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2、第一百四十二章 ...


  •   五台村上选了个村级农民技术员,这个人还真选对了,名副其实,非这人莫属。
      村上召开干部会议,村李明烈书记向在坐的村社干部们正式介绍了他:“县上农牧局来的农业专家,小孔同志。”接着就隆重推出五台村的农民技术员:“我们村上的农业技术员,刘文春同志。”
      在村委会办公室里,最远的角落里坐着一个年轻人,比他小四五岁,也是中等个儿,肩膀宽,但不胖,白亮透明皮肤,脸腮上泛出的红晕,像白纸上涂抹的红颜色,红白对比反差很明显,穿着朴素,手里拿着笔记本和一支钢笔,这时微笑着站起身来欠了一下腰,算是向大家鞠躬打了个招呼。第一次参加村干部会议,表现得有些局促不安,手足无措的样子。其实在坐的村社干部们,多得都开会时不拿笔和本子,农村里最基层的干部,没有那个习惯,顶多也就只带着两个肩膀一个头而亦。
      村党支部李明烈书记,四十五岁左右的年纪,中等个子,身体结实,圆大腮帮,脸色黑红,年轻时当兵服过役,从部队上下来的,还喜欢经常穿着黄衣服,性情耿直,忠厚诚实,是省、市、县、乡几级的人大代表,身份还很特殊。会上宣布,村上的农技推广这方面的工作,放手交给了他,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找村上新选任的农业技员刘文春具体配合。
      会议结束后,村社干部们都办事的、回家的全走了,只剩下刘文春一个凑过来找他,向他喧寒问暖,聊天交谈。
      他搞农技推广工作,刘文春酷爱农业科技,两个人趣味相投,一拍即合,相见恨晚,聊了没有多长时间,马上就熟悉了,成了要好的朋友。
      “我们现在是同行,又是好朋友,孔师你是我真正的老师,专门学农业的,在杂志上还看过你写得的文章,很了不起,请孔师多多指导,以后多教我。”刘文春红扑扑的脸带上微笑,对他诚肯且尊敬地说道。
      “小刘你也是农技爱好者,新技术学习抓得紧,又有自家承包地里的实践经验,在村上领导和群众中影响很好,我也要向你学习,咱们互相学习吧。”他不卑不亢地着说道,其实心底里也很高兴,终于遇见啤气相投志同道合的知己了,都笑得合不拢嘴了。
      这天,他和村农技员刘文春两个人谈得投机,喧了一阵,刘文春硬要拉他到自己家里去坐坐,关系很好的,没有办法推托,就锁了村委会办公室的门,他跟着刘文春出了村委会小院。
      两个人边喧观,边走着。从村中间的大路向北走,是村上的一个小街道,人家最集中的地方。大路两旁除了农家院落,还有几家开着的小商店,拖拉机修理铺,榨油坊等。前面是一个圆形的打麦场挡住了去路。
      这个打麦场大约有好几亩地大,周围的打墙已残缺不全,断断续续,所剩无几,是生产队时遗留下来的,现在还在使用,场里面零星还堆放着一些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麦草垛。
      跟着刘文春沿路左拐,绕过这个打麦场,后面是一排农家院落。两个进了中间一家不高的门楼里,想必是刘文春家了。四方的小院里,走过只有水窖口的空场院,北面坐南朝北是一排平房,新盖没有几年的房子。
      进了中间的上房里,家里有两位老人一个年轻妇女,老的是刘文春的父亲和母亲,小的是刘文春的媳妇。这时,家里有客人来了,全都行动起来,给他让坐,马上沏了一杯热茶,端过来放到桌上,请他喝茶。
      “这是县上农牧局下来工作组的,专门来我们村上指导科学种田的孔师。”刘文春给他父母和媳妇介绍他。
      “大叔,大婶,麻烦了。”他礼貌地站起身来和这家的三个人打着招呼。
      “不麻烦,平常请都请不来哩。时间长了下来体验一下农村生活有好处。”刘文春的父亲显得很年轻,是没有受过太大的苦吧,地里的活干得少,外面跑得多,穿着比一般村上的农民好一些,衣服不是很新,但干净整洁。
      “孔师,你看这是我订的报纸杂志,还有卖得书。”还没有和刘文春的父母喧上几句,刘文春不知从那里已翻腾出来了一摞报刊和书籍,放到他面前的炕上。
      他从散落一炕的报刊书堆中,拿出几本来,果然,其中就有省农科院主办的《陇原农业科技》杂志,还有中国农科院主办的《农业科技通讯》、《农民日报》等各国家和省农业科技方面的书报杂志,大约有十多种,几十本之多。
      “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把钱全订报卖书了,都是一堆无用的废纸,尽搞科学种田,没见地里能种出个金娃娃来。”刘文春的母亲,一个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对儿子花钱卖书,痴迷于搞农业科技试验彼有些看法。
      “妈,我早说过多少次了,这个你就不懂了,人总要有个追求,上不了大学,务农种庄稼也是个技术活,学问很大,很深,种好了同样也能发家致富。不信你问孔师,县上的干部见多识广。”刘文春爱不释手地一本一张翻看着这堆报刊书籍,浏览着上面曾经不止一次地读过的知识和信息,对他妈毫不客气地说道。
      “哦,是的,真是这样的。”毕竟他是个外人,他不愿也不便掺和到刘文春家庭的争执中去,就随便应付着回答了一句。
      “你还爱好文学,你有这那多好书,这不是‘三言二拍’吗。”他从这堆报刊书籍中,捡出来几本书,淡黄色的封面,是冯梦龙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全一套,还有凌梦初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全两册。
      “农村也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就爱看些闲书,消磨时光解解闷,喜欢的就卖来放下慢慢看。”刘文春笑着对他说道。
      他想借来这两套书看,可是刚认识,人家肯定不放心,便不好开口借书。再打开一本看,刘文春在菲页上都盖了一个鲜红的收藏印章,长方形,大篆字,由于翻看磨损得历害,不但书皮子都爬满了纵向的大小皱折线,而且印章上的字也被磨擦得部分掉色了,模糊不清了,他也没有认出来。
      看完了刘文春的订的报刊和收藏的书籍,他特别喜欢其中的“三言二拍”,翻看了一阵就爱不释手,恋恋不舍的放回了炕上,先忍一忍,要借书以后再说,天长地久,有的是机会。刘文春的业余爱好和他一样,也是喜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这个朋友他算是交对了。
      他看时间不早了,要回村上去了,刘文春要留他一定在家里吃饭,刘文春的父母和媳妇,一家人全出来招呼他在家里吃饭,他想初次登门,不好意思蹲下吃饭,说村上灶上做好了,他不吃饭就会剩下的,就这样给婉言谢绝了。
      村上开了两次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落实明年示范田的计划,县乡层层下达的任务,完成一百亩的高产田,主要是推广种植地膜玉米和带田。村干部们七嘴八舌,商量来,研究去,最后形成共识,地点定在了东沟。
      “小孔你不要怕,东沟虽然稍微远了点,但那里的土层厚,土质好,庄稼长得好,在大渠旁边,灌水又方便,是全村最好的地,搞示范田最合适。不信你问刘文春,他熟悉情况,完了你们两个再去看一下。”村李明烈书记拍着胸脯打保票,表明了村上支持农技推广和他的工作。
      过了两天,刘文春领着他,去看示范田的地点。从村委会小院里出来,穿过村子中间的大路,向南有个水房的地方,再向东一拐,进了一个小巷道,出了村庄,沿着田地中的一条路,走不远,十字路口向北转,挑宽的路走,齐村北头再往北走,两边全是田地,不远处的东边是群山。
      再往北走一段路沿着大路,向东一拐,向东面的山脚下走去。快要到山脚下时,刘文春停下脚步,向南面一转身,指头扫过沿山脚下一带的一片田地,对他说道:“孔师,看,就是这一大片地,这一带的小地名就叫东沟。”
      其实他看了是非常平的田地,有一条灌溉干渠,就从这个叫东沟的田地稍靠山一边,南北纵贯,南面远处还有个机房泵站。细看只是这一带沿山脚的田地,稍稍的比东面靠川心里的田地地势上低了一些,好像不是一条河沟地带,也根本看不出来是一条河沟的痕迹,他这才把心放下来了。
      “小刘,这里的地都平平的,一台一台就像条田一样,怎么叫东沟呢?名不副实。”他有些疑惑地问刘文春道。
      “这里原来是一条平缓宽敞的河沟,后来‘农业学大寨’,全乡基干民兵突击,全村人们大会战,大搞平田整地,铺砂抗旱,再后来就是国家和联合国投资修建的西电工程,把水引上来了,全村人又继续接着干,起砂平地,旱砂地变水地,慢慢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看,那里就是西电工程尕八泵,沿着这个渠上去,那个房子就是尕九泵,是给向上县六台村提灌的,西电工程最后最高的一级泵站。”刘文春恐怕也没有经历过这么多的事,也许不知是从那里听来的,灌得耳声多了,还真知道的不少哩,对村上的情况还真的很熟悉的,像砂锅里倒黄豆一样,一气说了一大堆话。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42章 第一百四十二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