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2、平衡术——梁妠(一) ...
-
顺帝梁皇后,名妠,其祖先也是东汉大族。梁皇后祖父为汉和帝的生母小梁贵人之弟。窦太后在位期间,梁氏被陷害,流放边地。后来和帝掌握大权,得知身世,便召梁氏还洛阳,梁氏再次兴盛。
以前我就说过,东汉每一个皇后在登上皇后之位前都有异象,梁皇后也不例外。据后汉书皇后纪所说,梁皇后生下来之时,有祥瑞之光。她从小善于女工,也爱读史书,九岁就能背诵论语等,略通大义。
梁皇后从小便喜欢把那些烈女的画像挂在自己的周围,以此自警。她的父亲因此觉得她与众不同,认为如果祖先能徳荫后世,大概就要在这个女儿身上应验了。
永建三年,梁妠十三岁,与其姑母一同参选,皆被选入掖庭。东汉的后宫女子入宫前都是要由相工看过,拣那些有福泽地选入的。而相工一见到梁妠便十分惊讶,很恭敬地对她说:“您这是日角偃月之相,尊贵至极,在下前所未见啊。”
我一时好奇,就去查了一下啥叫日角偃月。好像是说额头饱满,中间隆起形状如日;而额角(从头顶到耳朵与经眉间到耳朵这两条曲线形成的图形)似半弦月。这么看来就是天庭饱满,但却不是那种寿星似的大脑门,不然就不是半弦月了o(╯□╰)o
之后,又有太史占卜兆得吉卦,于是顺帝便封梁妠为贵人。梁贵人秉承东汉后妃的一贯美德,温柔谦让,很得顺帝的喜爱。顺帝经常召幸梁贵人,但她却常常婉言辞谢道:“阴阳调和才能使子孙繁盛。希望陛下广施恩泽,使后宫雨露均沾,也让我免受他人的诽谤。”由是顺帝更加敬重她了。
永建六年末,皇帝已经加冠两年,年十七,便开始考虑立后之事了。当时顺帝宠爱的共有四人,不知道该选谁好。便有人建议顺帝抽签,由神明来决定。但尚书仆射胡广与尚书郭虔、史敞联名上书反对。并且他们建议当立后以贤德,将立后的人选范围进一步扩大。总而言之要选最有德的那些女子中年龄最大的,年龄最大的那些中再选外貌最美的。
顺帝认为他们言之有理,便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考虑到梁妠之前的种种表现,顺帝觉得后宫之中,属小梁贵人(她的姑母是大梁贵人)最有德,便决定立她为后。
次年正月,顺帝立17岁的梁妠为皇后。三个月后,将其父梁商赐以“特进”的名号,位在三公之下。不久,又拜为执金吾。梁妠的哥哥梁冀则被封为襄邑侯。
尚书左雄为人耿直,曾屡有建言,顺帝多能听之。这一次左雄又以非功不侯的规矩和当下发生的天灾作为劝阻的理由,顺帝却置之不理。
左雄不屈不挠,继续进谏。梁皇后之父梁商听说此事,赶紧上书替儿子梁冀推辞朝廷赐予的爵号。前后推了十几次,顺帝见他的确是出于真心,这才允许。
梁商虽然贵为和帝、顺帝两朝外戚,但当年窦皇后陷害小梁贵人,梁氏被流放边地十几年,历经辛苦。人生的大起大落使梁商养成了谨小慎微、谦卑柔弱的性格。阳嘉三年,顺帝想封他为大将军,他却觉得自己没什么才能,在家称病近一年,不肯接受。顺帝知道梁商是故意推辞,便命人直接捧着策书到他家去,他这才只好入宫接受了大将军的职位。
梁商当上大将军之后,总是觉得自己不过是因为女儿是皇后的缘故才居于高位,没什么了不起,因此对人十分谦和。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尽大将军的本职,便经常为顺帝举荐一些正直的士人,其中不乏之前曾经冒犯过他的外戚身份的人。
由于梁商为人忠厚,虽无大才,顺帝却很信任他。曾有宦官陷害梁商要谋反,皇帝却完全不信。永和四年,皇帝又将梁商的幼子梁不疑升为步兵校尉。梁商上书道:“梁不疑不过是个小孩子,怎能担任这种成人才能担任的重要官职?我虽无才,也还想在圣世保全我的福禄。”于是顺帝将梁不疑改封为侍中、奉车都尉。
梁商行事多类此。在顺帝时期,梁妠居中宫而不骄,其父梁商任大将军而不傲。虽有梁冀行事跋扈,多有不法,但有梁商严加管教,也还没出什么大乱子。所以梁妠虽然无子,顺帝却不以为意,十分敬重她喜爱她。
可惜永和六年,梁商病逝,顺帝亲自去吊祭他。虽然梁商死前曾有遗言,极力主张薄葬,但顺帝觉得无论如何不能真让他身后那么寒碜,便赐了许多随葬之物。之后,顺帝便让梁冀顶替了父亲的职位,担任大将军,其弟梁不疑升任河南尹。
梁商死后,梁皇后管得住自己却管不住自家兄弟,梁冀与梁不疑兄弟二人便开始贪污受贿,横行不忌。汉安元年,张纲曾弹劾过梁氏兄弟,列出他们十五条罪状,但顺帝看在皇后的份上,虽然知道张纲说得有理,却不忍心惩办他们。
而梁冀却因此恨上了张纲。他学着当初邓骘害人的法子,打听到广陵郡有匪徒作乱十几年,但历任太守都治不了,便让张纲去当广陵太守。幸好张纲也不是无能之辈,他竟然只身入虎穴,直接找匪首谈话。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就劝降了匪首。朝廷论功行赏,本来要给张纲封侯,但梁冀百般阻挠,张纲终未能侯。
建康元年,年仅三十岁的顺帝刘保驾崩,年仅两岁的皇太子刘炳即位,是为冲帝。东汉王朝再一次陷入儿皇帝即位的局面,梁妠与她前面的皇后们一样,开始了临朝称制,独掌大权的时代。
冲帝即位才四个月,刚刚改元为永嘉元年便夭折,梁太后征召诸侯王子入京备选。当时的候选人有两个,一个是清河王刘蒜,另一个是渤海王刘鸿的儿子刘缵。此二人辈分相同,又都出自章帝长子刘伉一脉。既然从法统上来说,他们的继承权都差不多,大臣们便从德行上考虑了。
因为刘蒜为人比较庄重,而且年纪又比刘缵大,公卿便都想立刘蒜为帝。太尉李固劝大将军梁冀道:“如今立帝,应该择年长的。请将军好好想想当初周勃立文帝,霍光立宣帝的道理,以邓氏家族和阎氏家族选立幼弱的前事为戒。”
但李固为人耿直,之前已经得罪了梁冀多少次了,梁冀就算是为了跟他唱反调,也不会立刘蒜,更何况这背后还有巨大权势的诱惑呢?于是,梁冀跟梁太后秘密谋划了一阵,又学了邓绥当年立安帝的那招——晚上弄辆诸侯王坐的青盖车将刘缵接入宫,次日封他为建平侯,当天即位,年仅八岁。
梁皇后当政之初,将大权都交给三公等待大臣,对太尉李固所提出的建议,大多予以采纳。对于顺帝遗留下来的宦官问题,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却也秉公办事,凡是为恶的一律斥遣。而梁冀对此却很不高兴。
碰巧,李固性子急,一下子就奏请太后,将一百多号顺帝时期乱任命的官员免职,引起了这些人的怨恨。这些人知道大将军梁冀不喜欢李固,便迎合他一起写匿名信告李固假公济私,党同伐异。奏章呈上去之后,梁冀赶紧去面见梁太后,又说了他一堆坏话,让太后赶紧让人查办李固。但梁太后对李固还是比较信任的,她也知道梁冀对李固有私怨,便没有听从。
永嘉元年正月,当初被张纲说降的盗匪张婴在张纲死后又反了,攻占了广陵郡。而扬州、徐州盗贼正盛,却还是有一件值得庆贺之事,那就是羌人、离、狐奴等五万余户异族终于归降。从邓绥时代开始,耗了几十年,耗费了80多亿钱的军费,陇西终于平复。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之后,梁太后决定一鼓作气,尽快将徐州和扬州一带的盗匪剿灭。她令三公推举帅才,三公一致称赞涿县县令滕抚。于是,太后诏令滕抚为九江郡都尉,与中郎将赵序一道协助御史中丞冯绲,领兵数万人,共同征剿叛匪。并公开悬赏,按照剿匪的功劳高下,该封侯的封侯,该赏钱的赏钱。
梁太后怕这样下的料还不够猛,还琢磨着要派太尉李固亲征。岂料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滕抚也果然非泛泛之辈。李固还未来得及动身,就传来滕抚击败众盗贼,斩杀1千5百人的消息。两个月后,下邳人谢安响应朝廷的悬赏令,率领他的宗族和亲戚设下埋伏,斩杀匪首徐凤。于是,徐州、扬州得以安定。梁太后封谢安为平乡侯。擢升滕抚为中郎将,督率扬州和徐州二州的事务。
同年九月,滕抚进击贼帅张婴。两个月后,大败敌军,斩杀和俘虏千余人。又转战九江,将自称黑帝,攻占九江的历阳盗贼华孟杀死,斩首三千八百人,俘虏七百人。东南地区全部平定。滕抚凯旋,梁太后封他为左冯翊(汉代三辅之一,三辅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他们都是长安周围地区的行政长官。)
虽说胜仗不断,但由于积弊已久,还是时不时有人作乱。比如这时,巴郡人服直仗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居然聚集了几百个人就开始称天王了。益州刺史种暠与巴郡太守本应讨伐他们,不料贼兵弱,这两位大人的兵更弱,居然没打赢不说,还伤到了许多老百姓。
本来,在东汉那么动荡的时代,这点小事很难被记到史书上的,就算记也是一笔带过。可是托大将军梁冀的洪福,益州刺史种暠居然能在史书上多留下几笔。
按说呢,小小的益州刺史种暠跟大将军是搭不上腔的。可是梁大将军有贪污受贿的恶习,别人都知道。有一次,永昌郡太守刘君世用黄金打造的一条身上有花纹的很精美的蛇,想献给梁冀。这事被种暠知道了,他就逮捕了刘君世,同时向朝廷报告了此事。梁冀因此对他记恨在心。
恰好这会儿种暠打了败仗倒了霉,梁冀便趁机陷害他,将他和巴郡太守都抓到洛阳准备慢慢整。这时,李固上书梁太后道:“据我所知,这次平叛失败,伤及百姓,并非种暠二人指示,而是县级官吏强迫人民去作战造成的。如今盗贼四起,巴郡的叛匪本来也是由种暠二人最先告发。如果紧跟着他们就受罚了,恐怕以后各州县的官吏就不会那么积极地举发盗贼,而会一同欺瞒朝廷了。”
梁太后看到奏章,认为十分有理。但打了败仗如果完全不罚,也不合理。她便赦免了二人的罪行,仅将他们二人免官。而那条本该到梁冀手里的金蛇,也被没入国库。
梁冀对那条素未谋面的金蛇心心念念,始终放不下,便私下里向掌管国库的大司农杜乔借观。杜乔心想,这黄灿灿的金子到了你的手里,那不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于是不肯答应。梁冀从此看杜乔不顺眼了。