哄着小孩子,又跑过去捡起掉在地上的红苹果。
      “你睡着了吗?你怎么照娃这哩?刚上来就挨绊,起来了这么大一个包。”他媳妇听见儿子孔祖玺的哭声,看见儿子被摔了一跤,看额头上正中间,立时就一个鸡蛋大的包肿了起来,就很生气的数落着他。
      晚上回到他岳父家里时,他岳父岳母看见了他儿子孔祖玺头上的大包,他儿子孔祖玺立刻又憋着嘴要哭,无形中在告他的状子,他赶紧抱着哄。
      “刚上去一次,就叫我的娃挨绊,以后你们屋里再不去了。”“把娃领上去也不好好操心,我说你们甭领上去了,你们偏要领上去。”他岳母和岳父心疼孙子,抱怨起他和他媳妇张海萍来。
      过了几天,他到北沟乡五台村去下乡蹲点。
      他和村农技员刘文春来到东沟示范田,首先来到刘文春家的地膜玉米套大蒜带田,长势特别喜人。两行两行的玉米,挺拔茁壮,又宽又长的绿叶,向上有力的挺举,随着微风来回摇动,像剌天的一把把利剑,每株腰中有一两个红缨棒子,头盔上是深色火炬样的天花,像准备出征的将士们,队伍整齐,庄严威武,正等待着他们的检阅,一声号令,随时就要开拔前线作战。
      每两行玉米中间的田地里,种着六行大蒜,被白色的蜡粉覆盖着的细长的叶子,白里透绿,蒜苗叶片,顽强地向上举起,虽然是有些叶片散落下来,一个跟着一个,但左右排成的六列纵队却十分的分明,一行一行很笔直,津津有条,次序不乱,像规模宠大的兵团,整装待发的大部队,即将参加大战役了。
      五台村东沟这一片,到处是青纱帐。今年全村地膜玉米高产示范田面积,比去年扩大了一倍,达到了一百亩左右。市县农业科技承包观摩现场会,又来了十多辆小车加面包车,好几十人的参会代表,看了他抓得这个点上的示范田,好评如潮,点名让他好好总结总,他心里特别的高兴。
      年底评选先进,他又少不了是市上县上局里和单位上的先进个人,捧来了几个烫金的红本本。
      回到单位上,总结会开完了,他抽了几天时间,闭门不出,写了篇《地膜玉米套大蒜“双千田”栽培技术简介》的论文稿。在全县海拔最高的冷凉地区,试验种植粮食套种蔬菜的带田,一举获得了成功,打破了多少年来“海拔高,气候凉,种上苞谷长不黄”的传统观念,为同类地区发展高产作物,推广地膜栽培新技术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这篇论文中,不但介绍了两年来北沟乡五台村示范点上,推广种植地膜玉米的概况,还简明扼要地总结出了一套地膜玉米套种大蒜的栽培技术规程。
      选用的玉米品种,大蒜品种,选择什么样的田块种植,怎么整地施肥,底肥施用什么农家肥,施用多少农家肥,化肥卧什么肥,比例是多少,数量怎么配比,如何掌握玉米和大蒜的最适宜的播种期,怎么种植,带田中玉米种多少行,大蒜种多少行,行距多大,株距多少,每窝玉米种多少粒,大蒜栽几瓣,什么时候追肥灌水,怎么追肥,怎么灌水,追多少肥,氮磷化肥和复合肥怎么配比,灌多少水,田间如何管理,拥土松土,把除杂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都写得清清楚楚,一样不落。
      写完了又修改好两三遍后,清抄复写了三份。
      他找出省农科院主办的《陇原农业科技》杂志,照着这个杂志社的编辑部地址,写到信封上,将这篇论文装进信袋里面,封好口,贴上邮票,在县邮局投出去。
      没有过半个月,他收到了《陇原农业科技》杂志社寄来的《稿条录用通知单》和两份样刊,还有二十元稿费,他的论文发表刊登在了这期杂志的上面。
      按照有关的规定,就单凭这篇论文,全局技术干部年度考核,他被直接评为了优秀等次。因为在他们县上的农技干部们当中,除了他,还没有一个人能在省级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他是唯一的,也是破天荒的一个了。
      “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卖白面的见不得挑石灰的”,这个国度几千年的坏习气,还是没有彻底解决。
      “有人说你的论文能发表在省上的专业学术刊物上,那纯粹是‘瞎驴撞到了草垛上’,‘瞎眼猫逮着个死老鼠’,全是你碰上的。”他就听单位上的王其满给他闲聊时,透露单位上一些人的说法。
      “不对吧,我这是第三篇在《陇原农业科技》上发表文章了,第一篇是《黑瓜籽丰产栽培试验示范的几点经验》,第二篇是《小麦‘三套’丰产栽培技术初探》,这一篇是第三篇了,难道说这都是碰上的。”不管王其满高兴不高兴,他有点生气的说道。
      不如人,不学人,还不服人,这就是人们对待比他优秀者的共同心态了。他叹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