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问渠那得清如许 ...

  •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
      北街,顾名思义,位于C大主校区的最北边,毗邻C大教工区。街道两旁种着高大的法国梧桐,法桐枝叶茂盛,与两旁的建筑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营造成北街独特的韵致。安安静静的街道上散落着安安静静的店铺。文印店,水果店,眼镜店,便利店,书店,花店,清吧……来来往往的C大师生,更是北街最可爱的风景线。
      北街把自己融入商业洪流中,鲜活、接地气;然而她又偏安一隅,平和、温婉。川流不息中,避开繁华,自有她的大安宁;行迹匆匆里,汲取养分,却有她的大自在。正所谓,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北街的西边,有一家北街书店。
      书店分两层,每层的实用面积约二百平。一楼的左边是各个专业的教材,尤其为C大各个院系的学生量身定做;右边是各种考级考证的辅导书,外语、计算机、会计、税务、证券、司法、导游、普通话、教师资格证……分门别类,琳琅满目。墙角还有一片区域是五花八门的二手书籍,每年毕业季,书店员工便会去C大跳蚤市场搜罗毕业生们的旧书,其中不乏一些有意思的东西,运气好,甚至还能碰上稀罕物。
      二楼则完全是另一个风格。书架上陈列着各类文学作品、畅销书籍、报刊杂志,窗边是一长排布艺沙发,沙发旁还有植物盆栽,精致又敞亮,窝心而有人情味。同时,二楼还留有一块十几平的空间,地板擦得油光蹭亮,墙上挂着小型投影仪,这是书店举办小型读书活动的地方。
      基本上,当前什么教材和参考书最热销,什么小说周刊最受欢迎,去北街书店转一圈,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读书社是C大社团联盟中的老牌成员。读书会的宗旨是:开展有针对性的读书活动,举办人文素质的讲座,交流读书心得和学习经验,拓宽视野,活跃学术气氛。正所谓,心容四海,执书天下。读书社举办的大型活动自然由学校提供场地,然而小型的读书讨论会还要通过社团联合会向校方申请场地,这就有点麻烦了。
      读书社的外联部长曾经跑到北街书店拉赞助,结果被老板婉拒。理由是,北街书店不过是出售教材和畅销书,面向人群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你们要是想拉赞助,应该去市中心找大型连锁书城才对。外联部长慌忙表示,其实不需要什么赞助费,只是听说这是中文系学姐开的书店,想借用二楼的场地,举行社团每周的读书会。精明的老板掐指一算,觉得这个主意蛮有意思,或许还可以带来商机,于是点头应允。这也便是为什么,书店的二楼保留着这么一块不起眼的小角落。
      北街的东边,有一家有间书屋。
      书屋大约八/九十平,直达天花板的书架,满满当当,整整齐齐,满室都是清雅的书香。中间两排书架的两边挂着一幅对联:翰墨观寰宇,阳春觅知音。笔走龙蛇,遒劲有力。靠近落地窗的向阳面,摆着一排极其普通的木质长凳和两张古董沙发。书屋的角落还有一张书桌,桌上有一台电脑和一台打印机。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家居摆设。另一边,则是一个窄窄的楼梯,沿着楼梯上去便是阁楼——那是老板的私人领地,闲人勿进。整个书屋没有什么装修风格可言,只是干净、简单,颇具“惟吾德馨”的清高之气。夏天的午后,空调的温度不会太低,墙上的壁扇吱呀吱呀地转,似乎容易让人产生时间定格的错觉。
      现在有许多书吧书屋,都会做成某种意义上的文化空间和聚集人气的场所:互联网人士的会客厅,文艺青年的聊天室,户外驴友的出发地,义工伙伴的大本营……店里往往还提供饮料和小吃,甚至24小时营业。而这有间书屋,不提供酒水饮料,也没有甜点零食,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这里待上一整天。与其说它是书屋,其实更像是一间私人图书馆或藏书室。书屋老板本人就常常一个人待在阁楼,似是在实践“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字面含义。书屋中有一半以上的书是不出售的,当然,也一些读者因为白白蹭了一下午的读书时光,觉得不好意思,走之前会询问前台,此书可否出售。这个时候兼职小妹就会记下读者的预订,或是直接介绍对方去北街书店。
      没错,如此风格截然不同的两间店铺,老板却是同一个人——林筝扬。
      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地向前奔跑,有人说,现如今,纸质书刊已成为夕阳产业。电子刊物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无需印刷成本,无需物流成本,方便快捷,不占空间。这是电子时代的必然趋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纸质刊物会就此消失。纸之于文字,意义何其重要,有的书还真的要印在纸上读,才能读出味道。更何况,触感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纸,带给我们的温暖感度、体贴瞩目;纸质书刊,是读者和文字的耳鬓厮磨。
      “撇去电子期刊对纸质读本的冲击,电商售书给实体书店带来的压力,你应该比我更了解。”林深曾多次提醒林筝扬,“所以你要拓展思维,对市场要有敏感度和前瞻性,把眼光放长远。”
      林筝扬解释:“嗯,所以北街书店才卖教材,光是这一项的营业额,就足够持平书店的日常开支。”
      林深摇头:“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如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正试图重新定义文学,实体书店要想在夹缝中生存,就必须转型。以C大和北街为基础,把北街书店和有间书屋合并、重塑,使之更为丰满、立体。书店不仅仅是书店,而是集读书、沙龙、餐饮、原创设计于一体,实现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的全方位阅读,使之成为提供智力、思想和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甚至,你可以建立一个文化创意公司,吸引作家、导演等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光顾。做不到City Lights Bookstore或是Shakespeare & Company那样驰名和经典,至少,模仿Muji、诚品或者万圣的复合式经营方式,并不是一件难事。”
      林筝扬只好老实地回答:“我恐怕不够那个经营头脑,也许再做几年,我会心血来潮想换行,都说不准。”
      林深反驳:“我以前学医的,现在还不是自己创业?这跟有没有经营头脑没关系,况且你还可以找合伙人。其实攻陷文艺青年其实很简单,讲究从物质到灵魂。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然,我并没有贬低文艺青年的意思。重塑北街书店和有间书屋的经营方式,扩展图书以外的衍生品,树立品牌效应,强调人文情怀,成为C城的业内翘楚,是为儒商之道。”
      攻陷?为什么要攻陷。儒商?林筝扬自觉还达不到那个造诣。
      林筝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书店老板,兢兢业业、谨小慎微。商人希望生意可以一本万利、蒸蒸日上,这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细细长长的牙签正是因为腰杆子不够硬,才不得不为半丝肉而折腰。残忍一点讲,读书人,最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保持读书人的傲骨,不为半斗米折腰。
      所以林筝扬比谁都清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
      林筝扬出生于N市。早在几千年前,先民们在此地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如今,这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典型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俨然成为长三角区域中心之一,繁荣富饶。林筝扬的父亲名叫林劲松,是土生土长的N市人,母亲江皓月,C城人,两人是大学同窗,毕业后结婚,定居N市,在报社从事编辑工作。林筝扬七岁那年,林劲松夫妻因故过世。此后,林筝扬由大伯林海平抚养。林海平是做建筑工程设计的,妻子张燕则是一名中学教师。林海平和张燕待林筝扬视如己出,堂兄林深亦是亲厚友爱。
      作为林筝扬的法定监护人,林劲松夫妻意外去世留下的房产、存款、保险,均由林海平代为打理。茶余饭后,林海平还喜欢做点小投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炒房热兴起。有点闲钱的投资者们一路从N市炒到C城,乃至S城。许是中国人对不动产有种根深蒂固的执着信仰,林海平又是个嗅觉极其敏锐的人,在股市沉浮多年,可谓是见惯了大风大浪。于是,投资炒股,买房卖房,低买高卖,见好就收,巧妙地避过了几次金融危机,林家俨然从小康家庭全面升级,也让年纪轻轻的林筝扬坐拥C城多处房产。
      林深从C大毕业后,和当时的女友一起出国深造。再过几年,林筝扬也考上C大中文系。彼时,C大周边有不少不成体系的书摊和二手书店。出版社总是更新教材版本,老师们任性地挑选自己中意的教材,学校教材科正版的教材价钱可丝毫不含糊,二手书市场又显得杂乱无章。
      想到林海平总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有商机,林筝扬萌生了开一家书店的想法。在林海平的帮助下,林筝扬先是买下北街的一东一西两爿店面。一年后,北街书店开业,专营各式教材以及畅销书籍。那一年,林筝扬大学三年级。
      毕业后,林筝扬留在C城发展,先是将北街书店装修翻新,原来的一层改成现在的两层,丰富藏书;又把原来出租的,位于北街东边的那爿店面收了回来,开设有间书屋。林筝扬独自住在毗邻北街的C大教工区,二居室的小房子。去年,林深回国发展,定居C城。兄妹二人每个月都会一起回N城的家,即便如此,张燕依旧不大放心林筝扬一个人住。
      北街书店的初衷就是为了赚钱,林筝扬从来不否认这一点。秦胜玛总是开玩笑说,这就叫闷声发大财。林筝扬摇摇头,回答错误,这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间书屋则单纯许多,正如那幅对联所言:翰墨观寰宇,阳春觅知音。一个城市可以有各式各样的书店,有的书店不仅仅是书店,更像是一处理想主义者营造的乌托邦,让人逃离生活的逼仄,点亮自己的精神,遇见思想上的同道。思存远,觅知音。对此,秦胜玛的评价是:“一个是什么赚钱卖什么,一个是怎么不赚钱怎么玩。林筝扬你这个褒义的小奸商,简直人格分裂,比我这个双子座还要分裂。”
      事实上,林深的意见中肯又实际。面对无心听教的妹妹,林深真的是恨铁不成钢:“你要记住,互动营销,互动营销!退一万步讲,好,你不想把摊子搞大,那也至少卖点情怀。对不对?有间书屋要是做成有格调的复古旧书店,还是很有噱头的。”
      下面这句话林深也只是在心里吐槽,并没有说出口:“别弄的现在这样,整个书屋就像写了三个大字——性冷淡。”
      林筝扬扁扁嘴,用眼神向林海平求助。
      林深继续叨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啊,就是懒。以前出租店面,每年至少也有租金入账。现在弄了书屋摆在那里,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你不是不知道外面多少人在觊觎北街的店面。”
      林海平终于放下报纸和茶杯,对儿子说:“好啦,你就别啰嗦了。就算只当个包租婆,筝扬下半辈子也衣食无忧了,就按她喜欢的方式去做吧!”
      林深无奈,上前揉了揉林筝扬的头发,无可奈何地笑道:“哎,哥哥不是想让你多攒点嫁妆嘛!这么好的商机,看你将来不后悔!”
      林筝扬却想到亦舒说过的那句话:钱最大的用途,不是令我们更突出。用钱用到出神入化之时,应利用它使我们比普通人更像一个普通人——不必抛头露面,从此隐姓埋名,换取最大的自由。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4章 问渠那得清如许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