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6、第一百四十六章 ...


  •   第一年在北沟乡五台村搞示范点,真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村农技员刘文春家的地,正好在东沟的最上面的大路边上。北面刘文春家的地里,种植的地膜玉米套种小麦的带田,还真像回事儿,玉米茁壮成长,棒子沉甸甸的,有些还结了双棒,小麦已经成熟了,齐刷刷的,籽粒饱满。
      人手不够,刘文春今年对他的工作全力支持,他非常的感激这位村农技员,一个自己的好帮手,今天正帮着刘文春家里收割小麦。另外,还有刘文春的妈也来参加劳动。
      刘文春的媳妇刚生了小孩,正坐月子,除了照看婴儿,就在家做做饭,收拾收拾家务,没有去地里劳动。
      刘文春的父亲地里的活从来不干,也一直不管,全由着刘文春一人干,一个管理。村水管队王会计给他讲过的,刘文春的父亲不但不管家里的事,而且村子里还流传着一些其风流韵事,与村上一个年轻小媳妇有染,扫进家里的人的耳朵里,不免与家里人闹起矛盾,有了隔阂,与全家人格格不入,我行我素。家里人也拿他没有什么办法,生活总得过下去。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假装没有听见,眼不见心不烦,装着没有看见,也没有发现,欠疚着过日子。所以今天他们来收割小麦,刘文春的父亲肯定是不会露面的。
      经过他取样测产,刘文春家东沟示范田的地膜玉米套小麦,小麦亩产不下七百多斤,确实是丰收了。玉米怎么说也不下八百斤,“千五田”的目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再看路南面,星罗棋布,种了好多的地膜玉米。有平播纯粹种玉米的田块,这占了很大一部分,个别也有套种胡麻的,有间作豌豆的,还有套种蚕豆的,套种小油菜、萝卜、甜菜等,但都以玉米为主,看这长势,亩产打个一千二三百斤是有把握的,增产情况不错,今年示范田的任务能交个满意的答卷了。
      市县乡都做为重点进行观摩,领导们也都比较满意,十分肯定点上的工作。在这样高海拔地区,能做到这个程度,确实不容易,点上的工作是“开门红”,他又被市县评为了先进农业科技承包工作者。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他又到北沟乡五台村去蹲点。
      村农技员有事没事,天天来村委会小院里来找他,不是忙着给村民们卖种子和地膜,就是和他请教探讨农业科技知识。
      “孔师,我看了你们的培训材料,认真学习了好几遍地膜玉米带田丰产栽培技术,还看了些有关的杂志报纸,我想在家里地里种带田,你是专家,你看行不行?”刘文春这会没事,和他在村委会办公室里探讨起农业科技来。
      “你们家那里的地?”他微笑问刘文春道。
      “当然是在东沟村上的示范田里。”刘文春笑着回答他道。
      “以前你们村上种过苞谷没有?”他问刘文春道。
      “以前在六七十年代全县学习河园公社朱自宏经营,不是搞‘三个硬推’吗,我们村上也种过苞谷和高梁带田,可惜都没有完全长黄,成熟有些问题,苞谷高梁割下来全当青饲料喂牲口了。”刘文春搜肠挂肚地回忆着听老人们说过的话,回答他道。
      “当时没压地膜,品种又不合适,种得是大熟种品,生育期长,加上带田套种,两种作物所需的积温根本就不够,所以成熟不了。现在铺上地膜,地温提高了,又保墒抗旱,减轻病虫害,加上种的是早熟良种,去年平播苞谷全都成熟了,明年种带田我分析能成熟,没有大的问题,可以种。”他给刘文春有理有据的分析着,下了个能种地膜苞谷带田的结论。
      “专家到底就是专家,科班出生的就是不一样,说得头头是道,听孔师你这么一讲,我算彻底清楚明白了,以前我光是感觉我们这里一定能种成功,就是不了解其中的原因。”刘文春笑着对他说道。
      “我也是分析预测的,还没有实地试验种植过,你有这个决心很好,但也有一定的风险,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不是人为能控制得了的,你是村上的农技员,不怕风险的话,今年就在自家地里试种一次,给大家牺牲一回,奉献一些,也是做个示范带动,功劳大大的有。”他听了刘文春的恭维的话,都有些不好意,转回来谈些务实的话,把问题困难说前面,再顺便动员鼓劲一番,表扬夸赞一番,坚定刘文春的信心和决心。
      “孔师,我想种带田,种两样作物套种,地膜苞谷再套种大蒜,你看能不能成功?”刘文春和他商定了要种带田的事,又探讨起怎么种?什么套什么的问题来,向他请教道。
      单位上前几年在示范点上搞得“吨粮田”已经成功了,亩产达到了两千斤,全县有条件的乡村大力推广开来,粮食大幅度增产,农民的吃饭问题可以解决了,现在正要搞“双千田”,粮食套种蔬菜等其它经济作物,既增产粮食,又增加收入,一举两得。
      “你这个想法很好,正好今年我们村示范田的种植模式也是考虑采用粮食套种蔬菜或其它经济作物。大蒜株型矮小,不占空间,适合密植和间作套种,具有耐阴湿,抗寒耐涝耐旱的特性,在海拔较高的地区种植较多,比较成功,并且产量高,品质又好。我看与苞谷套种,高矮搭配,苞谷喜光,大蒜喜阴,阴阳搭配,互相可能抑制病虫害,具有防治病虫害,增强抗逆性的作用,加上苞谷压地膜,选用中早熟优良品种,套种组合平衡协调,在咱们这里种植比较适合,一定能成功的。你觉得怎么样?”他把所学间作套种的有关知识予以应用发挥,想法倾囊而出,又长篇大论,口飞唾沫星的说了一通后,忘不了再征求和听一听刘文春的想法和意见。
      “孔师,你说得很对,杂志报纸上写得都是些成功的结果报道,还有介绍种植的方法和栽培技术内容,就是没有说明其中的道理,你说得这样仔细,终于使我顿开茅塞了,你这样一说,我听了肯定能成功的,今年我一定要种,坚决要种苞谷套大蒜的带田。”刘文春说话时神情严肃而凝重,下定决心要做他们村上“第一个勇于吃螃蟹的人”了。
      “苞谷良种村上有县种子公司拉来的,大蒜籽种现在还没有,我们这县上市上都可能没有,种大蒜的地方不多,你怎么解决?”他有些疑虑的问刘文春道。
      “孔师你看大蒜用什么籽种好?”刘文春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他道。
      “当然是红皮大蒜最好了,比一般的白皮蒜骨朵大,每个蒜辫也大,蒜又吃起来特别的辣,风味特别,品质很好。”他给刘文春介绍道。
      “那我就用红皮大蒜。”刘文春接着又请求道:“孔师,劳驾你抽空给我规划设计个地膜苞谷套种大蒜的方案。”
      “没问题的,我给你好好设计个地膜苞谷套种大蒜的栽培技术规程,过几天来取。”他笑着满口答应了刘文春的请求。
      过了两天,他带着设计好的地膜苞谷套种大蒜的示意图和栽培技术方案,去刘文春家里找刘文春,刘文春的父母说儿子是到邻省的民乐县去了。
      “叔叔大嫁,这里到民乐有好几百里的路里,他到那里干什么去了?”他不解地问刘文春的父母道。
      “娃们犟的很,我说找些本地的白皮蒜种上就行了,可他就是不听,一个人走了。”刘文春的父亲没有头没脑有些不满的说道。
      “听他说是去找大蒜籽种,背民乐的红皮大蒜去了。这么远的路,又没有个熟人亲戚,也从来没有去个那个地方。”刘文春的母亲很关切的回答道,他知道民乐的红皮大蒜确实很有名。
      又过了三四天,上午时分,刘文春兴冲冲的推门撞进村委会大办公室,他住的地方。
      “孔师,大蒜的籽种解决了,我到民乐背了一趟红皮大蒜。昨天晚上刚回来。”刘文春边找坐的地方,边对他笑哈哈的说道,好像中了大奖一样的兴奋和激动,白里透红的脸,真是与众不同呢。
      “你给我安排的任务我也完成了,地膜苞谷套种大蒜的示意图我给你画好了,栽培技术规程也给你写好了,你看一下怎么样。”他边开着玩笑,边从黑提包里找出几页写着字画着图的稿纸来,交给了刘文春。
      “实在不好意思,对不起,孔师我确实是自己做不出来,没有那个能力和水平,只能破烦你帮忙了。地膜苞谷套种大蒜如果一炮打响了,收入虽然全归我自己,功劳全不都是你的吗。”刘文春接过他递过去的稿纸笑着,脸色更加红透了。
      “我昨天到你家里去找你,给你我设计好的地膜苞谷套种大蒜试验方案,听你父母说,才知道你出远门了,去民乐背红皮大蒜去了,走之前也不给我透露一点消息,雷厉风行好快呀,还真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呢。”他半开玩半埋怨的微笑着对刘文春说道。
      “我是临时决定要去民乐背红皮大蒜的,没有来得及给你请示,是我的不是,但我一想,不告诉你还好些,别让领导为我操心不是更好吗。”刘文春很机智的笑着回敬着他的埋怨和玩笑。
      “这趟你也够心苦的了,出门在外是要受罪的,吃不惯,住不好不说,还要跑路,操心,费劲。”他特别理解和关心刘文春的执着与真诚。
      “到我家去看看,民乐的红皮大蒜就是好。”刘文春有点卖关子的口吻,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看辛辛苦苦背来的民乐红皮大蒜。
      他来到刘文春家,看完了刘文春背来的民乐红皮大蒜,张口借了刘文春“三言”小说书,刘文春没有推托,很慎重的将全本一套的三本书交给了他,并咛嘱他保管好,别弄坏了。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